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鴻海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傳統的由班主任“事必親躬”、“包攬全局”的保姆式教育,不夠重視學生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促使學生素質的提高。只有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集體才能形成健康的運行機制,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才能在參與管理中受到教育,增長才干,使他們具備獨立的人格意識和積極的民主參與熱情,為他們以后踏上社會做充足的準備。
【關鍵詞】學習能力 自我管理 主觀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90-01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潛在能力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歷史使命,同樣也是教學的歷史使命。要實現“三個面向”即素質教育,說到底就是必須做到科學化的問題。怎樣做到科學化?其實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滿足學生在該階段心理的內在需求,就可以更好的與學生相處,從而進行科學的教育與管理,這應該是促進并保證教學科學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的活動對學生學習所起的導向作用不容低估,它是學生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且必要的條件。而教學設計主要功能是導教和促學,一導一促,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這兩者的目的與最大的價值在于,激發出學生內在的能力與主觀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僅教學制定的目的要深刻的考慮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內在可發揮的潛能,而且也要將這一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的方式方法、內容設計、步驟操作、師生交流當中去。具體操作起來要可以做到:教學方式的多種類型綜合利用,例如有教授法、討論法、自習法。我們都知道,每個學生對于學習的接納方式不同,有的自學能力比較強,適合自習法與討論法,而有的就更依賴于老師的口頭傳授;教學目標上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要為學生做長遠的發展規劃,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在學習當中,在個人學業規劃上的主人翁地位;內容設計上,應該盡量做到環節多樣、靈活性強、開放有趣、富有創造性;在實際步驟操作當中,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學習與教學過程當中的心理要素,盡量削弱學生學習的惰性,讓其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展示他們自己的個性與觀點尋找到屬于學生個人的學習存在感與成就感,從學習成果當中得到的快樂與自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他們在學習上面的潛能,盡情發揮在學習上的特質;此外還在師生交流當中,教師應該自覺的發掘單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特質,并給予其充分的肯定與發掘,通過引導進一步的牽引出學生的學習動力,發揮起潛能。
二、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教育管理的一大成功
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也要求教師具有管理能力與集體意識。比如教師應該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善于移情與換位思考做到同樣的事情同等待遇,不同的事情不同待遇。也可以與學生進行共同商討,適當的聽取學生的建議。這些都為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打下不可或缺的機會與客觀環境。
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學生自覺的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自覺監督自己的行為,并延伸到課堂之外,從而使問題行為得到實質性改變。在這一行為當中包含如下元素:目標設定,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指導,策略學習。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當學生處在一種適度的自由開放管理環境下,會增強內心對當下環境的認同感,從而發自內心的想要去融入并且努力去維護這樣的一個和諧與舒適的環境,并且在此過程當中收到一份快樂輕松與滿意,這樣自然而然的就搭成了一種良性的自我管理與外界管理匹配。而不是在教育的強壓制度之下,失去身心自由,被迫的接受單純的外部管理。很明顯,這種管理方式壓抑學生內心的想法,使其對于所處的環境與所學的知識所受的教育,產生抵觸感。不僅達不到有效的教學管理而且還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在這種不健康的心理與外界環境的逼迫下,就發生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同時也喪失了教育的本質。因為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身心全面發展,成為一個有自我創造力的優質個體人物。
總之,高中生是從青年逐漸步入成年,個體意識逐漸增強,也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產生強烈的需求感,尋求自我肯定與價值的一個存在。學校與教師在教學活動當中,應當采用民主型領導方式,而并非權威型、控制型,這權威型與控制型只會增加學生對教學與學習的討厭程度。師生共同設立學習目標,擬定學習計劃,然后學生一起討論,提出批評,求得效果。實現學生努力求達目標,對自己學習負責,不論教師是否在場,都會按計劃行動,互助合作,保持良好的秩序。在這樣一種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下,師生友好,大家也愉快學習也有興趣,對于成功也更加有信心,師生共同享受這一份積極健康進取的理想環境。我想從這樣一個環境中走出來的人才,帶著他的那份積極主動與負責步入社會這一更廣闊的天地,一定會感受到游刃有余,并且對于社會來說,這該是一個多么大的能量團,從他內心所迸發出的多種多樣的能動性,去為社會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有價值的美好事物。我想這樣的人,他們的行為一定不會辜負下一代,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光明延展于時空,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光熱,他們才是我們真的希望。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姚梅林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段會冬.創新型人才培養:高中教育的應為與能為.《教育探索》.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