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潔 吳連翠
摘要:種糧大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糧食生產適應專業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力量,提高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對穩定糧食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基于浙江省159戶農戶調查樣本為數據,采用Spss軟件,運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主銷區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行為,研究發現大戶對惠農政策的滿意程度對其是否擴大種糧面積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此外,戶主年齡,土地面積,土地租金,培訓次數以及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是否擴大種植面積都存在著顯著的影響,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種糧大戶;農戶生產行為;種植面積
一、引言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糧食在維護社會穩定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穩定糧食生產的有效供給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針對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以及提高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國家一號文件圍繞了“三農”問題展開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而惠農政策的實施,對于確保糧食增長和提高農戶種糧的積極性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作為全國的糧食主銷省區之一,其非農產業部門比較發達,農民農業的生產積極性不是很高,糧食自給率較低。雖然浙江省的糧食自給率可以不局限于省內,但是作為一個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動性強的大省,其糧食的市供需均衡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全國糧食市場的穩定。
種糧大戶是集聚新生產力的代表,也是作為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之一。而提高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也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所以通過對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行為的研究,從而針對性的采取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的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通過研究惠農政策背景下種糧大戶的生產行為,考察農戶對于糧食補貼政策的認知和反應,是對穩定浙江省農戶從事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現有的文獻表明,糧食補貼政策不僅在提高農戶收入和增加糧食產量上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于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也有促進作用。
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田聰穎(2018)等人通過調查發現,逐年提高大豆補貼標準,將會有益于持續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同時也將彌補部分農戶在種植結構調整中的收入損失,從而達到增收的效果。胡憲(2017)等人在對惠農政策的滿意度調查中發現,基層干群對于政府實施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熱烈歡迎,普遍認為是一件農民得實惠、農業得發展、農村得穩定的大好事。
而在種糧積極性提高方面,張慧琴(2017)等人得出糧農對糧食生產補貼政策的評價以及種植收益越高越趨于擴大種糧面積,在樣本調查中也發現,農戶愿意繼續種糧,同時有擴大種植面積的意愿,說明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提高了農戶種糧積極性。
同時,在擴大種植方面,王曉雪(2016)等人運用probit模型對規模農戶進行分析發現,補貼發放時間、方式、標準對其糧食補貼政策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會使其產生更高的滿意度,并且會促使其擴大規模。
可以發現現有的文獻對于糧食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糧食補貼作用對于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等方面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及研究,但是筆者認為,這些研究仍然存些不足之處。從文獻中研究的對象可以看到,大多數學者們對于案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小規模農戶作為研究對象,而用種糧大戶來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糧食補貼政策對農戶生產行為積極性的研究則比較少。而從地區來看,對于種糧農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對于浙江等地區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將以實地調研浙江省的種糧大戶為例來進行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此了解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行為及糧食補貼實施的情況。
二、惠農政策下主銷區種糧大戶是否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實證分析
本次調查筆者所選取的主要是紹興、杭州、溫州、湖州、寧波、嘉興、麗水等11個市作為樣本市,在每個樣本中都隨機抽取樣本縣來作為調研樣本縣進行調查研究。由于種糧受到一定的氣候和地形影響,所以調查樣本存在不均衡性。共發放問卷16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59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6.4%。筆者通過了解對這159戶種糧大戶的基本情況,生產經營特征以及種糧大戶對于糧食補貼在政策的認知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同時,為實證分析提供了數據的基礎。
