摘要:職業院校是的使命是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技能人才,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中轉站,也是很關鍵的一站,學校就成了培養的最后基地。對他們的職業素養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觀點提倡職業素養培養要結合市場為導向,與企業相結合,建立適應職業素養培養的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盡早、長效的進行,是一項系統的艱巨的工程。
關鍵詞:職業素養? ?培養? ?思考
職業素養是指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必須遵守的規范制度,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上你的處事方式,你的一些品質、為你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我們從事一定的工作、一定的業務或履行特定職責必須具備的專業的技能和職業操守的總和。職業素養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四個方面的內容。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是職業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重要因素,職業院校是職業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加油站。
一、職業院校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職業教育的特點及特殊性
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為國家培養生產一線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職業院校“提升素質教育,夯實職業道德,重塑培養目標”,培養出高素質綜合型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性人才。
(二)職業素養培養的缺失
在很多職業院校普遍存在著“重技能理論輕素養”的現象,這種現象雖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學校對傳統的教學的觀念轉變不徹底還認為職業教育也應該灌輸一定的理論知識。其次學校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夠,很多學校開設了思想政治課程,體育課程、語文課程、心理健康課程就是沒有職業素養課。近年來我院也引進了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可是效果甚微。再次,學校教育脫離企業文化。學校教師會向學生們講述書本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至于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目標、員工職業素養、價值觀、管理風格、行為特色、工作模式、個人的追求、評價方式、組織紀律、競爭程度等方面的東西沒有涉及。 不是不想涉及而是老師都沒有深入的了解過企業的這些文化,更不用說傳授給學生了。但是企業的要求是,工人的素質要比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要,比如,企業招聘員工現在很看重學生的吃苦耐勞、堅強的意志、與人的交流能力、是否有良好的協作精神等職業素質。成熟的企業已經把工人的高素質修養放在了招聘的首位,他們往往寧愿你在專業技能上有所欠缺,也不希望你不會做人、做事。職業道德的缺失、不達要求會毀滅一個家庭、更會毀滅一個企業,這是企業所不能忽視和容忍的。由此我們得出職業素養就是你敲開企業大門的鑰匙,職業素養也是你職業生涯成敗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代的職校生對職業道德的意識較弱,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正開始接觸專業知識 , 逐步形成專業發展意向和職業生涯規劃,處于職業素養教育的關鍵階段。可是他們也有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利己主義為中心比較嚴重,缺乏一定的集體團隊意識,盲目性較強。因此我們現在的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了內在的人文素養。即使勉強就業那么在企業中也沒有縱深的發展前景。這無疑對學生和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可悲的。
二、培養職業素養的途徑
(一)搭建專門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
學校對于職業素養的培養思路不清晰,還有的對概念、作用和認識不夠,更有的是空白,只是在設置課程的時候設置了思想道德課程,培養的方法非常的單一,沒有專門培養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在構建這個課程平臺體系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課程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以及培養學生的多面性上著手。可以設置的課程例如:思想道德課、禮儀課、心理健康課、團隊合作、職業溝通、自我管理、語文等素養課程。使得思想道德課、人文自選課和職業素養課都要體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首先,通過思想道德課教育引導學生, 使其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擁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通過人文自選課和職業素養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打下基礎。 同時,在日常教學、課外活動中注重職業道德素質培養。 還要給每個學生建立素養檔案,把學生的日常誠信表現入檔。
(二)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企業文化是無形的企業生產力和資產,它能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而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也應突出“職業”這一線索,以職業習慣、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為主要突破口,從而形成具有職業素養特征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因此,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是職業素養培養的必由之路。
同時,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需要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長期的結合形成的。讓學生即使身在校園,也會感受到企業文化的魅力,因此我們應該很好地借助這一平臺,廣泛地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企業的元素提升職校生的職業素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與市場的無縫對接。
(三)將職業素養培養與工學結合的專業教學相結合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具體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實現做中學,從而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旨在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生通過像“企業人”一樣的工作,在學校就接受了相關的職業培訓,提高了對自己的職業能力、對社會的認識,知道自己職業的基本信息、基本要求、以及自己職業在社會的認可度,我還能在學校模擬與老板、與同事的為人處世技巧等方面得到鍛煉。
在專業教學中,職業素養培養不僅體現在教師對知識的講授中,更體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通過設計的一些項目活動體現了企業的工作流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有意識的進行企業的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這種職業活動來實現。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另一方面,企業的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得到認同,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學校如何定位自己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怎樣調整專業設置都直接影響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要充分使我們的教育緊跟市場發展步伐,并隨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作出調整。
(四)創建長期的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實現考核評價的科學化
改變單一的考核模式實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改變傳統的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現狀,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考核的內容也從單一的理論考試轉換為更注重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同時為每個學生在入學初都建立一個“職業素養檔案”,通過對學生在校的全面觀察,真實地、全面地、準確地記錄學生的表現,為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客觀準確的原始材料支撐。為畢業時綜合評價每一個學生提供科學的有效的數據,也為用人單位提供了信息,有利于在校生競爭機制的形成,但是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三、上述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早”抓
要培養職業素養要求教育者應該認清職業素養概念的內涵和外源,不能單純的認為職業素養就是職業禮儀,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從早做起,這個早不能等到學生快畢業時再開展就業指導、職業道德等一系列課程。因為學生在入學之初即使選定了專業但是對專業的深層次了解是不夠的,非常茫然,也不知道怎么去學習專業知識,在這個時候學校就應該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開展一系列的有關“職業”的指導,例如職業指導、職業咨詢,開展一些測試來幫助學生進行今后的職業選擇,讓他們知道今后將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需要具備哪些職業能力,進一步確立努力的方向,避免在學習中的盲目性。
(二)要從著眼于長期奮戰。
所謂“長”就是要把職業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教育過程當中。在整個教育期間不斷加深學生對職業的理解,不斷調整自己的目標、習慣、方向來適應今后的職業發展。作為學校在學生入校后不同的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階段性培養,例如不同學制開始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學第一年要進行“職業概念”的教育,鞏固自己的專業思想,樹立屬于自己的職業觀,那么在這個時候就要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及課程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為今后步入職場做準備。第二年要進行“職業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 , 培養學生的職業品質。接下來就開展“ 職業行為習慣 ”培養 , 培養學生具有誠信合作、愛崗敬業的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盡快讓學生適應社會 , 轉變角色 , 找到自己的職業位并“ 生根發芽 ”。
(三)要以點帶面,形成加大職業素養覆蓋面
職業素養的培養單靠學校孤身奮戰是不行的, 要形成以學校為中心 , 以點帶面,企業為外援,實行“請進來”的策略, 邀請企業專家、專業人士擔任新人入職培訓指導, 學校進行模擬企業的入職培訓模式,包含企業的文化和先進的管理模式,讓學生逐步去適應其次學校應當積極把學生“ 送出去 ”, 主動聯系企業, 共同建立實習基地, 為學校實行“ 工學結合 ”打 下基礎, 也實現了素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總之,職業素養的培養形成是一項長期系統而艱巨的任務,職業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積極全面的反饋機制來進行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蔣龍余.航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18).
[2]沈文英.論高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雞西大學學報,2008,(06).
[3]黃堅,李君遐.用人單位:大學生職業素養欠缺相關教育亟待跟上[DB/OL].中國新聞網,2003.
(作者簡介:劉雪艷,職稱:講師,學歷:本科,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研究方向:中職基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