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摘要: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在國內的普及范圍越來越寬廣,與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網絡能夠極大程度實現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的美好設想,它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所有信息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網絡的力量不容小覷。當前,網絡也逐漸成為了輿論生成的策源地、輿論傳播的集散地、輿論交鋒的主陣地,它可以是傳播正能量的最大場所,也可以是散播負能量的最大源頭。網絡是把雙刃劍,管理得當將有助于推動社會文明建設,管理不當就將會危害社會生活的安定。通過網絡有效傳播正能量是一道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簡略概括了目前我國網絡正能量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淺顯的見解,為制定并完善我國網絡正能量傳播激勵機制提出了意見,希望淺識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若有遺漏,請多加指正。
關鍵詞:網絡媒體;正能量傳播;問題;激勵機制
引言:
網絡的形式多種多樣,網絡媒體、各類社交軟件等都是網絡進入我們生活的具體形式。形式的多樣性也增加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可能性,同時也增加了監管難度,特別是謠言一旦傳播,其危害力勢不可擋。所以,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網絡帶給人們更好更快的舒適體驗的同時也遭受著虛假信息等負面信息的影響。網絡的雙面性要求我們必須做好管理工作,盡可能發揮網絡的積極一面出來,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正能量傳播的意義
作為“2012年十大流行語”之一的“正能量”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中,他指出宇宙中的物質都是由正能量組成的,而引力場是負能量,所以,宇宙的總能量是零。而英國心理學家查德懷斯曼教授在他所著的《正能量》一書中做了一個更能被大家接受、更能引起共鳴的解釋:“正能量是能夠讓人擁有希望,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各種情感。”[1]現在對于正能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富有正義等一切美好的精神品質,一種有助于推動社會和人發展的能量。正能量的傳播,一方面可以推動社會行為的和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榜樣力量、楷模效應。通過傳播一些富有積極意義的真人真事,能讓人們感受到善心、看得到善行,并受到榜樣的影響,嚴于律己,及時行善。在正能量的帶動下,人們向榜樣學習,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體現著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正能量”所代表的積極樂觀、奮進向上的人生態度與中華民族所宣揚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是十分吻合的。社會一直所倡導的“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等充滿無私大愛的精神都是“正能量”精神的具體寫照。“正能量”一詞包攬了廣泛的良好品質,無論何時何地,正能量的話總在提醒著我們不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都要堅持下去,生活不如意時總要相信“守得云開見月明”那一天的到來,總要相信風雨后是彩虹,挫折后便是成功。正能量的話渡人亦是渡己,我們應該抱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我國網絡正能量傳播的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報告披露,截止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高達7.72億人,普及率達55.8%同比2016年增長網民4074萬人。中國網頁數量共計2640億個,網站數量達533萬個,其網頁數量與網站數量均居世界前列。從數據上不難看出,我國擁有著龐大的網絡用戶數量,也預示著我國在網絡信息傳播與監管上必須有所作為。
2017年12月25日網絡正能量傳播論壇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大廈人民網一號演播廳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指導,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騰訊公司安全管理部、信息安全部聯合發布《網絡正能量傳播藍皮書》。《網絡正能量傳播藍皮書》中為大家展示了新時代熱詞,包括社會心態熱詞,創新中國熱詞等,這些熱詞展現了我國新時期下民眾的心理特征和奮進自強的精神狀態。本次論壇還就“正能量傳播和網絡文化建設”主題展開了討論,由此看出,這些在中國網絡時代具備有重大影響力的企業正在為中國的網絡文明建設而努力,相信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的網絡文化會越加好[2]。
2018年8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舉辦的“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在各位理事、專家、學者、網站負責人、網民代表一致同意下,就承擔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共守“七條底線”達成共識。此次論壇達成的“七條底線”又為網絡傳播正能量提供了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加強黨在網信工作中的決策作用做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我們黨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逐漸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治網之路。在傳播網絡正能量方面起到了引領性作用,并為傳播網絡正能量提供可持續性的環境支持[3]。
顯然,我國傳播網絡正能量的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是在體系結構內依然存在著些許問題。
