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凌云
[摘要] 目的 分析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應用全膝關節置換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抽取62例2015年4月—2017年10月該院骨科收治的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應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比手術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對比手術治療前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膝內翻角度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度以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術前患者關節活動度為(32.5±4.1)°,膝內翻角度為(17.2±1.4)°,膝關節屈曲攣縮度為(17.6±0.8)°,術后分別為(95.3±9.2)°、(171.5±6.5)°、(0.5±0.2)°。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度明顯大于術前,手術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382 8,P=0.029 3),膝內翻角度大于術前,手術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927 8,P=0.0396),膝關節屈曲攣縮度較術前有顯著改善,手術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284 2,P=0.029 6)。術前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0.00%,術后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6.77%,手術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9.273 6,P=0.039 8)。術后共計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06%,經對癥治療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結論 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應用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能夠使其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對于提升其機體素質以及生活質量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全膝關節置換;膝關節內翻畸形;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1(a)-0082-03
膝關節內翻畸形嚴重降低患者的日常行動能力,病情嚴重者會完全喪失行動能力以及活動能力,因此,必須為患者提供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1]。該次研究旨在分析2015年4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62例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應用全膝關節置換治療的效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62例該院收治的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病情均經X片、CT等檢查確診,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臟器功能異常患者、語言以及聽力功能障礙患者[2],29例女性,33例男性,年齡32~78周歲,平均(58.9±5.7)歲。該次研究獲得患者與其家屬同意且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應用全膝關節置換治療,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患者仰臥位,在膝正中部位做切口,常規定位膝關節并行截骨操作后進入關節。對股骨以及脛骨進行定位后,切除半月板以及髕下脂肪墊等部位,然后清除脛骨近端與股骨遠端骨贅,由脛骨平臺內側剝離內側副韌帶淺層以及淺層、鵝足肌腱止點至脛骨內側嵴[3]。切除后十字韌帶后截骨松解,保持股脛角5~7°并進行外翻截骨操作,清除內側以及后方殘余骨贅。緊貼骨面向上進行股骨踝后方、踝間窩后上緣關節囊附著部位松解后方關節囊,避免損傷腘窩血管、腘肌腱等部位,防止出現膝關節兩側或者內外側屈曲間隙增大現象[4]。安裝完試模后測定軟組織平衡情況,若下肢力線等恢復正常則結束治療,若存在異常反應需要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二次截骨處理,確保假體安裝無誤后應用骨水泥進行固定,清除關節腔內殘余骨水泥碎塊,然后進行常規引流并將手術切口關閉[5]。術后依照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加壓包扎,為患者提供預防性抗菌藥物以及抗凝藥物治療,術后待患者病情基本穩定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以及肌肉鍛煉,術后2周可下地行走。
1.3? 評價指標
應用膝關節評分量表(HSS)對手術治療前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膝內翻角度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度進行評估,差:評分<60分;可:評分60~69分;良:評分70~84分;優:評分≥85分[6],同時觀察和分析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通過[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以χ2檢驗進行比較,(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手術前后患者關節活動度、膝內翻角度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度
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度、膝內翻角度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度均較術前有顯著改善,手術前后各項觀察項目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手術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情況
術前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0.00%,經過手術治療患者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術后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6.77%,手術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術后并發癥情況分析
1例患者切口感染,2例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患者膝關節腫脹,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06%,經對癥治療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3? 討論
作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以及骨關節炎等多類晚期關節炎主要臨床表現,膝關節內翻畸形影響因素較多,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7]。膝關節內翻畸形引發原因主要包括膝關節內側結構出現攣縮以及屈曲畸形現象,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抑制出出現外側結構松弛現象;脛骨后內側平臺受損嚴重;出現股骨以及脛骨骨贅,導致內側軟組織緊張。患者一旦出現關節內翻畸形,伴有半膜肌攣縮、平臺骨以及內側關節囊丟失等癥狀的可能性較大。既往多采用藥物治療聯合功能鍛煉,能夠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無法取得根治效果。
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有著愈加廣泛的應用,能夠使患者疼痛等臨床表現得到明顯減輕,同時還可使患者內翻畸形狀態得到有效矯正,具有穩定膝關節以及加快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8]。為了保證手術效果,術前必須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并制定針對性手術治療方案;手術過程中確保理想的軟組織平衡性,盡量提高關節穩定性[9];依照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完全松解內側副韌帶淺層以及鵝足等部位;根據截骨部位、方向以及后交叉韌帶是否需要保留等對軟組織處理方式進行綜合判斷;操作過程中不可過度松解以免引發屈膝蓋位不穩、外翻松弛等現象。
此次研究中,術后患者關節活動度、膝內翻角度以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度均較術前有顯著改善,手術前后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0.00%,術后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6.77%,手術前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共計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06%,經對癥治療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該次研究中,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治療前膝關節活動度為(32.5±4.1)°,治療后膝關節活動度為(95.3±9.2)°,王弢[10]研究表明患者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治療前膝關節活動度為(34.6±13.5)°,治療后膝關節活動度為(95.1±15.2)°,患者病情得到顯著改善,與本研究結果相符。綜上所述,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應用全膝關節置換治療顯著改善其膝關節功能,能夠為其生活提供極大的便利,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不適感,對于提升其機體素質以及生活品質均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為了保證治療效果,術前需要對患者的骨畸形情況以及膝關節軟組織功能狀態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 魏霖.探討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臨床研究[J].母嬰世界,2017(12):19.
[2]? 張亞莉,趙春寶,劉倩.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臨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2014(11下半月):89-89.
[3]? 徐楊俊,劉又生,路曉,等.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的臨床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6):39-40.
[4]? 蘇偉平,雷鵬飛,謝杰,等.全膝關節置換治療中重度膝內翻畸形[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1):1928-1932.
[5]? 張海平.膝關節內翻畸形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2):8193.
[6]? 卞為偉,劉璠,唐曉波,等.單髁置換與全膝關節置換治療單間室膝骨關節炎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12(1):30-34.
[7]? 屈崢嶸,蔣永壽.膝關節置換術在膝關節內翻畸形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5):54-55.
[8]? 秦海泉,劉天宇,袁代柱,等.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的臨床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5,28(6):1791-1792.
[9]? 張景祥,李金松.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骨關節屈曲內翻畸形32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9):843-844.
[10]? 王弢.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內翻畸形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15(11):2321.
(收稿日期: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