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
【摘要】法律常識是思品課的重要內容,但是法律知識的傳授,學生法治精神的培養,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要在教學中尋找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把法律常識的教學融入生活情境,既生動了課堂,又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本文結合《財產繼承權》教學的具體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法治 生活 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71-02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現實世界;課堂又是大天地,可再現現實生活。教師依據生活,創設情境,以生動的生活場景,調動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投入整個學習活動,達成生活體驗。在《財產繼承權》教學中我這樣設計了導入環節:
“大家知道這樣一句古詩:‘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命的存亡引發財產權利的轉移,這就涉及財產繼承權。請看,曉軍一家正陷入財產繼承的糾紛中?!?/p>
第一環節:走進案例
(多媒體展示)初中生曉軍原本有個幸福的家。爸爸媽媽工作穩定,收入不錯;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姑姑是一名教師。天有不測風云,父親因疾病惡化去世。面對父親留下的個人財產(已公證)稿酬存款8萬元,圖書字畫和婚后購買的一套住房(現價值86萬元),這個家失去了往日的平靜:曉軍的母親、爺爺、奶奶、姑姑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父親的財產。爺爺奶奶認為五人平分,但母親不同意,認為姑姑已結婚不能繼承,姑姑則認為曉軍是未成年人,沒有繼承權。曉軍覺得誰說的都有道理……
師:你們同意誰的觀點?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立刻被卷入情境中,各抒己見,這時教師話鋒一轉:曉軍父親的遺產該怎么繼承,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法律,幫曉軍解決煩惱,順勢導入新課。
二、讓情景生發問題,讓問題提煉知識
作為課堂導入的生活情境,不僅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探究設置情境,為后續課堂活動的展開提供載體。由此,在環節一的基礎上,進入第二環節:以案學法。
第二環節:以案學法
要解決這場糾紛,我們首先要弄清誰是被繼承人,哪些財產可作為遺產繼承,誰有權繼承。
(多媒體出示)概念:被繼承人、遺產、繼承人。
師:被繼承人,即遺留財產的死者,此案的被繼承人就是曉軍的父親。那么父親的哪些財產可作為遺產繼承?
(引導學生看書,弄清什么是遺產,以及作為遺產必備的條件。)
師:我們幫曉軍弄清了哪些是遺產,下面就來看看誰是繼承人。
(引導學生看書,掌握繼承人的范圍。在此強調未成年人同樣享有繼承權,未成年人的繼承權不受侵犯,以增強學生的維權意識。)
師:我們知道了爺爺、奶奶、曉軍、媽媽和姑姑都是父親遺產的法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之后,他們能否同時開始繼承?
(學生看書討論,掌握繼承順序的相關內容。)
師:可見,按照繼承順序的規定,只有爺爺、奶奶、曉軍和媽媽才能實現對遺產的繼承,姑姑做為第二順序繼承人不能參與繼承。
曉軍、母親、爺爺和奶奶怎樣分配遺產份額?
(引導學生看書,掌握遺產分配的原則,明確曉軍一家的遺產可平均分配,也可適當照顧爺爺、奶奶。)
師:我們按法律規定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原則幫曉軍一家實現了遺產繼承,這種繼承方式,叫法定繼承。在我國現階段,多數繼承采用的是這種方式。
(學生看書,明確法定繼承的內涵。)
進行到這,糾紛可以告以段落,可是,節外生枝,律師來了,拿出了曉軍父親生前的遺囑。
(多媒體展示) 遺產分配如下:把屬于自己的房產留給小軍和妻子。個人存款留給父母。字畫留給妹妹。
×××2014年×月×日
師:此時曉軍一家應該采取哪種方式繼承遺產呢?
(學生討論)
師:繼承法規定,我國實行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的原則,也就是,對遺產的繼承,有遺囑,應按遺囑繼承,不能按法定繼承的規定來處理。但,是不是只要有遺囑,就一定要按遺囑繼承。
生:(略)
師:遺囑繼承必須具備法定條件:被繼承人所立遺囑必須是有效遺囑,繼承才能成立,否則就是無效遺囑,不能按遺囑繼承。
遺囑繼承必須符合哪些條件?曉軍父親的遺囑是不是有效遺囑?請同學們看書并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多媒體顯示)
1.遺囑中將字畫留給妹妹,合法嗎?
2.假如遺囑是在父親病重昏迷期間,在外力脅迫之下所寫,合法嗎?
3.假如父親將全部房產和其他所有遺產都留給妹妹,合法嗎?
(通過討論,學生掌握遺囑繼承的法定條件。)
案例結論
師:現在,我們可以按遺囑繼承遺產,這種按遺囑繼承遺產的方式,是繼承權實現的另一種方式,即遺囑繼承。
(多媒體顯示) 按照曉軍父親的遺囑,曉軍家的遺產分割如下:自己的房產留給小軍和妻子。個人存款留給父母。字畫留給妹妹。
在教學中,以設置的生活情境為載體,以幫助曉軍解決問題為線索,層層設置問題,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學習,既掌握了有關繼承權的相關法律知識,又明確了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受法律保護,增強了法律意識,實現了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
三、提煉升華教材,成就精彩課堂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于法律意識的培養,也要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和道德修養。為此,在完成教材內容的講授后,我又繼續提煉升華,設計第三環節:我的感悟。
第三環節:我的感悟
師:曉軍家的糾紛可以結束了,可是故事仍在繼續:
(多媒體展示)幾天之后,爺爺奶奶商量決定放棄對遺產的繼承,把他們應得的8萬元給了未成年的曉軍,他們說曉軍還小,用錢的地方多著呢。姑姑也將自己繼承的字畫給了曉軍,希望他好好學習。經過四人的多次謙讓和協商,曉軍接受了姑姑的轉讓,8萬元的存款仍歸爺爺奶奶所有。曉軍一家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和諧。
曉軍一家在互諒互讓,相互關愛中結束了遺產的繼承,你對這一做法有何認識?
學生討論(略)。
通過探究,學生認識到:在遺產繼承中,我們既要嚴格遵循法律,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關愛、尊重、相互寬容和友善,而不要見利忘義,斤斤計較。
總之,把法律常識的教學融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和探究,使思想品德課堂少了許多說教,多了真實中的體驗和感悟,既生動了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將法律和生活聯系起來,培養“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習慣,實現法律常識教學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