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窮游”興起的社會學分析

2019-03-29 13:53:16解佳朱璇
旅游學刊 2019年1期

解佳 朱璇

[摘 要]“窮游”是中國旅游者創造的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本土概念。作為一種新興的自助旅行形式,窮游受到了青年人的熱捧和媒體的關注。通過對窮游者和背包客進行生活史訪談以及對兩者進行比較,文章探索了窮游者獨特的自我認同和窮游興起背后的社會原因。研究發現,窮游者多為中低收入階層的青年,較長的旅行時間進一步加劇了收入與支出之間的矛盾,因此盡量節約成本成為窮游者最好的選擇。窮游者甚少在意旅行的休閑功能,而往往借助旅行反思自我,反思人生選擇,他們的旅行可被視為吉登斯所言之“生活政治”的實踐。文章指出,由中下收入階層青年主導的窮游熱既反映了社會文化價值日趨多元化,也反映了部分青年的生活危機和精神困惑。窮游的興起也為在中國的語境下重思旅游的本質和移動的權利問題提供了生動案例。

[關鍵詞]窮游;背包客;自我認同;生活史;生活政治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006(2019)01-0124-12

Doi: 19765/j.cnki.1002-5006.2019.01.016

引言

中國旅游者創造了兩個極為特別的本土概念:“驢友”和“窮游”。前者是音意皆妙的典范:在讀音上,“驢友”諧音“旅游”;從意義上,“驢友”既隱喻該群體的品格像驢子般堅毅,又顯示其群體內成員友情深厚的特點。中國背包客研究的現實土壤之一即是20世紀末“驢友”的誕生及其壯大[1] 。學者在將驢友與西方背包客概念對接的同時,也極力保留該詞匯本身的意趣[2-3] 。與驢友在學界所受的關注迥異,盡管窮游在近幾年來逐漸流行,但對窮游的研究卻屈指可數。這些研究或把窮游者等同于節儉的背包客[4] ,或同義為經濟型/廉價自助游[5-8] ,往往受限于“窮游與背包客/驢友/自助旅游者相似”這一分析思路,忽視窮游者獨特的身份認同,從而缺乏對窮游者和窮游文化產生的社會土壤的分析。對窮游這樣一個土生土長且充滿生命力的概念進行深入挖掘,不僅能借此探索中國正在發生的經濟和文化變遷,而且有可能為社會科學理論的本土化做出貢獻。

1 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現有研究中國窮游者的文獻數量雖不多,但主題較廣,主要涵蓋了窮游者身份、行為特征、動機以及窮游流行成因4個方面。對于窮游者的身份,現有研究都指認在校大學生為主要人群之一[6,8-9] 。張鎰和柯彬彬[4] 通過對有窮游經歷者的調查,發現學生占到64.2%。但他們沒有說明有窮游經歷的旅游者的標準是填問卷前研究者根據標準篩選的,還是自我認同有此類經歷即可填寫,因而結論的有效性值得商榷。除大學生以外,還有研究指出窮游者中也多有工薪階層[9] 和初入職場的上班族[6] 。就行為特征而言,張鎰等[5] 選取96篇網絡中帶有窮游字眼的游記,利用特征詞分析,歸納出窮游者的行為特征,但它們與背包客的5大特征[10] 極為相似,沒有凸顯窮游者特點。關于窮游動機,有研究經問卷數據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康體享樂、逃避放松、社交尊重、運動挑戰4個主要動機[4] ,又在后續研究中指出大學生最主要的窮游動機是運動挑戰[8] 。但是,這些動機均沒有將窮游與其他旅行方式的動機區別開來,尤其是背包旅行。

除身份、行為及動機外,也有一些研究試圖探索窮游興起的社會背景。基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網絡文本,李國征[6] 采取扎根理論方法總結出窮游熱的的4個成因:年輕旅游者經濟能力的限制、年輕旅游者旅游觀念的轉變、網絡傳媒的催化和高旅游物價的助推。但作者在文中多處以窮游者思想更為開放、審美對象更為廣泛作為立論證據,卻并未將窮游者與其他群體進行比較,論證有欠嚴謹。上述4個因素與其說回答了作者想要描述的窮游熱的成因,不如說解釋了被訪者為何選擇窮游。蔡騏[7] 和姜蘭花[9] 采用青年亞文化的視角解讀窮游現象,使用“抵抗主流話語”闡釋窮游者行為,指出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為經濟條件有限的窮游一族“賦權”[7] ,并指出流行起來的窮游極有可能被商業化和主流意識形態收編。然而,創立亞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學派講究以實證研究為基礎,反對抽象性論述[11] ,這兩項研究卻并未呈現具體方法,因此,“抵抗一收編”的范式是否真的適用于窮游者,需要收集更多經驗材料后進行討論。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雖涵蓋了諸多主題,準確捕捉到了窮游者是經濟資本相對匱乏的青年人,并意識到窮游在此時此地的中國興起有其特殊的現實背景,但也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在概念界定上,窮游始終與背包客/自助游纏繞在一起,窮游的獨特內涵并未得到挖掘。把以上絕大部分研究中的窮游替換成背包客/驢友,分析結果極有可能同樣適用。第二,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其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也就值得商榷。第三,多追溯西方背包客誕生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將其作為窮游在中國發生的背景,而忽略當下中國的現實背景。因此,雖然窮游獲得了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各大媒體的關注[12-13] ,與“窮游”密不可分的窮游網在2015年也有近6000萬用戶[14] ,但是窮游的核心特質以及窮游興起背后的社會原因仍未得到有效解答。

2 路徑突破:自我認同與自我敘事

本文旨在探索窮游的核心特質以及這一活動興起的社會原因。基于此研究目的,對窮游者的認同研究既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首先,認同既解釋了同一又解釋了差別:一個人內部的同一性或一個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構成了他/他們與別人的差別[15] ,也就是說,認同確立了邊界。對中國背包客的最新研究表明[16] ,根據旅游行為特征去界定背包客不甚有效,中國背包客之所以是一個群體,是因為他們有一致的身份認同,其認同的核心一是背包客群體內部獨特的文化和價值,二是他們將自己標簽化為非大眾旅游者。因此,要探索窮游的特點,就要區分窮游與其他旅行方式,尤其是與背包旅行的區別。在自我認同的意義上,探訪“認同自己為窮游者(而非背包客)”或者“認同自己為背包客(而非窮游者)”的旅行者,對研究窮游有著突破性的意義。

