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泊含
摘要:杜甫被稱為“詩圣”,其詩被后人稱作“詩史”,他的詩歌影響深遠,為中國古典詩歌以及唐朝社會歷史變革發(fā)展探究留下了寶貴的素材。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離不開時代背景的渲染影響,因此,本文從詩人所處時代背景為切入點,首先說明了時代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下,個人思想的形成,其次分析了不同時期下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最后重點剖析了杜甫詩歌的風格特色。
關鍵詞:杜甫詩歌 風格 特色
一、大時代背景對杜甫的影響
在杜甫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年代里,他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以后,時局動蕩,社會矛盾逐漸凸顯、放大,國家滿目瘡痍,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動蕩不安的生活,使得他對人民的生活疾苦更加能夠感同身受,憂國憂民的思想進一步加深,他開始以一種悲天憫人的姿態(tài)看待這個社會,因此,杜甫的詩歌大多反映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方方面面,極具現(xiàn)實主義色彩,他希望以自己的詩歌警醒執(zhí)政的官員們,希望他們能夠真正考慮到人民的疾苦,解救他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的詩是當時時代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當時的時局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同時也是供后世研究的重要歷史素材。
(一)家庭背景與生活經歷
杜甫出生在一個思想保守的傳統(tǒng)沒落官僚家族,從小接受的 “忠君”“濟世”的儒家文化教育對其影響很大,同時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一生迫切的想追求功名從而可以重振家族往日的輝煌,我們回顧杜甫的仕途之路可以看到他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三次直接向皇上直接覲言,七次寫詩給朝廷的官員請求舉薦,可見他對功名利祿的強烈渴望,但是杜甫遠沒有李白那么幸運,他的仕途之路坎坷萬分,郁郁不得志,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寫道:“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大意就是說讓自己的孩子餓死豈不慚愧。在當時詩人可以免除兵稅和雜役,不至于過的如此困苦,可是他卻還是如此狼狽,“安史之亂”后,杜甫攜家逃難,卻在逃難過中被俘,后來又再一次孤苦漂泊,四海為家,從杜甫坎坷的經歷就不難看出他憂國憂民,極具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形成的原因了。
(二)時代環(huán)境下個人思想體系的形成
在中國古代,強調現(xiàn)實政治,主張維護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儒家思想備受推崇,很多人從小耳濡目染身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杜甫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對其價值體系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7歲就能自己作詩,出游翰墨場,成年之后就在自幼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下,開始了考取功名之路,屢次受挫卻又屢次迎難而上,直到45歲時才被任命了一官半職,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又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李亨,后來又不斷追求其他功名,縱觀他的整個人生,無論時局如何動蕩,生活如何困苦,都沒有阻擋他對功名仕途的追求,屢屢不得志,卻又屢屢不放棄,究其本質,與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是分不開的,在唐朝中后期由盛轉衰的動蕩時期,時局動蕩,人民身陷水深火熱之中,他更是沒有辦法脫離現(xiàn)實去尋求所謂的浪漫主義,只能身陷現(xiàn)實世界的殘酷無法脫身。這在他的作品中也能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來,《北征》《三吏》《三別》這些中后期的作品都透漏出了濃烈的對家國命運以及百姓困苦生活的擔憂和同情,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情懷。
二、不同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
(一)少年時期
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正處年少風華正茂之時,這一時期的杜甫頗具浪漫主義風格,經常四方游玩,也是在這一時期他游經洛陽的時候,偶遇了李白,兩個人一起游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這一時期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準備時期,寫出了如《望岳》《畫鷹》等詩,多給人一種雄偉壯闊的感覺,也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對生活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這一時期,杜甫還沒有形成自己鮮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中年被困長安時期
杜甫在長安求取功名的過程中,被奸人阻撓,郁郁不得志,使得它能夠冷靜下來思考社會,這一時期他對統(tǒng)治階級、社會、人民疾苦開始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對于現(xiàn)實社會也有了新的認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兵車行》等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絡繹不絕,他的詩篇開始有了自己的專屬特色,同時也標志著他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基本確立。
(三)安史之亂時期
安史之亂后,潼關失守,親身經歷國破家亡的杜甫,經歷了顛沛流離,之后安頓好家人,杜甫獨自一人去投奔肅宗,中途經歷了被俘、潛逃之后終于如愿以償做了左拾遺,不久又經歷了放逐、還朝、被貶這一系列事情之后,杜甫對政治徹底失望,棄官而去。這一時期是他的創(chuàng)作高潮期,創(chuàng)作出了《月夜》、《春望》、《北征》等詩,這些詩多與現(xiàn)實和人民群眾結合緊密,由景及人,描繪了國家動蕩、戰(zhàn)亂分離以及詩人自己的憂國憂民、感時傷懷。