(一)變量的選取與研究假設
1. 被解釋變量的選取
本文主要是從主銷區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積極性這個方面對種糧大戶的行為進行分析。因此,筆者根據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決定選取,農戶是否在下一年選擇擴大家庭種植面積來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對農戶是否有擴大種植面積的想法進行分析可以比較準確的來評價在現行糧食補貼政策背景下是否能夠有效的提高種糧大戶的種糧積極性。
2.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筆者對于變量選取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假設:
假設1:畝均糧食補貼越高,農戶認為補貼越劃算,則農戶獲得的單位面積補貼收入也越多,更利于減小農戶在糧食種植上面的壓力,則越有可能去擴大自身種植面積。
假設2:農戶農業收入所占比越高,則農戶越會擴大生產經營面積,同時,筆者認為家庭收入水平越高,農戶越有能力擴大自身種糧面積。
假設3:筆者認為,糧食種植成本越高,則農戶的種植壓力將會加大,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產生負影響。
假設4:戶主的年齡越大,受到的培訓越多,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產生正影響。
(二)模型構建
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本文對于解釋變量的研究選取了logisti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基本結構如下:
(三)模型回歸及其分析
1. 模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分析
通過表1描述統計量分析可以看出,農戶的年齡和土地租金存在較大的分化差距,最年輕的農戶年齡僅為29歲,而年紀最大的農戶則高達70歲,而通過筆者分析發現農戶的主要年齡集中中壯年。而土地的租金面積方面極小值僅需60元/畝,而最高則達到2000元每/畝,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地區差異和農戶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而種子的金額方面所存在的較大差異,筆者認為是由于種子品種的不同和種植的難易程度所造成的。
2. 回歸結果表
筆者通過運用Spss軟件,結合Logistic模型對農戶是否有擴大經營面積的想法變量模型進行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3.2。
筆者通過使用Spss軟件Logistic模型的對上述變量進行了回歸分析。模型的Durbin Watson統計量為1.713,說明各個觀測間的殘差相互獨立。各個自變量的Tolerance值均大于0.1,說明自變量間不存在線性相關性。模型的P<0.001,說明至少有一個自變量系數不為0,模型在整體上具有統計學意義。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324,自變量解釋了大部分因變量的變異,這個數值是可以接受的。
從模型的顯著性檢驗上來看,戶主年齡,土地面積,土地租金,政策后種糧是否劃算,培訓次數以及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是否擴大種植面積都存在著顯著的影響。
3. 結果分析
在表2中對于農戶的基本情況以及農戶偏好選擇的惠農政策進行了數據整理分析,得到了超過半數的農戶偏好選擇糧食補貼政策,本文通過Lotistic模型分析結果,對農戶在補貼政策背景下,對影響農戶是否擴大經營面積的因素進行了探討。
從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主銷區種糧大戶在培訓次數上通過了5%水平上顯著性檢驗,其非標準化系數為0.736,這和之前分析的結果相符。同時戶主年齡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非標準化系數為0.093,這說明,隨著農戶年齡的增大,受到的培訓增多,農戶的生產技能也會得到提升,同時由于年齡的增大,經驗積累的同時,對于非農工作的選擇相對減少,因此農戶會更傾向于擴大家庭種植面積,這也驗證了筆者之前提出的假設4。
農戶對政策的滿意程度以及農戶認為種糧補貼政策是否劃算上分別通過了10%和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這和假設1相符,在正常情況下,當農戶感受到種糧補貼政策幫助他們減少種糧壓力后,農戶則會對生產經營充滿信心,從而會有較強的擴耕意愿,擴大自身的種糧面積。
家庭耕地面積對農戶是否選擇擴大家庭種植面積的影響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但其非標準化系數為負,說明對其產生了負向影響,這與前面預測不符,筆者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當家庭擁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時,農戶在進行基本糧食耕作的同時,會選擇傾向于將土地用于其他用途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以謀取更高的生產收益,增加家庭收入水平,這也說明了迫切需要提高種糧收益,來鼓勵農戶增加糧食種植。
而家庭收入水平以及農業收入占比均通過了10%水平上顯著性檢驗,當農戶發現種糧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農戶會愿意增加土地經營面積,擴大耕作,同時,農業收入所占比重大的農戶,種糧收入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之一,在生產經營選擇時,會更傾向于繼續種糧,增加糧食耕作面積,這也驗證了假設2。
成本方面,土地租金雖然通過了10%水平上顯著性檢驗,但非標準化系數僅為0.005,這說明土地租金并未成為種糧大戶糧食生產行為的制約因素,筆者認為,這可能更多的是其他生產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大戶的種糧行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對浙江省159戶種糧大戶的實地調研,分析了種糧大戶的種糧意愿、糧食生產經營特征、以及對糧食補貼政策認知和評價,實證研究惠農政策背景下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行為,得到如下結論:從農戶對糧食補貼政策認知上看,種糧大戶對于糧食補貼政策的滿意度評價較高,并且大多數的農戶認為,糧食補貼政策實施之后,種糧較為劃算,減輕了農戶生產生活的負擔,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和農戶的收入,同時,調動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可以發現,大多數種糧大戶對于糧食補貼政策的后續發展存在著較大的期望。除了糧食補貼政策,實證研究還發現,農戶的農業收入占比和農戶受到的培訓次數對于農戶擴大種植面積都有正向的影響,這說明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其生產積極性相較于其他農戶更加高漲,因此確保他們的種糧收益尤為重要。從農戶的基本特征上看,種糧大戶戶主的年齡越大,受到的培訓越多,其糧食生產能力也可能越強,越愿意擴大耕地面積來增加家庭農業的預期收入。