其次,認同是人本體的支點,指涉個體如何認知自我、尋找歸屬和人生意義。它既是每個人面臨的切身哲學命題,也是每個人選擇如何生活的基石[15]。因此,研究自我認同是研究人思想和行為的出發點。現代社會發生的結構性變化使得自我認同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Giddensc17】指出,在傳統社會,自我受限于外在、傳統、習俗的規范,生活方式(或生活風格)也多半是代代相傳,自主性和變動性都很有限。但現代的自我認同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作為具有反思性的個體,自我和自我認同不再是被決定的,而是個體自主、自治的領域,生活方式也成為自主選擇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旅行被發現與自我認同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旅游者在旅行中離開熟悉的空間和環境,體驗陌生的文化或生活,通常會伴隨著反思自身的過程[18] 。中外學者[19-21] 堵5注意到,以背包旅行為代表的非制度化旅行,與自我認同的建立、改變、重塑尤其相關。如余志遠[19] 指出,背包客旅行時間較長,從而有充分時間去思考“我是誰”的問題,深入當地則有助于通過他人反觀自我,探險的過程容易激發和暴露自我,因此,背包旅行之旅也被稱為“成己之路”。Noy[20] 的研究表明,出外長途旅行的經歷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以色列背包客對于自我和以色列社會的認知。而Cohen[21] 對于生活方式旅行者的研究指出,長途旅行對建構自我不一定起到積極作用,有些長途旅行者也會因旅行而愈發迷失自我。因此,旅行者認同自己為大眾旅游者/背包客/窮游者,不僅僅指涉某一種旅行方式,更在于傳遞著與“我是誰”相關的一系列自我認知、自我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問題。

自我敘事是研究自我認同最重要的途徑。Giddens指出:“個體必須要以一種合理而又連貫的方式把對未來的設想與過去的經驗連接起來,以便能夠促使把被傳遞的經驗的差異性中所產生的信息與當地性的生活整合起來……一種自我認同的反思性秩序的敘述,為有限的生活歷程提供了賦予一致性的手段。”[17] 換言之,晚期現代性的背景下自我認同變為可協商的過程,個體通過不斷重組自我敘事,以反思性的方式形成認同[22] 。正因如此,有關背包客自我認同的研究[19-21] ,都基于背包客的自我敘事。但需注意的是,強調自我敘事對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作用,是基于建構主義,而非實證主義和實在論(realism)的立場[23] 。例如,Elsrud[24] 通過對背包客自我敘事的分析指出,“關于危機和冒險的故事”可以被看做是獨自旅行的“元敘事”。這個敘事,而不是這趟旅程客觀上是否冒險,被看成是背包旅行的核心價值所在。也就是說,講述者建構的探險故事,就是對其背包客身份的認同,這與講述者事實上經歷危險與否無關。在此研究語境中,要了解窮游,除了要在窮游者的自我敘事中剖析他們對自身地位及與他人(尤其是其他旅游者)關系的描述,還要關注窮游者是如何敘述和理解他們的旅行經歷的。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來探索窮游者的認同。第一作者于2014年和2015年兩赴云南,沿昆明一大理一麗江一香格里拉一線進行自助旅行,在青年旅舍等自助旅行者聚集之處與其接觸,在交談、熟識后表明研究者的身份,詢問是否接受訪談。作者進入“田野”,與被訪者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并創造共同情境,由此與被訪人建立起協商進入的關系[25] ,有效降低了他們的防衛心理。研究者承諾訪談材料保密,在文章中對受訪者使用化名,使得被訪者能坦率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觀點。第二作者長期浸身包括以上線路在內的國內外背包旅游目的地,熟悉驢友和窮游者話語,可以對他們的所言所行所思進行理解和辨析。

正式訪談前,研究者先了解潛在被訪者的旅行情況,確定其為自助旅行者,但是研究者并未給出“背包客”“驢友”“窮游”等身份定義,被訪者自己對身份的界定正是本研究的核心。按上文所述,“認同”既指涉相似,也指涉差別,因此本文的被訪對象共分兩類人群,表1為第一類,自我界定為窮游者(而非背包客)的旅行者;表2為第二類,自我定義為背包客(而非窮游者)的旅行者。有趣的是,大部分窮游者并不排斥背包客身份,但一些背包客對窮游則持排斥態度,下文將對這一現象進行進一步解讀。比較這兩類旅游者,既能了解“窮游者”身份的內涵和外延,也能拓寬我們對不同類型自助旅游者的認知。

質性研究在選取樣本上注重典型性[26] ,且本研究需深度描述窮游者并解釋窮游現象,因此,在選擇樣本時要照顧到每個個案須體現窮游或背包的重要特征[27] 。同時,基于“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28] 】,還要注意訪談對象之間的相異性,力圖做到“發現同一個特征、現象在不同調查單位中的不同存在形式”[28] 。因此,選擇研究對象時,一方面保證其含有核心特征(即自認為窮游者或者背包客),又在其他要素(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方面保持異質性,以挖掘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所有潛在信息。按照這些原則,本研究訪談了8位窮游者和5位背包客,每位訪談的時長從1.5~3小時不等。表1和表2簡要列出了被訪者的背景和生活狀況。窮游者中有3位男性,5位女性,年齡從23~28歲不等,受教育程度從初中畢業到大學不等,職業狀況各有不同。背包客中有3位男性,2位女性,年齡從26-40歲,職業狀況各異,但平均受教育程度要明顯高于窮游者。