(四)漂泊西南時期
在對官場徹底失望之后,杜甫拖家?guī)Э谔与y到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后來,四川嚴軍閥作亂,他又不得以再次離開成都,本來打算回洛陽,但是中原戰(zhàn)事不息,他又被迫漂泊到了兩湖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這一時期,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大豐收時期,其代表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岳陽樓》、《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廣為傳頌的名作,而這些詩歌反映的內容也尤為豐富,“沉郁頓挫”的個人藝術風格,也達到了頂峰。
三、杜甫詩歌的風格特色
(一)設身處地的反映群眾疾苦
因為詩人自己親身經歷過世間百態(tài),所以他就能夠設身處地站在疾苦百姓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說出他們所請所向,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簡單呼吁。杜甫自己和家人體會過戰(zhàn)亂帶來的動蕩不安、流離失所,因此,他也更能夠明白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在《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寫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說貴族人家有享不盡的美味佳肴,只好任由它腐爛發(fā)臭;而平民百姓由于沒有飯吃,只能悲慘地死在路邊。只有真實的體驗過這種底層生活的人才能寫出這種真實駭人的字眼,才能真正明白底層人民群眾的真正呼聲。
(二)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情感色彩極為濃烈,而這種強烈的情感也是最能打動人的。杜甫的“沉郁”并不是代表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而是指其內容、題材的嚴肅、沉悶,情感的深沉、真摯。其中蘊含著的是一種豪邁的心境,那種沉郁的情愫造就了詩境的與眾不同,更能發(fā)人深思。而“頓挫”指的是在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手法大多沉著蘊藉,其詩韻律變化多、篇幅語境的轉折也總是出人意料。
(三)創(chuàng)作語言通俗、寫實
在創(chuàng)作人物的時候,能夠把人物刻畫的生動、真實是非常重要的,而杜甫深知這一要義,他的創(chuàng)作學習了漢樂府的經驗,經常從人物獨白、對話過程來刻畫、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語言表達等,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新婚別》中那位新娘先是幽怨、感嘆自己“暮婚晨告別”,“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的命運,后來又勸丈夫不要一心顧念兒女情長,應該把心思專注在一心殺敵,報效祖國上,人物內心由悲痛轉化為堅決的心路歷程都被詩人刻畫的十分清楚,同時在這些詩中詩人還善于用精準的細節(jié)描繪來對人物進行深入刻畫。
(四)大都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
上文中也提及過,杜甫從小身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使得他一生憂國憂民,時時刻刻心系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變革和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tài),不斷用詩歌記錄著社會變革、群眾生活。在儒家文化的渲染下,他用自己的才華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國家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又以自己的實際經歷出發(fā),從多個方面揭示了達官顯貴、底層群眾等階層的真實生活,其詩作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自開元、天寶以來唐朝真實的歷史面貌,把我國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在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上,杜甫大量運用描寫、敘述、議論的表達方式,描寫真實的生活和人物的內心,把敘事與抒情、記敘與議論有效的結合起來。
(五)抒發(fā)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在杜甫的詩歌中“愛國精神”是貫穿整體的靈魂所在,唐朝的詩作眾多,然而杜甫的詩作沒有淹沒在眾多的詩集中,而是散發(fā)出自己獨特的光輝,除了我們上述所說的一些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以外,其詩中表達的深刻、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是能夠廣為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愛國主義的熏陶,使得杜甫時刻心系國家命運,憂國憂民。在國家繁榮安定時期,杜甫時常通過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繪,寓情于景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在時局動蕩之時,詩人又通過一些極具現(xiàn)實主義反映百姓生活疾苦、諷刺權貴的詩篇來體現(xiàn)自己的憂國憂民,《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興》八首由孤城的落日情景想到昔日長安的繁華景象,如果不是懷有深刻強烈的愛國情懷,又怎能寫出如此詩句。
參考文獻:
[1]趙華倫.淺談杜甫詩歌的風格特色[J].北極光,2016,(12).
[2]梁紅.淺析杜甫懷鄉(xiāng)詩的特點[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01):57-58.
[3]徐麗沙,徐方方.詩與心靈——淺析杜甫的詩歌風格[J].西江月,2013,(42).
[4]楊文慶.淺論李白與杜甫的詩歌風格和美學追求的異同[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04):84-85.
[5]許旭丹.悲風為我從天來——淺談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6).
[6]劉婧瑤.淺析杜甫詩歌思想和意境變化[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6,(08).
[7]陳桂華.淺談杜甫律詩風格的多樣性[J].古典文學知識,2014,(06):147-151.
(作者單位: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