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程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理念以及價值追求的轉變,人們不單單只一味地關注于自身,也開始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公益也漸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公益企業創業這一新型模式,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市場以及社會中有了它的一隅之地,并備受人們的關注。本文深入剖析公益企業創業面臨的現狀,問題,探究其存在的可行性,合理性,并為其長久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
【關鍵詞】公益企業創業 現狀 問題 對策
公益企業創業是指企業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追求社會價值。它要求企業和傳統的公司一樣經營,但又對企業及企業內部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要生存就必然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然而在這個風險與機遇并存的市場與社會環境之中,這些公益企業如何發展,如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成為了一道難題。
一、公益企業創業現狀
在中國,公益創業事業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組織面對社會的需求,公眾的需求,從事著公益事業。其中企業公益創業可以說在這公益事業中成為了主導力量。公益企業,以其獨特性,在公益事業中發揮著它難以被人忽視的作用。但因為公益創業這一新事物,也是近些年來才傳入我國,因此我國企業家們對其運營機制,管理模式等仍然欠缺認識,這些都為企業從事公益創業活動設置了障礙,使他們無法真正地去履行他們的社會使命,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
二、公益企業創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公益企業創業管理絕非一件易事。在我國,公益企業管理的體系機制仍未成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1)缺乏明確的目標指向。根據2009年12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和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聯合發布的“企業公益指數”首期研究成果顯示,20.7%的企業在進行公益慈善事業中會遇到公益指向不明確的問題,不到七成的企業能做到每個公益慈善項目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這體現了公益企業雖有一顆服務于社會之心,但依舊欠缺對項目的詳細計劃與思考。明確的目標指向,對項目進行正確的認定,對于項目的實施是十分重要的,它能為我們的企業項目的開展與進行指明方向,也有利于我們對項目后期的評價。
(2)內部管理缺乏制度化,程序化。公益活動的開展,它并不能只靠一個臨時性的想法,便可輕率應付性地完事。它應是具有計劃性的,戰略性的,并且也要求企業內部存在相應的管理部門,相關的程序制度以及監督管理機制來保障企業公益項目的實施。而不少企業內部公益管理部門不健全,并且缺乏相關的制度體系,這些都使得其在公益項目和公益活動上缺乏規范,沒有明確的程序和模式來推動公益活動的開展。
(3)企業公眾形象要求。企業的公益行為,能夠提高企業的公眾形象。但其開展對于企業的社會形象也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企業具有良好的形象基礎,能夠贏取公眾的信任,促使公眾積極參與活動中。然而公益慈善事業的負面事件屢見不鮮,借慈善之明行騙,謀取不當之利的行為挫傷了人們參與這些公益活動的熱情,打擊了他們的仁愛之心,并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這些公益企業產生了質疑。不少人開始表示寧可自己親手將錢交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也不愿再通過這些所謂的公益企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的不信任對于公益企業的發展而言也是一大打擊。
(4)企業缺乏系統性運作。一般來說,從企業公益活動的計劃到開展到結束,最后將財物交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然而部分企業通過自身舉辦的商業活動籌到資金之后,一味將其全權交予合作的NGO,讓他們進行之后的流程,自己則不管不顧,這種做法使得企業無法真實具體了解籌集的資金的基本運用情況,以及效果。可以說企業在這方面的參與深度不夠。企業應全程參與其中,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確保幫助到了需要幫助的人,確保企業的社會價值得到了實現。
三、對策
公益慈善事業于企業而言是一個長期的事業。它要求企業將公益組織化,系統化,建立完善的公益機制,探索屬于自己的公益道路。
(1)制定長遠的公益計劃。公益慈善項目有許多種,然而企業并不是要致力于每一個項目。有些企業推出了一個又一個項目,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同樣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得不到效果,反而有時還讓人感覺是在作秀一般。每一個企業從事的方面不同,這就使得企業需要去自行設計和確定企業所要從事,所要開展的項目,對自身進行定位,認真挑選公益項目,制定長遠的公益計劃,并認真地執行,實現公益活動的效能最大化。
(2)建立完善的管理監督運行機制。確實政府監管以及社會監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有一個監督管理的作用。但是公益企業的健康運行最終依賴的依舊是其自身,只有自身建立完善的管理監督運行機制,才能保證公益項目的成功實施。首先可以通過在公司章程中添加相關內容,來彌補法律在公益企業方面存在的漏洞。其次,企業也應該將其公益項目運行情況,以及財務情況適當公開,便于公民進行查詢,監督企業的運營,監督項目的開展。在這個方面,Kickstarter可以說是許多公益企業學習的典范。它每年都會向公眾匯報企業在社會和環境責任上的表現,將自己放在了一個高度透明的位置上,在做決策和報告時也會把公眾利益,社會影響考慮進來。這都是公益企業可以去借鑒的。制定相應的評價制度,對企業的服務,活動效果,幫扶情況等進行相應系統評價,并收集參與人員,社會公眾對其的反饋,這都更易于企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
(3)企業形象建設以及獲取公眾信任。形象建設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長期工程。在除了將企業的項目情況向公眾公布,鼓勵公眾對企業項目的實施進行監督和評價,可以逐漸增加公眾對企業的信賴,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還以為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塑造良好的領導和員工形象,舉辦參加公益活動,以及借助網絡進行推廣,從而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在公眾之間建立良好的口碑,全面提升企業的形象。須知,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企業在進行形象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管理,約束自身行為,萬不可使得往昔的努力付之東流。
誠然公益企業創業在逐漸地發展壯大,不斷地在社會中發揮著它的獨特作用,但是它的自身建設依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唯有不斷摸索,不斷嘗試,不斷完善內部機制,才能找到一條屬于企業自己的發展道路,實現企業長期發展,從而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