本研究不僅聚焦于被訪者的自我認同和旅行經歷,還將他們自我敘事的話題引向其生活史,具體包含了他們過往的經歷、生活現狀和前景訴求。生活史是社會科學領域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不僅是被訪者所熟悉和便于談論的,更可以幫助研究者充分理解被訪者的動機[29] 。只有將旅行的意義放置于旅游者的整個生活史中,才有可能超越對旅游功能性的描述(放松/逃避/提高技能等)。生活史研究的意義更蘊含著以小見大的可能性,因為個人生活歷程是宏觀社會變遷和社會文化的投射,個人生命歷程因此有一種共性[29] 。只有通過了解窮游者的深層動機,理解他們的價值訴求,才有可能解釋宏觀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變遷怎樣對個人產生影響。需要結合生活史來探索窮游者的身份認同和旅游對于窮游者的意義。

對訪談文本的分析謹遵三層次的文本分析原則[29]:第一,對語句字面意思的理解;第二,對言外之意的領會;第三,對被訪者為何要做這樣敘述的主觀意圖的分析。第三點要求研究者對被訪者的敘述特點有一個總體把握和理解。因此在訪談時,研究者要留意被訪者敘述時流露出的情緒和神態。在本研究中,得益于面對面訪談、研究者同為自助旅行者的身份和生活史探索3個方面的因素,被訪者的言外之意和敘述的主觀意圖基本能通過雙方互動的過程和文本的其他部分推導出來。同時,由于采訪都經過被訪者同意而錄音,因此后期處理時有較好的再現效果,對模糊不清之處可一再求證。

4 研究發現

4.1 大學生、心懷“嬉皮夢”的青年和新生代農民工:窮游的核心力量

窮和游兩字的組合極具顛覆性并充滿張力。Smith[30] 曾指出:旅游=休閑時間+可供自己支配的收入+積極的地方認可。在中國的旅行傳統中,也強調“窮家富路”[31] 。充足的金錢經常被認為是旅游的前提。但是,本文中自我認同為窮游者的旅游者,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對自己在經濟上弱勢地位的直言不諱,并且指出這種弱勢地位并不能阻礙他們旅行。

筆者在田野中遇到了數量眾多的大學生,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符[6,8-9] ,而王亮正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大二暑假時徒步川藏線:“我出來的時候,都背著帳篷睡袋,一直都是搭帳篷過去的。”自從這次徒步經歷后,他喜歡上旅行,幾乎每個假期都在外面,但旅行所有花費均來自勤工儉學和節省下來的生活費。王亮家在農村,經濟條件并不優渥,為了“玩兒”問父母要錢,他覺得理由不正當。有意思的是,飛夢雖然來自大城市,“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她也只能窮游。2012年大學畢業后,她迷戀上了長途旅行,經常一出門就是大半年,沒有穩定的工作。這種生活方式遭到了她父母的反對,因此再也不給她金錢資助。飛夢自稱她的狀態是流浪,具體方式就是窮游。旅行每到一處,她會向當地人和其他旅行者打聽最便宜的住宿,只要比她落腳的地方更便宜,她就搬家,最多一地要搬三四次。飛夢說,她覺得嬉皮士是最了不起的人,“流浪”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也是在精神空間里的。流浪中的“自由自在”更代表了精神自由——反對物質主義,不被物質所束縛。由此,“窮游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另一位窮游者小妮也提到了羨慕嬉皮士,只是她并未接受大學教育,而是工作多年,為了全心全意旅行,辭去了穩定的工作。

除了大學生和心懷嬉皮夢的窮游者外,筆者在研究中還發現了第三類大量存在的窮游者——新生代農民工。2014年,筆者與張泉、趙海、李如和佩佩在虎跳峽的一間青年旅舍相遇,當時他們已經連續徒步了12個小時。“我們肯定是窮游,”張泉說,“今天早上4點就出發了,趕在6點之前經過虎跳峽景區收費亭,那里6點開門。”景區65元一張的門票相對他們每天每人50元的預算來說太貴。徒步12小時后,李如和佩佩兩個女生在青年旅舍各要了一個40元的床位。張泉和趙海則在附近的野地搭帳篷睡了一晚。張泉等4人來自天南海北,2013年年底在一個“徒步去西藏”的陌陌吧里認識,越聊越投機,于是商量著一起辭職,徒步川藏線。2014年5月,4人各自辭去了工作,相約成都,打算徒步加搭車去西藏。

4人中,張泉年齡最大(28歲),初中輟學后輾轉各地打工,后在深圳闖蕩,從學徒做起,2007年自己開了成衣廠,資產達到數百萬,雇傭十幾個工人,頗為成功。但是2013年生意失敗,又離了婚。辭職窮游前,他在一家餐館打工,帶著4歲的兒子生活。佩佩和李如均從高等技術職業學校畢業,之后離開家鄉打工,辭職旅行前都已工作了六七年。趙海是4人中唯一的大學生,父母都在甘肅農村,2011年從動漫專業畢業后,在西安、北京、廣州陸續干了幾份工作,但都“做不久”。

張泉一行的出現進一步揭示了窮游群體的復雜性。更重要的是,張泉一行絕非個案。在田野研究中,筆者遇到了更多和他們背景相似的長途自助旅游者,例如周寧。周寧高中肄業后就在服裝廠打工。2010年辭職的時候,“只是想去家鄉以外的大城市看看,放松一下”,沒想到在青旅遇到了長途背包客,受他們啟發,開始了一邊打零工一邊旅行的生活。張泉、周寧等是典型的“新生代農民工”,也被稱為“第二代農民工”[32] 。他們出生于1980年后,持有農業戶口,較少接受大學教育,在世紀之交進入勞動力市場,流動到城鎮地區從事非農職業,在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工作,在城市中有數年打工經歷。在本研究中,這類窮游者在辭職之前的收入就不高,每月工資收入在1000—3000元左右,而且他們的工作通常不穩定,經常變換打工地點或工種。

上文指出,認同指出了同一與差別之間的關系,并且確立了邊界[15] 。那么,如果窮游者內部構成認同,就一定會指出他們與背包客群體的差別。筆者的確在訪談中發現了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邊界。首先,窮游者主動指出了他們與背包客的差別。小妮直言不諱道:“背包客圈子都知道,屆絲都在東南亞,高富帥在歐美”。屌絲這一由網絡興起的流行語反映了社會底層青年對自己欠佳的生存狀態的自嘲[33] ,在訪談中,自嘲為屌絲的窮游者不在少數。收入水平對背包客和窮游者選擇目的地的影響最為明顯。如表1和表2顯示,多位背包客都有在發達國家自助旅行的經歷,而窮游者的步伐被局限在消費水平較低的內地和東南亞地區。此外,收入還影響了窮游者和背包客在目的地的活動。例如,小妮說在尼泊爾滑翔要600元,夠她10天的花費,所以不參加;但在背包客肖凱看來,滑翔是尼泊爾旅行的必須體驗項目。

