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峰 張莉 龐瑞芳
摘 要:文章剖析了常規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的缺陷,探討了設計院工作模式的特點,闡明了設計院模式對工程能力培養的主要作用,提出了“模擬設計院”教學模式的教學安排、角色模擬以及具體運行方法。
關鍵詞:建筑學專業;模擬設計院;教學模式;角色模擬
我國自1992年開始推行注冊建筑師制度,此后國內的一些高校也嘗試從職業生涯培養的角度思考建筑教育。2010年,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共同制定并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再次將建筑學專業工程意識及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推向高潮?!白吭接媱潯笔墙逃控瀼芈鋵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任務的重大創新項目。其核心目的是實現對學生工程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基本形式是企業深度參與的校企聯合培養過程。
從2013始,河北工業大學建筑學專業獲批并實施“卓越計劃”,至2017年初步建設完成,基本形成了以“模擬設計院”為主導特色的教學模式,成為實現“卓越計劃”培養要求的核心手段。
一、設計院模式對工程能力培養的主要作用
(一)常規建筑設計教學模式的缺陷
從多年的設計教學經驗出發,結合對學生的問卷、訪談,我們總結出傳統的建筑設計教學存在以下五大缺陷:一是設計任務呈現為靜態,不能反映設計任務的動態需求變化;二是設計服務對象的空缺,即甲方缺失的現象;三是設計任務的完成以個體形式為主,缺乏團隊合作的訓練環節;四是設計節奏相對緩慢,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效率;五是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評價主體單一,基本都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
(二)設計院工作模式的特點
我們對設計院的工作模式作了基本研究,認為其存在以下特點:一是甲方隨著設計的不同階段,可以對設計任務的具體目標進行即時、動態的陳述;二是設計服務對象明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有所著落;三是強調分工合作和團隊意識;四是設計周期短,強度高;五是在設計方、甲方、使用者和政府管理部門幾方關系中,設計可以得到多元化評價。
二、“模擬設計院”在教學環節中的運行模式
(一)建設背景
目前,國內各高校建筑學專業“卓工計劃”的核心環節設置在五年級為期1年的企業學習階段。然而從當前國情看,各行業與教育系統之間還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設計企業受生產、安全壓力和市場化導向影響,普遍缺乏支持高等教育的積極性,不愿承擔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因此把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僅從形式上落實為1年的企業階段學習,很難完全實現高校建筑學專業“卓工計劃”的培養目標。
(二)教學安排與角色模擬
調整原有“卓工計劃”以企業為主導的模式,堅持以高校為引領的基本教育策略,突破“卓工計劃”中1年企業學習的安排,按照“模擬設計院”的新模式將工程能力培養的訓練環節擴展到第4、5兩個教學年度,與前3年的專業基礎教育合力形成“3+2”的整體教育模式。
參與到“模擬設計院”的主要設計教學環節包括居住小區規劃與集合住宅設計、城市設計、高層建筑設計、畢業設計、國際國內設計競賽等。在設計院,參與設計的主要角色由院長、總工所長、所長助理、辦公室主任和設計師組成,甲方主要是政府、企事業單位或開發商,設計方案的第三方評價一般由甲方聘請的專家組實施,使用者則根據不同的建筑類型形成潛在的用戶對象。這些多種類型的角色,構成了建筑設計面臨種種復雜情況。而“模擬設計院”,恰恰是要模擬這種復雜的設計管理與運行體系。
在教學環節的實際操作中,我們按照設計院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角色模擬。設計方由學生模擬設計師,負責方案設計;由指導教師模擬所長,充當項目負責人,負責設計過程的總體協調;由年級教學組組長模擬總工,負責設計方案的技術審核。使用方由其他專業的學生或老師模擬,校外資深企業設計師及其他年級資深教師模擬項目評審專家或建設管理部門。
(三)教學運行模式
具體的運行過程是:年級組長代表所長與甲方溝通確定任務,有年級組長通過設計指導教師向學生下達設計任務,指導教師由兩類身份構成,一是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二是設計院的一線建筑設計師。每2名學生構成一個設計師團隊,一般不設3人一個團隊,主要原因是三個人方案協調是意見更難以統一,也容易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工作落實上的矛盾。設計團隊拿到任務書后對設計現場進行全面地調研,并對具體使用方(其他專業的學生或老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需求意向。
然后,進入方案構思與草圖設計階段,其階段性成果向所長(設計指導教師)匯報,所長提出修改意見后進行方案修改,之后向使用方(企事業領導或開發商)進行匯報。使用方提出意見后,所長與設計團隊對甲方意見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基本的修改原則和修改措施。
進入方案深化設計階段,設計團隊在建筑方案推敲的過程中,還要向設備工程師溝通,兼顧與水、暖、電專業等各專業的技術問題。在協同工作的過程中,如出現問題由總工(年級組長進行處理)。方案深化后,再與使用方進行溝通匯報,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方案確定后,向管理方進行最終匯報,進入專家(資深企業設計師及學院教師)評審階段。最后根據專家的修改意見進行方案的最終修改。
參考文獻
[1] 張相勝,潘豐.卓工計劃中工程教育現狀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7(11).
[2] 張正道,孫子文.“卓越工程師”校企合作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03).
基金項目:文章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GJJG026。
作者簡介:趙曉峰(1971.10- ),男,漢族,河北懷安人,研究生,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歷史文化、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