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英
【摘 要】
目的:分析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選擇對象為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74例,時間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之間,根據入院單雙號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均分兩組,予以常規護理的37例患者為參照組,予以優質護理的37例患者為研究組,最后對護理效果的差異性進行總結。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天數,研究組短于參照組,2組間相比較,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2.7%)顯著低于參照組(18.9%),2組間相比較,P<0.05。結論: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應用優質護理可對癥狀恢復起到促進作用,使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值得研究推廣。
【關鍵詞】優質護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099-01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壞死,在冠脈病變基礎上冠脈血管減少急劇,甚至中斷,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身心健康構成威脅。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常選擇PCI術,雖然可獲取顯著的臨床療效,但是由于患者自身存在差異,術后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1]。因此,在治療期間強化護理措施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院對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總結結果的同時將具體流程進行如下分析。
1 基線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74例,時間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之間,根據入院單雙號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均分兩組,為研究組、參照組,例數分別為37例。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最大年齡為77歲,最小年齡為40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57.9士4.6)歲。其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10例。參照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41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55.8士4.3)歲。其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2例。
參照組與研究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兩者之間有較強的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具體流程為:簡單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導和基礎護理。研究組患者則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流程為:①心理疏通。患者入院后需將急性心肌梗死的有關知識進行介紹,并將PCI術的優點和潛在的并發癥進行講解,從而提升認知度。另外,護理人員需聽取患者的主訴,結合實際狀況實施針對性心理疏通,使不良心理消除的同時使心理負擔得以減輕[2]。②活動護理?;颊咄瓿墒中g后需嚴密監測心電和血壓,結合患者實際狀況進行活動指導,如:肢體、關節,活動期間需對其心率嚴密觀察,一旦出現不良癥狀要迅速停止。③穿刺部位的護理?;颊邔嵤┙槿胫委熀螅o理人員需觀察穿刺位置。若患者采取股動脈穿刺,拔出鞘管后需包扎穿刺部位,并適當進行壓迫,時間為6小時。若患者采取橈動脈穿刺,可利用止血氣囊壓迫穿刺部位,從而起到止血的效果。另外還需對穿刺部位的護理進行強化,從而使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減少。④用藥干預。患者治療后24小時有較高的血栓發生率,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進行監測,結合結果對抗凝藥物合理選擇[3]。⑤出院指導。出院之前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并告知按時服藥的必要性,囑咐患者定期來院復診。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予以糾正,將電話隨訪制度予以建立,對患者院外管理進行強化。
1.3 指標的評定依據[4]
對比并統計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不同護理后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天數。
對比并統計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不同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2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的計量資料,并用t值進行檢驗,對兩組患者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卡方檢驗,核對數據軟件選擇SPSS21.0軟件,當研究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時,檢驗P<0.05。
2 結果
2.1 優質護理和基礎護理后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天數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天數,研究組短于參照組,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優質護理和基礎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開展優質護理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有1例(2.7%),參照組患者開展基礎護理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有7例(18.9%),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X2=5.0455)。
3 討論
據有關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較易出現的并發癥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同時該疾病也是引發死亡的高危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構成威脅。目前,臨床主張采用PCI手術,其不僅可將瀕死的心肌進行挽救,同時可以避免擴大心肌缺血范圍,對心臟功能予以保護。但是該術后也較易發生低血壓和穿刺處血腫,從而對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5]。此結果表明:應用優質護理的研究組,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天數短于基礎護理的參照組,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18.9%,說明:優質護理較比基礎護理更具有針對性。
總之,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中應用優質護理可對癥狀恢復起到促進作用,使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值得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許潤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療患者采用圍手術期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8):1145-1146.
[2] 吳世琴.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患者中應用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341-343.
[3] 徐春美,白雪,黃玲玲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優質護理的作用[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7,26(5):547-550.
[4] 俸秀蘭.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患者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4(1):93-95.
[5] 葛偉.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3):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