三、我國網絡正能量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社會管理的管理手段缺失、落后
目前我國網絡社會管理的管理手段存在不足。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相關部門仍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這樣的模式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也無法有效應對突發事件,持續發酵的網絡不實傳言若無法及時阻止則導致大量負面信息傳播,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是針對網絡環境治理的法律還不健全,執法行動無從執行。法律懲處力度不夠,法律失去了威懾力,使得網絡文明建設進程得不到進展。
(二)網絡正能量傳播遭遇負能量威脅,正能量傳播途徑被占據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不管是打開網頁還是打開各類軟件,映入眼簾的是各種災難、事故、丑聞或者是少兒不宜不宜的負面信息,推送的內容大多是負面新聞。為吸引網民的注意,“標題黨”異常猖獗,這樣避重就輕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核心信息空心化,正能量被負面信息壓制。網上謾罵、傳播不實信息等不良上網行為的產生與網絡平臺的管理與控制上的不足有關,網絡平臺將社會責任弱化而對一些不良信息置之不理使得網絡成為無休止的謾罵之地,成為鍵盤俠攻擊他人的自由場所,成為謠言傳播的起始地,成為不正之風的起源地。近日,某社交平臺上備受追捧的網絡紅人,因其青春靚麗的形象而被無數青少年所喜愛,但她所傳遞的違背人生價值觀的思想卻毒害了新一代青年,在她的影響下很多青少年認為無需上學無需知識,只要長的漂亮就會有飯吃,甚至很多人的理想就是當“網紅”,為此而花錢整容,不學無術。此事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感,對此該網絡平臺對其進行了封號,并對外界承認此后將認真審核上傳內容,維持網絡環境以干凈。對于此類事件,各個網絡平臺均出現過此類情況[4]。
(三)網絡正能量傳播與言論自由混為一談
網絡是社會的延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你依然享有現實世界的權利,但是并不是能夠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網絡中人們依然擁有言論自由,但絕不是絕對自由,網絡上形成的網絡暴力的傷害極大,其危害程度不亞于殺人放火。特別是公眾人物,因網絡暴力而導致患上抑郁癥甚至因不堪輿論壓力而自殺的明星不在少數。在大量的事實面前,如若還將言論自由與傳播正能量混為一談,那將是網絡時代的一場災難。
四、建立并完善網絡正能量傳播激勵機制
要想建立起一個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黨和政府做好領頭人,把握網絡正能量傳播的主動權,法律法規不可缺失,執法強度不可降低
建立并完善網絡正能量傳播激勵機制,黨和政府無疑是構建這個機制的領頭羊。黨和政府應該把網絡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控輿論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傳播的主流思想,并將監管網絡環境的法律法規盡快放入運行正軌中[5]。對于只追求點擊量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網絡媒體,要進行審核和制止;對于突發事件,黨和政府要建立相應的應對措施,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渠道將事情真相公之于眾,把握輿論的正確方向;對于懷有惡意的網絡傳播者,政府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破壞網絡環境者絕不姑息。
(二)網絡平臺履行社會責任,遵紀守法,積極做正能量的傳播者各網絡平臺作為無數網民的集聚地,是網民訴求的開始也是祈求結束的目的地。為了能為社會營造更加干凈美好的網絡環境,網絡平臺首先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打造出能為社會帶來巨大正能量的平臺,而不是為追求自身效益而傳送負能量。其次是各網絡平臺先構建專業的團隊,賦予技術與管理支撐,技術上的先進性能夠及時對不良信息進行識別和刪除,管理上的科學性可有效管理負面信息的流入與傳播。
(三)網民提高自身修養,自覺遵守網絡法律與道德規范,仔細甄別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謠言止于智者,網絡文明的構建離不開每個網民的支持。網民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受益者也是被害者,有時是加害者,網民在享受著網絡帶來的無數便利的同時,也遭受著網絡帶來的傷害,被謾罵、被人肉、.被侵犯隱私權等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而有些人也將網絡作為一把傷人的利劍,運用網絡在虛擬的世界中加害于人[6]。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中國網民應該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做知法守法的好網民,不能踩踏法律的尊嚴也不可將道德推入深淵。每一個中國網民都應為構建更加文明更加純凈的網絡環境而做出應有的貢獻,做正能量的生成者更要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
五、結束語
在新時代語境下創建網絡正能量傳播的激勵機制,旨在強調正能量在不斷拓展的網絡陣地中傳播時需要多方構建起來的堡壘保駕護航,通過一個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掌握正確的價值導向,協同創新方法途徑,網絡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效力。
參考文獻
[1]周云倩,楊詩琦.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網絡正能量傳播研究[J]. 視聽,2018,No.136(08):9-10.
[2]谷玉. 新媒體時代我國網絡新聞的正能量傳播研究[D]. 2016.
[3]邱洋. 網絡新聞正能量傳播失范研究[D]. 2016.
[4]薛寶琴 . 我國網絡正能量傳播的內涵與保護機制[J]. 青年記者,2018.
[5]陳雪薇. 網絡正能量信息的話語建構與傳播機制探究[J]. 新聞世界,2018(4):50-53.
[6]陳麗娟. 網絡媒體“正能量”傳播問題及對策研究[J]. 東南傳播,2016(5):110-113.
基金項目:2018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批準號JNSK18D30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