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摘 要】十九大報告是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九大上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的多個維度,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詮釋,它既進一步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又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拓寬了思路,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我們要研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關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發展的新部署,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新目標,探索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173-02
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昭示著我們黨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十九大報告舉旗定向、謀篇布局,確立了新時代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思想、描繪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做出了新時代具有全局性的戰略部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新目標與新要求,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新部署,這為高等教育事業新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集教育性、政治性、社會性為一體的實踐活動,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立德樹人之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尤其需要凝心聚力深入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力以赴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出發,勇立時代潮頭,用十九大報告的新提法、新理念扎實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體系實現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教導我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時刻銘記這一準則,深入探索和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觀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根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結合現階段我國社會時代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不斷豐富和創新。
一、探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就是十九大報告高度凝練概括的“八個明確”,這“八個明確”以一持萬地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內核,精準建構了一套完整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付諸實踐的重要環節,要求我們必須立足在思想的制高點上,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指引的新方向。其中第二個“明確”提出了“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依據我國國情的實際變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詮釋。“主要矛盾”的變化指明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各項工作的重點將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德育的重要一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密切關注“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掌握好自身的主要矛盾以及解決路徑,知曉自身在新時代所擔負的重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隨之拉開新的帷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部署中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指導思想,至此,由外延式發展轉為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外延上的擴大與內涵上的擴大都是社會生產的一種增長模式,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進入從重“量”到重“質”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高校總量的多少和規模的大小,而是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高低,這就意味著,和注重數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空間的拓展為主的外延式發展不同,內涵式發展強調的是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增強高校軟實力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立德樹人、社會服務等方面功不可沒,起到了凝心聚力和引領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更先進思政教育理念的需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耕細作、全面貫徹領悟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豐富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譜寫新篇章。
二、探索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樣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凸顯,大氣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亟待解決,這使得我國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不平衡日益嚴重,據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在去年EPI(環境績效指數)測評數據顯示,我國在大氣質量和飲用水質量等方面的評估指標均明顯低于多數國家,這與我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明顯不符。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提出了一個小目標:“爭取在2035年達到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3]。這一觀點的提出在理論層面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實踐層面促使我們積極探索怎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引領功能,進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導向作用,讓更多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為實現“美麗中國”這一共同的價值目標而奮斗。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此,首先應在高校展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讓他們意識到自然資源的珍稀,明白人與自然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顧及自然生態的平衡,自覺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其次,應在高校展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發展觀。讓他們意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內化他們的認知并檢討自身存在的不當行為方式,抵制只要經濟不要環境的觀念,最終樹立起可持續的發展觀,早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三、探索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如何加強自身修養
新時代對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應有更高的要求,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只有終身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形成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大學生。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是最重要的主體,面對各種不同的受眾,其教授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思想政治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有鉆堅研微的精神,通過讀書修養身心、通過學術研究蓄勢儲能,從而獲得比學生更廣博的知識、更深厚的理論修為、更縝密的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師要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通過不斷反思,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心理素質,要經常為學生分辨解析現如今的社會思潮和一些網絡熱點問題,及時消釋學生的實際困惑、端正學生的思想。同時,思想政治教師還要修煉言語能力,言語是種特別的軟權力。好的言語能力可活化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在課堂上可避免授課形式呆板化,這樣,黨的理論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就能最大限度展現出親和力,學生也不會心不在焉,這就更容易把知識“裝進”學生的大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作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師,唯有懷著對學生、國家、民族和未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自我修煉、與時俱進,才能把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做到潤物無聲。
新時代為思想政治教師提供了更多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與挑戰,有許多問題尚需解決。作為思想政治教師,唯有明確做實黨對高等教育實踐指明的新方向,不忘初心,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