(二)建議
針對農戶對于糧食補貼政策認知分析,農戶受到的相關培訓次數,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是否會選擇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顯著正向影響,提出如下幾點政策建議。
1. 堅持和完善糧食補貼政策
實證數據表明農戶對于糧食補貼政策的滿意度及認可度在對種糧的積極性總體上具有較強的正效應,應該繼續推行并不斷完善糧食補貼政策。加大糧食直接補貼的普及率。
但如果僅僅是提高糧食補貼標準是不可取的,應該在適當的提高糧食補貼標準的同時將糧食補貼與糧食實際種植規模、糧食銷售數量聯系起來,從而制定出種植規模越大、糧食銷售數量越多,補助或獎勵額度越高的方式。
2. 增加農戶種糧收益
實證數據表明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要高于其他農戶,農戶的種植經營行為在滿足自我需求的情況下,還追求生產效益。因此,政府首先應該增加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為農戶的種植行為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目標價格等政策,來為農戶增產增收。
3. 培養農民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適用技術培訓
在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尊重農民意愿的同時,通過引導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從的能力,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實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戶的綜合素質水平,整合新型農民培訓資源配置,加大培訓宣傳工作。提高認識,注意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創新培訓模式,在培訓形式上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在對于種糧課程培訓時,應從實際出發,深入廣大農民群眾,了解農民關心且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使得培訓落實到實處,讓農民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韓成英,齊振宏,朱萌.種稻大戶種糧積極性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江蘇兩市的調查[J].林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2).
[2]聞海燕.論市場化進程中浙江區域糧食安全體系的構建[J].浙江學刊,2003(05).
[3]周強,夏顯力.糧食主產區農戶種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安丘市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2(05).
[4]田聰穎,肖海峰.生產者補貼政策與農戶種植結構調整——基于“鐮刀灣”地區農戶的模擬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
[5]胡憲,黃斌.惠農政策滿意度評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實地調研的大樣本分析[J].湘潭大學學報,2017(01).
[6]張慧琴,呂杰.農戶對糧食生產補貼政策認知與規模變動反應研究——基于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的調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07).
[7]王曉雪,張莉琴.補貼方式對農戶糧食補貼政策滿意度的影響——基于22省2460份農戶數據的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
[8]劉欣,姚增福,馬長鳳,劉野.種糧大戶生產經營外部性風險來源與認知差異分析——基于湖南和黑龍江2省679戶微觀調查數據的對比[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5).
[9]劉世義,于紅燕.我國種糧大戶權益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
[10]朱吉雨,沈月琴,朱臻,寧可,邱方明.農戶擴大經濟林種植規模意愿及規模水平影響因素——以浙江省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6(02).
[11]胡繼亮.中部農戶糧食種植行為的影響因素探析——基于湖北省農戶的調查[J].經濟前沿,2009(10).
[12]DAVID P.Unconditional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Panel Data with Exogenous or Endogenou[R].RAND working papers,2012.
[13]尚博,楊林娟,柴洪,魏翔.甘肅省農民種糧直接補貼政策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開發研究,2011(02).
[14]占輝斌.農戶地理標志產品生產行為研究——以江西、安徽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03).
[15]孔榮,陳傳梅,衣明卉.農戶正規信貸可得性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省756戶農戶的調查為例[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03).
[16]HANSEN J,TUAN F,SOMWARU A.Do 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tter for world commodity market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s,2011(03).
*基金項目: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項目惠農政策背景下主銷區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行為研究——以浙江省為例(2013QN041)。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吳連翠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