另一方面,窮游者所認識到的自己與背包客在收入上的差別,也被背包客群體所認識到。5位被訪的背包客不約而同地指出,雖然他們的旅行也是量人為出,但是他們之所以覺得自己不是窮游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自己“并不窮”。例如,李軍為環游世界準備了30萬;錢力也是在工作兩年之后有了相當的積蓄,才辭職去實現騎行川藏線的夢想。火火是一名資深高中教師,她坦誠自己的收入水平使得她對于大多數國內的旅游地,能做到“說走就走”。這與張泉一行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節約費用的情況大不相同。億嘉說自己在念書的時候或許曾經窮游,那時候經濟拮據,住青旅的多人間以節省開支,但自從開始工作,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年齡的增長,自己開始在意隱私,也注重休息的質量,所以選擇單間,旅行時也會去嘗試各種可能昂貴的美食,她稱自己是“比較奢侈的背包客”。

窮游的興起讓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和旅行生活露出水面,而這中低收入人群絕不僅僅只有尚未工作的大學生或剛開始工作而積蓄不多的白領,即未來的中產階層。我們必須注意到,窮游者還包括了一些被忽視的邊緣群體,例如新一代農民工和羨慕著嬉皮士生活的“流浪者”。這些被以往的研究和主流新聞媒體所忽視的群體在總量上卻不容忽視,例如新一代農民工總人數接近一億[32]。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是窮游得以迅速發展和未來得以進一步增長(或和背包并存)的重要支柱。

4.2 歸期莫問,窮且彌堅:窮游的核心特征

在研究中筆者還發現,相較于背包客,窮游者不僅收入較低,而且旅行時間較長。“窮”游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在旅行中一方面失去了原本就不高的穩定收入,另一方面卻持續有支出,“節約每分錢”成了他們維持旅行唯一的、也是最佳的策略。

“旅行時間長于一般假期”是國際上界定背包旅游者的標準之一[10] ,但具體旅行時間多長才算背包客,則視不同國情而定。在中國的語境中研究背包客,經常會選擇性地忽略“旅行時間長”這一個指標。有些對中國背包客的研究對這一點多有斟酌[1] ,有些則由于特定的研究問題,不考慮旅行時長[34] 。但是,從本研究來看,“旅行時間較長”恰恰是窮游的核心特征之一,窮游者的旅行短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正因為旅行時間長,當非學生決定窮游時,幾乎必須辭去工作。旅行時,穩定收入的喪失和變動支出的持續,是導致“窮”游的根本原因。“一直在路上”導致他們必須“開源節流”,邊打工邊旅行、保持最低旅行開銷成為他們的旅行常態。例如張泉一行和王亮徒步川藏線預計時長兩三個月,飛夢、小妮和周寧邊打工邊旅行的生活已持續了兩年多。當窮游者暫居大理時,每月租床鋪的花費約為200元,這樣的客棧被他們稱為“秘密花園”。

雖然背包客錢力、李軍和肖凱也為了進行一段比較長時間的旅行而暫時辭去了工作,但是他們迥異于窮游者的是:第一,辭職前的經濟狀況均明顯好于窮游者;第二,出發時就制定了旅程結束即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軌道的計劃。例如,肖凱在新西蘭進行為期一年的打工旅行,但旅程結束后就回歸到穩定的生活——開始攻讀博士學位。而我們發現很多窮游者并不明確自己旅行的時限,有一些甚至在旅途中萌生了徹底放棄在城市中工作、定居的想法,過上了邊旅行邊打工的生活,例如飛夢、妮子和周寧。因此從訪談結果來看,旅行時間長、回歸時間不固定且無長遠計劃,構成了窮游者與背包客在行為層面的最大差別。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本研究表明了窮游者和背包客兩個群體之間確實存在著認同差異,這并不表示窮游者和背包客是兩個完全互相排斥的概念。在旅行理念和旅行行為上,背包客與窮游者多有相似之處。例如,兩者都講究量人為出、深入當地、吃苦耐勞、掌握旅程的自主權。飛夢曾說道:“我會想辦法跟當地人交流,因為他們知道哪最好玩,哪最便宜……現在一般人按照那個旅游攻略走,其實還有更好的路線。你需要跟當地人交流。”小妮也說道:“我從來不去大城市,那些大城市都差不多,曼谷、首爾,都是大樓大商場,又貴。我也不去旅游景點。我喜歡待在小村莊里,一兩個月,就在那里吃他們吃的東西,看他們怎么生活,我也怎么生活。你把自己變成當地人,你才有收獲。”

背包旅行在中國發展了將近20年,背包旅行的很多理念也極大地影響了窮游者,正因如此,被訪的很多窮游者稱,若要將自己的行為描述成背包游,也是恰當的,他們自己也并不排斥背包客的身份。更進一步地,在某些窮游者看來,由于背包旅行在國內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人打著背包游的旗號,卻進行奢侈的旅行,熱衷于購物、住豪華酒店等,窮游才是真正忠實地踐行了背包客的理想類型——嬉皮士模樣的漂泊者——的理念:“要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窮游者雖然窮,但是他們具備深入當地、勇于探險的個人能力,而相對低消費的生活方式,被看作是環境友好、回歸質樸和實現精神自由的代表。因此,“窮”在“窮游”的語境中并沒有任何自卑的意味,反而在主流文化中獲得了正當性。

4.3 生活政治的實踐:窮游的精神本質

背包客在出發時便決定旅程一結束就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軌道,他們對于“回家”的確定昭示了旅游活動與日常生活相比的次要地位。以往的研究注意到了中國的背包客在旅行中反思自我和人生,例如苗學玲[35] 以自己在旅行中成長的故事說明,反思性思維和旅行的結合,有利于旅行者變得成熟,將旅行的收獲用于日常生活。但這種反思多半是旅行的“副產品”,而且反思的深度有賴于旅行者的體悟。本研究通過對窮游者生活史的考察,發現他們不太在意通過旅行得到放松和休閑;他們旅行的目的,就是對自我和生活方式進行反思。

