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42-0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所占的比例較大,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復雜性。解答應用題既要運用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還要具有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因此,它既是教學的重點,更是教學的難點,且在考試中所占的分值較高,稍有不慎就會痛失大分。那么,怎樣提高小學生數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以我20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四句話”:
看到題目要閱讀。應用題是情節、已知條件和問題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的各種數量關系是與情節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小學低年級的應用題一般采用易于理解的圖文結合式,但中段年級以后遇到更多的是單純的文字表達式,這就給詞匯量不多的小學生準確理解題意增加了難度,而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意多重,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因此要正確審題,理清思路,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要認真閱讀題目,把題目中的每個字每句話研究清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樣的道理,只要我們把應用題的所有文字內容逐字逐句逐行,老老實實多讀幾遍,其真正的含義就會不斷顯現出來,切不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丟三落四,因為多一個字或少一個字,其所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具體地講,要做到“三讀”,即通讀、細讀、精讀。通讀就是從整體上著眼,把題目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認真閱讀,初步感知題中大意,了解題目的已知條件是什么,要求解決什么問題;細讀是指以題目中的重點字詞為突破口,對諸如“增加”、“提高”、“減少”、“擴大”、“縮小”等一些關鍵詞匯和數學術語,要多讀幾遍,推敲其中的含義,并展開聯想,尋找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精讀就是在通讀、細讀的基礎之上,對應用題反復讀,把整道應用題讀懂、讀透,在讀題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畫圖、列表等方式,不斷理解應用題的結構、規律和方法。當然,讀題不是說一定要讀出聲音來,而是要用“心”讀、用“腦”讀,在“讀”中“悟”,“悟”中“讀”,這樣才能領會題中真意,使具體形象思維順利地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最后解決問題奠定良好基礎。
分析題意要透徹。審題是與讀題是同步進行的。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區分已知條件和問題要求,分析挖掘隱含條件,找出各種數量關系,尤其是要認真分析題中的已知條件與已知條件之間、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一般情況下,析題的方法有二:一是采取由已知條件轉向問題的綜合法,選擇已知的數量,提出可解決的問題,使其變為可知,直至問題解決;二是采取由問題反推已知條件的分析法,結合基本的數量關系,從應用題的問題入手,找出所需之條件,若此條件為未知,則以此為問題繼續分析查找,直到條件為題目所知。針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往往要同時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從已知到可知,從問題到需知,促成問題與已知條件建立有效聯系。不論何種方法,整個分析過程要精細透徹,有根有據,有條有理,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同時必須清楚每一個環節表達什么意思,是怎樣的數量關系,能解決什么疑惑,心中形成一張完整的關系網,做到關系分明層次清,數據連貫無裂痕,這樣才能順利達到解題的目的。
列式計算要準確。審題的目的在于解題。列式計算就是把分析的過程字面化,是應用題數量之間關系的概括。因此,列式計算必須緊緊圍繞析題思路,依據題中的數量關系而展開,兩者相互結合,互相對應,不可割裂,做到“關系清”、“方向正”、“算法準”、“任務明”,否則解題就會陷入僵局。列式有分步和綜合之分,兩者各有利弊。綜合算式節約時間和空間,但直觀性較弱,層次性不強,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老師往往鼓勵學生使用分步列式的算法,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分步列式時要根據各算法的意義和應用范圍正確選擇算法,進而準確列出各種數量關系式,使之層次清晰,關系明了,通俗易懂,這樣雖然多花費些時間,但既可進一步理清思路,又可最大限度地獲取分值,避免綜合列式中一步出錯“全盤皆輸”弊端。計算要認真細心,心算筆算共用,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演”即先看清算式中的數字和符號,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計算,運算順序是什么,有無簡便方法等,然后進行計算,最后進行演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要規范書寫格式,防止錯寫漏寫,并準確使用單位名稱,注意單位的統一,不能因自己不經意的粗心而白白失分。
完成解題要檢驗。檢驗是完善結論、判斷正誤、彌補過失的有效方法。俗話說:“有錢難買回頭看”。數學題解題完畢后,一定要進行一次“回頭看”,檢查一下題目是否認真閱讀,重點詞句是否準確掌握,理解題意有無偏差,審題是否正確,各種數量關系是否全部找出,算法是否選對,列式是否得當,運算符號有無遺漏,數字抄寫有無出入,單位名稱是否統一,是否需要換算,演算過程和結果是否正確,否則就可能因錯誤而前功盡棄。驗證答案有多種方法,一般是把解答的結果當作已知條件,把題中的某個已知條件當作問題,進行反向解答,看結論是否與原已知條件相同;也可以采用另一種方法解題,如果這兩種方法求出的結果相同,則原解答正確。檢驗在解題中不可或缺,引導學生養成檢驗的習慣能及時查漏補缺,有效地提高解題正確率,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