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多種限制,學生常以被動學習的形式獲取新知識。如何突破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是高校教育面臨的難題。文章通過“雙主體多方式”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使師生兩者都成為教學的主體。通過鼓勵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探索藍色海洋 雙主體 互動式 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31-01
《探索藍色海洋》是一門針對全校各專業(yè)學生的科普性課程。課程主要圍繞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資源、海洋污染等問題進行詳細地介紹,從而加強學生對海洋的保護意識,在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激發(fā)探索海洋科學奧秘的熱情。在探索藍色海洋課程中,學生可對海洋魚類、哺乳類、爬行類等進行學習,使學生對海洋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了解海洋資源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為適應建設海洋強國及發(fā)展海洋經濟的需要,華南農業(yè)大學自2016年起,新開設了《探索藍色海洋》這門課程。自開設課程以來,每個學期的選課人數均達到100人以上,可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較高。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這門課程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急需在原有教學基礎上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經教學實踐,本科教學中采用“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方式有顯著的效果。
一、課程中的主要問題
自《探索藍色海洋》課程開設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在魚類分類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難以掌握魚類分類的方法;在海洋污染部分學習中,學生本應掌握海洋污染的來源及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卻表現的興趣不大;《探索藍色海洋》是一門觀察性較強的課程,若僅限于課本圖片和文字講解,難以完整地、系統(tǒng)地展示教學內容,急需教學新模式的突破;課程經費緊張,教學場地無法合理安排等等。
二、“雙主體互動式”的教學方法
“雙主體”是近年來出現的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與以往的模式相比較,“雙主體”中,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及主導者,掌握課程的主線及節(jié)奏,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吸取課堂知識的主體,是自身認知體系的構建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主體性教育以培養(yǎng)人的主觀能動性為目標,以發(fā)揮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為前提,師生共同參與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互動式”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在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提出自身觀點,對教學效果形成反饋,促進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方法,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達到教學與學生互相促進,互相進步的一種教學手段。從另一方面理解,“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是指在講授過程中,教師應作為教學的主要角色來引導學生學習,而在作業(yè)、提問環(huán)節(jié),學生應作為教學的主體,從更深入的角度理解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應以“問題導入”為主要原則,因為以問題引出知識點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教師應在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各個章節(jié)間的關聯(lián),并確定每個章節(jié)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問題問答環(huán)節(jié)和討論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吸取知識,吃透知識。比如,在講授潮間帶魚類的章節(jié)中,介紹彈涂魚的穴居特點后,應引導學生思考洞穴如何形成,拓寬學生的思路,并深入理解魚類胸鰭特化的作用和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該過程是教與學雙主體的互動,師生雙方共同協(xié)作完成的教學過程,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
三、“雙主體互動式”模式的教學意義
1.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其主觀能動性影響頗大,而“雙主體互動式”教學則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信心。當學生受到教師的鼓勵,學生會在內心形成動力和自我效能感,勇于嘗試到教學的過程中。比如,在海洋爬行動物的章節(jié)中,我們事先提醒學生對該專題進行了解和準備,并將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不少學生利用課堂外的時間查閱了相關文獻,較為系統(tǒng)而深入地了解了爬行動物的概況。在課程討論中,學生互相介紹了自己搜集的資料,也對課程內容更為熟悉。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做出點評并給予鼓勵,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熱情,有效地發(fā)揮了雙主體的積極能動性。
2.利于民主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地位不同程度上高于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權威下,難以發(fā)表自身的想法。民主教育,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關鍵。而“雙主體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點則是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敢言、敢想。在該模式下,教師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教師的理念可接受學生的挑戰(zhàn),學生的思考方式也可被教師采納。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活動和發(fā)展。
3.利于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和評價。
教學效果的好壞,往往依賴于學生的反饋。“雙主體互動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及時對教學效果做出評價提供了條件。在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及學習的積極性,及時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比如在海洋污染章節(jié)中,海洋中的各種污染物及其化學式是本章節(jié)需了解的部分,但學生在課堂提問中難以回答相關問題,并反饋該內容難以理解而枯燥。教師應對內容的講解方式進行及時調整,以實例來介紹各個污染物的特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雙主體互動式”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主觀能動性,也更熱愛學習,更熱衷于鉆研新事物。
四、總結
“雙主體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升我校本科生的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增強學生的總結和演講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和方案,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努力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和融洽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甄雪燕.“雙主體問題導入式”教學法在醫(yī)史教學中的初步探索[J].中醫(yī)教育,2017(6):59-61
[2]鐘添生.雙主體交往式教學理論實踐路徑——以思政課中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方式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 2010(11):133-135
[3]張樂寶.“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方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中學物理,2019(7):12-14
作者簡介:
嚴慕婷(1988.11-),女,漢族,廣東佛山人,博士,研究方向:海洋污染生態(tài)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