在所有被訪的窮游者中,只有張泉堅持在到達拉薩之后就會回家,因為有兒子需要照顧,而且他也想重新開始事業。盡管張泉最終會返回,但是他的“出發”本身就意義重大。張泉說他在出發時與母親起了劇烈沖突,母親完全不能理解“出去玩”怎么能幫助他走出困境。在他母親看來,掙錢才是第一位的,無法接受他幾個月不工作的現實。但張泉非常肯定地告訴她,“只有出去走一趟,重新認識自己,才有可能重新成功。”在一個多月的窮游中,張泉談到自己的變化:“當跳出那個熟悉的圈子重新去看那些事(筆者注:事業和婚姻的失敗),我發現很多是我性格里的因素造成的。我成功得太早了,二十幾歲,那時太年輕,使得我盲目自信。”

張泉的故事表明,旅行的過程對“我是怎樣的人”展開反思,與所受多久正規教育無直接關系。倒是他與母親之間的沖突或可揭示兩代人對于“自我”不同的觀點,張泉的自我是Giddens意義上的“反思性的成就”[17] ,當人生中遇到問題時,他并沒有去求助權威或者傳統,而更傾向從自我人手,發掘問題,尋找答案;而在他母親看來,旅游主要還是休閑性活動,沒錢沒閑的人,沒有資格去旅行,旅行就是“出去玩”。張泉則反復強調自己窮游“是受苦,并不是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王亮和飛夢身上。雖然王亮覺得旅行幫助自己拓寬視野,絕不僅僅是“玩兒”,但是他知道在父母眼中,這就是游樂,所以不能向他們要旅費。飛夢的父母覺得她畢業之后一直在“玩兒”,并不認可她邊旅行、邊學手藝打工的生活方式。兩代人之間關于旅行的不同觀念折射了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文化變遷。

在訪談中,筆者注意到窮游者的旅行多半與其所面臨的人生危機有關。張泉面臨的是事業和婚姻的失敗,而趙海和李如都認為是當下的生活和工作“太無聊”。盡管大學畢業,趙海卻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作為動漫專業的大專學生,他找到的最為對口的工作是為一個私人設計室曬圖和影印,那也是他唯一一份超過一年的工作。趙海說:“干了一年多,實在受不了,太無聊,每天干同樣的活兒,也沒什么技術含量。做久了覺得自己活著沒什么意義,干什么都沒勁。”李如在西門子的裝配線上工作了5年,當過3次班長,也被“踢回去”3次。升遷很難,但犯再小的錯,也會被懲罰。她做膩了,就申請調去倉庫物流,想看看會有什么不同。“又做了一年,沒什么新鮮的了。我做事很快,一天的活兒半天就干完了,就只能玩手機,偶爾被逮到,就要挨罰,特別沒有意思。這樣活著不是辦法,我才26歲,總不能在西門子呆一輩子,那不是我喜歡的工作。”佩佩的憂慮則略有不同。她身邊的同事、以前的同學紛紛結婚生子,佩佩在感受到壓力的同時,又懷疑這種“標準的生活”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曾經,城市生活和工廠是農村青年的向往。但在新生代農民工看來,一份還不算差的收入并不等同于幸福生活。2010年,富士康工人的自殺悲劇震驚了中國,人們把目光投向那以驚人高速、日復一日循環著的生產線以及生產線上的年輕人。與自殺相比,趙海們的出走可以看作是對枯燥、機械生活的另一種反抗。相較于父輩,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狀況、經濟狀況都有了明顯上升,但他們對生活的預期也遠高于父輩[32] 。其重要原因是,作為“半城市化”的人群,他們的參照系并不是父輩或同輩群體,而是城市居民,他們對自己所受的被排斥狀況也更加敏感和憤怒[36] 。趙海、李如和佩佩的出走,是對既定的機械生活的反抗,也是期望尋找新的人生路徑的可能。他們的窮游,是“生活政治”層面上的實踐。

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和解放政治(emancipa-tory politics)密切相關,是Giddens提出的一對孿生概念[17] 。解放政治被定義為“一種力圖將個體和群體從對其生活機遇有不良影響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一種觀點。”[17] 解放政治的兩大因素:一是打破過去的枷鎖從而改造未來(如工業革命),二是克服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非合法性統治(如法國大革命)。剝削、不平等、壓迫是解放政治關心的主題。20世紀下半葉開始,人類社會高速發展所造成的惡果(如生態污染等)以及不斷增強的不確定性裹挾著其中的每一個人。解放政治已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正是在晚期現代性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Giddens又提出了“生活政治”這個概念。

“生活政治關涉的是來自后傳統背景下,在自我實現過程中所引發的政治問題,在那里全球化的影響深深地侵入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反過來自我實現的過程會影響到全球化的策略”[17] 。解放政治關注的是生活機會(life of chance),而生活政治關注的是生活決策(life of decision)。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屬于解放政治,但是具體選擇哪份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生活中的何種位置,便是生活政治討論的問題[37] 。同時,關于生活的決策不再由權威或者傳統規定,而是行動的個體由自己通過反思和自由選擇而做出。例如,在李如看來,周圍的朋友結婚生子只是因為“年齡到了”或者“父母要求”,這是一種未反思的、遵照傳統路徑生活的模式,但是她覺得在結婚生子前,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足夠成熟到可以為人妻、為人母,并且人也未必都要結婚生子,窮游的這段時間里,讓她離開熟悉的環境,有獨立自主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這些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只有第二代農民工的窮游才是生活政治意義上的實踐,飛夢、妮子、周寧等人甚至將窮游本身發展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周寧說自己再也不會回到大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因為她漸漸覺得,那未必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旅游)之前我所能看見的世界只有一個,就是你能看到的就是工作種類的不同,比如說我在工廠上班,這輩子都在工廠上班……但是出來之后,你突然間發現有人用十年做個攝影,然后十年之后,可能不做攝影了,可以開客棧玩玩。三五年之后,不想玩了,可以出去學做咖啡……就是你的生命變成一段一段的,不再是從一而終。”從這個意義上,窮游者不僅挑戰了“窮家富路”,還挑戰了“三十而立”“成家立業”這樣的傳統人生價值觀。

