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杰
摘 要:歷史統計圖表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輔助學生對部分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提高學習效果。因此結合新時期課程改革的需求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在教學中要加強對歷史統計圖表的運用,在歷史統計圖表的輔助下突出教學趣味性和有效性,保證學生整體學習效果。
關鍵詞:歷史統計圖表;發展規律;歷史素養
將歷史統計圖表應用到教學中,可以將復雜的歷史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促進學生辯證歷史觀的形成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強化。因此在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認識歷史統計圖表的重要性,并在全面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歷史統計圖表的運用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讓學生可以在歷史統計圖表的輔助下把握歷史知識的相關規律,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為學生歷史文化素養的培養創造條件。
一、圖表解析,總結發展經驗
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統計圖表能將經濟歷史發展充分地展現出來,對歷史統計圖表進行分析可以挖掘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總結經濟發展經驗,讓學生能借鑒經濟發展經驗,對我國當代經濟建設活動形成全新的認識。在實際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可以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統計圖表進行研究分析,并指導學生總結發展經驗,重新審視我國經濟發展歷史,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教學效果[1]。
例如在教學“美國經濟發展”這課時,帶領學生對相關歷史統計圖表進行研究,“美國經濟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多重變化,結合圖表對其基本情況進行總結分析: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危機,政策缺乏預見性,沒有制定主動措施,經濟蕭條情況明顯;1933年,羅斯福上臺,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經濟有所好轉;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弊端日益顯露,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美國經濟受到打擊,地位下降;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國經濟緩慢回升,但受通貨膨脹的困擾;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經濟發展受到制約。通過圖表,美國經濟發展情況一目了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大有好轉,根據美國經濟發展的情況,我國借鑒經驗,取長補短,借助政策宏觀調控增強預見性,并且深化開放,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融合發展,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等,為經濟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引入歷史統計圖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知識復雜性強,學生學習興趣偏低,甚至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存在抵觸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導致學生歷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不夠深入,甚至會限制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強化。而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多種類型的歷史統計圖表,對不同的歷史知識點進行解析,教學生動性和直觀性會明顯增強,學生的歷史探索興趣也會得到適當的強化,能夠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2]。例如在對“鴉片戰爭”部分知識進行教學講解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對當時的中英貿易情況形成形象認識,教師出示“1843年中英協定關稅前后幾種主要進出口貨物的稅率”圖表,輔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學生結合圖表內容,會產生對不同稅率變化情況的探索興趣,進而在探索研究中對稅率發生變化的原因、中英貿易活動等形成更加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三、多圖表對比,發現發展規律
在對中學生實施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形成對知識的系統認識,還可以引入多圖對比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多圖對比進行分析,在對比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保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同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的折線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對美國、日本、西歐經濟發展趨勢折線圖進行判定。在學生完成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探究,從課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入手判斷幾幅圖分別與哪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態勢相吻合,也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制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折線圖,讓學生能夠對世界經濟史形成直觀認識,提高教學效果[3]。
綜上所述,將歷史統計圖表運用到教學中,能夠從多角度對教學活動產生相應的積極影響,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所以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能夠對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中學歷史教師要對教學中歷史統計圖表的運用進行細化的分析和解讀,對其應用方向進行更為全面的探索,爭取能在歷史統計圖表的支持下有效促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
參考文獻:
[1]宋怡帆.歷史統計圖表在中學經濟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劉曉華.“數”說歷史:經濟史教學中引用數據材料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36):11-12.
[3]戚春.論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性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