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陸帥男
【摘要】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升為中國經濟運行的主旋律,互聯網金融日漸興起,利率市場化也是日趨完善,而這些外部因素既給商業銀行帶來難題,也同時帶來機遇。當前商業銀行的轉型已經是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發展現狀的分析,探討當前形勢下商業銀行所面對困難的原因,并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轉型策略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這幾年以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大范圍應用,科技金融悄無聲息地改變著現有的金融業格局。從國內來看,第三方支付、網絡融資、互聯網理財等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已從最開始的與商業銀行實現業務互補,轉變為向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核心領域展開攻勢。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也已經步人了最后階段,從以往來看,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異構成了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重要來源,而這正是由于存貸款利率管制制度為商業銀行提供了保護。利率市場化使銀行的利潤空間受到威脅,同時貸款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加大,流動性管理更加困難。
我國商業銀行現在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時代環境中,當前環境對于商業銀行既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商業銀行的結構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本文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所面臨的發展難題進行了分析和探索,歸納引發此種困境的原因,并據此為我國商業銀行轉型提供合理的策略路徑建議。這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今后的發展前進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借鑒作用。
二、商業銀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一)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等一系列現代信息科技技術來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金融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用網絡的方式連接資金供需雙方,交易需要的成本也相比此前大大降低。當前的互聯網金融體系中對銀行業沖擊最大的當屬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門戶,除此之外,P2P網貸、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等金融模式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二)利率市場化
在過去,利率被高度管制,銀行所擁有的定價方面的自主權限被限制,在這種條件下,自然而然所有商業銀行都將自己的目標對準了風險低,損失小的高端客戶群,各家銀行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也是同質化明顯。
利率市場化讓市場自身起到資源調度的作用,在最有利益可圖的區域,資本將得到更好的配置,商業銀行的同質性也將慢慢消除。傳統存貸款利差收入來源受到影響,商業銀行勢必會更加重視自身的負債結構,更多地去追求譬如活期存款等低成本負債。
三、商業銀行轉型策略
第一,在互聯網金融的浪潮,首先商業銀行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身的長處,同時對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的模式進行探索。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商業銀行應更加注重客戶交互和客戶體驗上,將銀行的核心業務以互聯網的方式重新編排。并加快自身大數據部門的建設,盡快實現信息化。加快部門之間信息的整合,打通部門行業間數據的渠道,商業銀行應該在信息方面做到更快,更精,更分享,充分尋找信息化時代商業銀行的新優勢。最后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客戶的服務體驗,在金融產品的服務方面追尋更大的提高。
第二,銀行應當執行零售業務優先發展戰略。零售銀行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提升小微企業服務能力、實現銀行服務轉型的關鍵環節之一,儼然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能否介入這一市場的門檻。雖然當前經濟在緩慢下行,但居民人均收入卻在日益提高,由于居民消費邊際傾向不變,社會的儲蓄量是在日益提高,銀行業委以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擁有足夠的存款。努力開展零售業務就是鼓勵銀行利用自身組織機制優勢,吸收居民儲蓄,保證自身資本充足率零售業務優先發展就是由單純抓業務向抓客戶轉變,堅持把客戶作為業務的基礎和源頭。銀行應當正確把握各種銀行產品之間的關聯性,利用自身大數據的優勢,區分不同層次客戶群體對于自身產品的需求及中長期收益。
四、結論
本文從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出發,結合金融行業大環境及有關部門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論述了我國商業銀行陷入發展瓶頸的具體原因。最后有針對性的對商業銀行模式轉型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中國銀行業的格局已經隨著經濟新常態而產生了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當中,挑戰與機遇并存。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監管導向日益嚴格等問題備受重視、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形態快速生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銀行業結構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為了應對日趨加重的轉型壓力,商業銀行應當主動地加入金融科技生態,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站在風口之上及時轉型,化發展阻力為動力,在金融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中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同時應融合大數據的理論方法實現信息化銀行戰略,更加精確有效的掌握客戶的需求變化,改變以往的零售業務形式,推陳出新,走向大零售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