“生活政治”的提出,道出了生活在后傳統性世界的每個人或主動或被迫面對的問題:我是誰?我怎樣面對世界?我該如何生活?生活政治的核心是個人選擇,尤其是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主張之間做出決定。趙海和李如對工作意義的懷疑,佩佩對于家庭生活的追問,周寧對于生活方式的反思,實際上都觸及“我該如何生活”這個問題。窮游在中國的興起,根植于中下階層的青年人發出“我該如何生活”的疑問。

對窮游者來說,旅程既可以是手段,即窮游是為了回答“該如何生活”的困惑;也可以是目的,即窮游作為一種能實現自由的生活方式。對有些窮游者而言,甚至還不清楚它是手段還是目的,例如趙海、佩佩等打算“邊走邊想”:旅程是開放性的,而人生也從以前的封閉式變成了開放的系統。然而對于背包客來說,旅行更多地被當成手段。如肖凱、億嘉和火火都說,旅行讓他們領略美景美食,體會不同的文化,更謙卑更獨立,回歸之后有一個“更好的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對李軍和錢力而言,這段旅程就是實現夢想,當旅程走完,夢想實現,自然就要回歸日常生活。

窮游者和背包客對待旅行的方式并無高低之別。就像兩者的概念有交叉一樣,旅行在兩者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也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之處在于,無論是對窮游者還是對背包客而言,旅行都參與到他們的自我認同的建構和重塑中。不同之處在于,回歸時間不明、生活漂泊無定的窮游者的出現,昭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更重要的是,這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是由經濟地位處于弱勢地位的青年群體所提出并實踐的,這是他們對自身處境和傳統生活方式進行深入反思的結果。

4.4 文化多元與精神困境:窮游的社會動因

“窮游”的興起讓數量龐大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消費和旅行生活露出水面,“窮游”之所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流行起來,正是因為有他們作為基礎。本文揭示了青年窮游者的旅行是“生活政治”層面的實踐,是自我對“應該如何生活”的追問。窮游者對生活意義的探索反映出新一代青年主動、大膽的特質[38] ,反映出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日趨多元化。雖然“流浪”的生活未必富裕、穩定,未必導致向上的階層流動,但在窮游者看來,是幸福而有意義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對所有的被訪者來說,窮游都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旅行方式而言,他們可以選擇積累更多的錢進行休閑旅行,維持窮家富路的理念。就生活方式而言,他們可以在城市中找份工作,安定下來,像千千萬萬打工者一樣。但是,窮游者主動選擇了這種非休閑性質的艱苦旅程,有些甚至選擇了一種樸素的另類生活方式。在這樣的選擇背后,是對自我和人生價值的反思。因此,窮游的興起無疑昭示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這是年輕一代反思幸福和成功的標準化定義,試圖尋找適合自己的答案的過程。

但是,我們又必須注意到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下層收入青年所面對的精神困境,必須承認這種精神困境是他們進行窮游的重要動因。新生代農民工被夾在城市與鄉村之間:雖然很多人在城市出生和長大,但是并未在社會保障等各方面享有同等權利;由于缺乏鄉村生活經驗,他們也無法再回去務農。在這種進退維谷的境地中,打工者經常陷于生理和心理雙重層面上的流浪狀態[36] 。趙海和李如對打工生活的描述,就是這種流浪心理的典型反應。

因此,并不是所有放棄穩定生活的窮游者,都是因為主動追求自由的生活。很多情況下,驅使他們反思人生和質疑傳統生活方式的動力,是在打工生涯中經歷的挫折和不平等,如李如描述她升遷之難,這是為什么筆者將趙海們的出走可以看作是一種反抗。同時,還要看到,除張泉外,被訪的窮游者多屬于年輕的未婚者,以往的研究顯示,當新生代農民工婚育之后,家庭壓力進一步增大,在城市中生活成本進一步提高,生活機會也會進一步受到限制[39] 。雖然趙海等人現在還能選擇窮游一段時間來“重新思考人生”,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或許連窮游的機會也會失去。

在窮游興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賦予青年人的更多生活方式選擇的權利,也要看到其中暴露出來的中低階層青年所面臨的精神困境。生活政治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解放政治時代的結束[40] 。本研究強調窮游者是中低收入旅游者,基于階層的不平等——解放政治的問題——就無法不被重視。階層時時刻刻和對移動權利的限制捆綁在一起。一個鮮活的例子是,對缺少積蓄且沒有穩定工作的窮游者而言,很難獲得發達國家的簽證。周寧本來計劃著申請新西蘭的打工簽證,但是諸多限制(包括30歲以下,高中學歷,雅思成績,一定的經濟基礎)使得這件事可能最終只能是一個“夢想”。但是這份簽證對于肖凱這樣的受過高等教育、拿過高薪的背包客來說,并不成問題。窮游者的案例正是提醒我們,生活政治中也包含著解放政治的問題,兩者在后傳統時代是相互滲透的[40] 。個人的權利受到社會結構性因素的限制,而這種結構性因素未必是導向公平和公正的,要徹底追求生活政治,必要關心解放政治。

5 結論與展望

首先,本研究第一次深入而細致地刻畫了窮游者群體內部的多樣性,他們中有第二代農民工、大學生、出身中產家庭但追求自由生活的青年人。窮游者以中低收入階層的青年為主,他們雖然經濟地位不高,但是與“屌絲”這樣鄙視性的自嘲不同,“窮游”是一個較為積極的身份認同。窮游者將自己視為吃苦耐勞、勇于探險的旅行者,在生活中不迷戀物質、在精神上追求自由。窮游者在旅行中之所以需要盡量節約,除了因為他們收入不高外,還因為他們旅行時間較長,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中低收入的長途自助旅行者的大量出現,值得旅游研究者和從業者投入進一步關注。

其次,基于生活史的探索,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窮游者為何以及如何將窮游當成反思自我的手段或成就生活方式的目的。窮游者不僅挑戰了類似“窮家富路”的傳統旅游觀,還挑戰了“三十而立”這樣的傳統人生觀。窮游者的旅行實踐啟發研究者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再思旅游之本質。旅游既可以是由金錢和休閑時間保障下的、以消費行為為主導的休閑;也可以與金錢和休閑時間無關,而被當成反思自我、重建生活的實踐。

再次,窮游在當下中國的興起與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中下階層青年所面臨的精神困境密切相關。文化多元(外驅力)和精神困境(內驅力)在窮游興起的過程中分別扮演了“拉”和“推”兩個角色。傳統的旅游研究視野中,因為多將旅游者視為消費者,消費能力較弱的人群往往被忽視,而社會學呼吁建立公平、公正社會機制的立場,則重新將這些被忽視的人群納入研究者視野。雖然社會文化的多元化使得青年能夠積極主動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部分窮游者中彌漫的失落感和無力感。以第二代農民工為代表的中下層青年,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處處限制了他們移動的自由,而這種限制顯然未必公正。訪談中有很多窮游者抱怨因為有些景點門票太貴而只能放棄,但是他們并不認為這樣的高票價是合理的,也不認為自己因此失去進入的機會是不公平的。窮游的興起是啟發研究者在中國的背景下思考移動者的權利[41] 問題、將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并置考量的一大契機。

綜上,本文對窮游的研究揭示了窮游者的身份認同,并首次以生活史的方法研究旅游現象,將窮游放置于窮游者的生活歷程和生活機會中進行考察,以窮游為例重思了旅游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本質,并且提出要重視不同階層和社會背景下的移動者權利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探索性研究,其結論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廣范圍內有效,還需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考察。例如,本研究的確沒有發現前往發達國家的窮游者,但這是否與研究的田野地在國內有關?再者,未來的研究中是否會發現在世界范圍內流浪的中國漂移者[42] ,他們的背景與動機是否還會與本研究中的窮游者類似?又如,若將窮游在中國的興起放置于世界旅游市場的大環境下考察并與其他地區的背包客[10] /生活方式旅行者[21] /新流浪者[43] 進行比較,又會有何異同?這些都是有待后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ZHU Xuan.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BackpackerTourism[M]. Beijing: China Travel& Tourism Press, 2009: 1-2;39; 99-118.[朱璇.背包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 1-2; 39; 99-118.]

[2] CHEN H,WEILER B.Chinese donkey friends in Tibet -Evidence from the cyberspace community[J].Journal of ChinaTourism Research, 2014, 10 (4): 475-492

[3] LUO X,HUANG S,BROWN G.Backpacking in China:Anetnographic analysis of donkey friends' travel behaviour[J]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5, 11(1): 67-84.

[4] ZHANG Yi, KE Binbi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otivation oftravelling on a shoestring[J]. Tourism Research,201 5,7(4): 30-36.[張鎰,柯彬彬,窮游動機實證研究[J].旅游研究,2015,7(4): 30-36.]

[5] ZHANG Yi, KE Binbin, SU Xinwei. Study on budget travelbased on web text analysis[J].Future and Development,2014,(7): 37-41.[張鎰,柯彬彬,蘇欣慰窮游研究——基于網絡文本分析方法[J].未來與發展,2014,(7): 37-41.]

[6]LI Guozhe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ause of budget travelheat[J]. Tourism Research,2015,7(4): 24-29.[李國征,窮游熱的成因:一個質性研究[J].旅游研究,2015,7(4): 24-29】

[7]CAl Qi. New media empowerment in the age of context fromQiongyou sub- culture[J]. Modern Communication, 2016, 38(12): 124-128.[蔡騏從窮游亞文化看場景時代的新媒體賦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12): 124-128.]

[8] TANG Ying, ZHANG Yi, KE Binbin,A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travelling on a shoestring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ly. 2017,38(3): 163-169.[唐穎,張鎰,柯彬彬,大學生窮游行為偏好及特征研究[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 38(3): 163-169.]

[9] JIANG Lanhua. Resistance, subculture and performance:A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travel on budget" [J]. Beijing YouthResearch, 2015, 24(3): 26-32.[姜蘭花.抵抗、亞文化、表演:青年“窮游”現象的文化解讀[J].北京青年研究,2015, 24(3): 26-32.]

[10] LOKER- MURPHY L,PEARCE L.Young budget travellers:Backpa-ckers in Australia[J]. Anna/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22(4): 819-843.

[11] CHANG Jiang. Reminiscence through avant- garde: Thecollective identities of Chinese cyberculture produc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15, 37(5): 108.[常江.以先鋒的姿態懷舊:中國互聯網文化生產者的身份認同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5, 37(5): 108.】

[12] XU Chaojun. "Qiong you": Get ready before setting off [DB/OL]. http://paper. people. com. cn/rmrbhwb/html/2016- 03/02/content_1658133. htm, 2016-03-02.[許朝軍“窮游”:做好準備再出發(旅游漫筆)[DB/OL]. http://paper. people. com. cn/rmrbhwb/html/2016-03/02/content_16581 33. htm. 2016-03-02.]

[13] PAN Zhixian, 24 years old man from Henan travelled 144 citiesin China in the way of Qiongyou [DB/OL]. http://zqb. cyol.com/html/2017-02/16/nw. DllOOOOzgqnb_20170216__ 4-08. htm,2017-02-16.[潘志賢.河南24歲小伙“窮游”中國144座城市[DB/OL]. http://zqb. cyol. com/html/2017- 02/16/nw.DllOOOOzgqnb_20170216_4-08. htm, 2017-02-16.]

[14]MA Ningyi, LI Huina. The creator of Qiongyou website Xiaoyisaid, those who can overturn u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be thosewhom you think will [DB/OL]. https://www. qdaily. com/articles/10503. html, 2015-06-08.[馬寧憶,李會娜.窮游創始人肖異說,未來顛覆我們的公司肯定不是你以為的那些[DB/OL]. https://www. qdaily. com/articles/10503. html, 2015-06-08.]

[15] WANG Ning.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An exploration on a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J].Sociological Studies, 2001, (1): 6-7.[王寧消費與認同——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會學研究,2001, (1):6-7.]

[16] ZHANG J,MORRISON A. M, Tucker H, Wu B.Am I abackpacker? Factors indicating the social identity of Chinesebackpac-ker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7, 56(Apr): 1-15.

[17] Giddens A. ModernityandSelf- identity[M]. Zhao Xudong,Fang Wen,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1998: 92-93;247-248; 252-253.[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92-93;247-248; 252-253.]

[18] CHEN Cai, LU Changcong. Identity:A new perspective oftourism experience research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3):37-42.[陳才,盧昌崇,認同:旅游體驗研究的新視角[J]旅游學刊,2011, 26(3): 37-42.]

[19] YU Zhiyuan. Research on Backpackers' Self realizationThrough Tourist Experiences[D].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余志遠.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體驗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2.]

[20] NOY C. This trip really changed me: Backpackers' narratives ofself-chan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78-102.

[21] COHEN A Personal identity (de)formation among lifestyletravellers:A double-edged sword[J]. Leisure Studies, 2010, 29(3): 289-301

[22] SHILLING C.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M]. Li Kang, tran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172.[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2.]

[23] ZHENG Zhen. The basics and problems of Westernconstructivist sociology[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14, 29(5):165-190.[鄭震,西方建構主義社會學的基本脈絡與問題[J].社會學研究,2014, 29(5): 165-190.]

[24] ELSRUD T.Risk creation in traveling: Backpacker adventurenarr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3): 597-617.

[25] YANG Shanhua. The prerequisite of meaning interpretation forinterviewee's narrative in the fieldwork [J]. Journal of SocialSciences, 2010, (1): 64-70.[楊善華田野調查中被訪人敘述的意義詮釋之前提[J].社會科學,2010, (1): 64-70.]

[26] WANG Ning. Is it representative or typical? The logical basis ofindividual case attributes and case studies[J]. SociologicalStudies, 2002, (5): 123-125.[王寧,代表性還是典型性?——個案的屬性與個案研究方法的邏輯基礎[J]社會學研究,2002,(5): 123-125.]

[27]WANG Xiaohui, FENG Xiaotian. The logic of generalizing theconclusion and sampling techniq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7, (3): 87-92.[王曉暉,風笑天.定性研究的結論外推邏輯和抽樣技巧[J]貴州社會科學,2017,(3): 87-92.]

[28] PAN Suiming, YAO Xingliang, HUANG Yingying. On thequestion of the number of qualitative surveys: Whether it is"representative" or "representative ofwhat":Information saturationwith the most difference and its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7, (4): 108-115.[潘綏銘,姚星亮,黃盈盈.論定性調查的人數問題:是“代表性”還是“代表什么”的問題——“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及其方法論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2010, (4): 108-115.]

[29] YANG Shanhua, SUN Feiyu. Depth-interviewing as meaningexploring [J]. Sociological Studies, 2005, (5): 53-68.[楊善華,孫飛宇,作為意義探究的深度訪談[J]社會學研究,2005, (5): 53-68.]

[30] SMITH V L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Zhang Xiaoping, trans.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2002:1[瓦倫.L.史密斯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M],張曉萍,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1.]

[31] YAO Lifen, LONG Ruy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environmental behavior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 Journal of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23(1): 17-25.[姚麗芬,龍如銀,基于扎根理論的游客環保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23(1): 17-25.]

[32] LI Peilin, TIAN Feng.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1, 31 (3): 1-23.[李培林,田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J]社會,2011, 31(3): 1-23.]

[33] ZHANG Hongzhong, ZHANG Yan, WANG Yuxin, et al.Helpless realistic virtual release: Buzzwords "reeling" networkconstru-ction[J]. Modern Communication, 2014, 36(11): 50-54.[張洪忠,張燕,王雨欣,等無奈現實的虛擬釋放:流行語“屌絲”的網絡建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 36(11): 50-54.]

[34] CHEN G,BAO J, HUANG S Segmenting Chinese backpackersby travel motiv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Research, 2014, 16(4): 359

[35] MIAO Xueling. The role of self- reflection in backpackers'personal development: An autoethnographic perspective[J]Tourism Tribune;2016, 31(11): 22-31.[苗學玲成長:旅行故事的批判性思維解讀[J]旅游學刊,2016, 31(11): 22-31.]

[36]LU Linhui, PAN Yi. Self-identity, emot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4, 34(4): 1-24.[盧暉臨,潘毅,當代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情感與集體行動[J]社會,2014, 34(4): 1-24.]

[37] ZHOU Deqing, LI Guangyu. Anthony Giddens' theory of life-politics and its significance [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 18(3):21-23.[周德清,李光玉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觀及其意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18(3): 21-23.]

[38] LIAN H.The Post- 1980s generation in China: Exploring itstheoretical underpinning[J].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2014, 17(7): 965-981.

[39] TANG Guojian, Zhao Ti, In-between the city and village:A casestudy of the lifestyl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J]. Journal of China Youth Research, 2017, (11): 68-75.[唐國建,趙緹,游離于城鄉之間: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選擇的個案研究——以小鏈島海洋漁民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7,(11): 68-75.]

[40] ZHENG Wei. From emancipatory politics to life politics:Politics values of Anthony Giddens' [J]. Theory Journal, 2004,(1): 62-65.[鄭偉,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吉登斯政治觀管窺[J].理論學刊,2004, (1): 62-65.]

[41] CRESSWELL T.The Right to mobility: The production ofmobility in the courtroom[J]. Antipode, 2006, 38(4): 735-754

[42] ZHU Xuan. Drifting travellers: About the evolutionary track ofbackpackers[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2): 89-96.[朱璇.漂移的旅行者——關于背包旅游者的演進軌跡[J].旅游學刊,2007, 22(2): 89-96.]

[43] RICHARDS G The new global nomads: Youth travel in aglobalizing world[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15, 40(3)340-3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第4页|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玖玖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久久婷婷六月|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福利| 国产特级毛片|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视频二|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在线欧美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女人在线|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伊人激情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就去色综合|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综合天天色|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播放| 91精品视频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国产男人的天堂|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亚洲永久色|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538国产视频| 性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成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