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偉
摘 要:教育需要尋找必要的契機,也需要考量對象的差異。在合適的教育情境內展開相應的教育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育契機找尋不當,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所以教育者應該重視教育契機的捕捉,因境設教。基于此,對困境設教,因材施教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契機;對象;個性化;效果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緊巴巴地教,學生松垮垮地學。教師殫精竭慮地去鉆研每一個知識點,去關注每一個教學細節,學生卻往往會對這種單向的關注,嗤之以鼻,一笑而過。造成的情況是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不輕松。
也許我們時常會問,為什么學生的學習會缺乏主動性呢?在我看來這一方面是現有教育體制所存在的弊端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教師教學重心處理不當造成的。教育體制的問題不是一線教師可以去解決的,但教學重心的處理則是教師個體應該去解決,也是必定能夠解決的問題。具體地來說我們太過于關注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所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拉鋸。日常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學情的考察,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之后也就更容易滋生倦怠情緒,影響到教育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去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如何去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呢?我想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關注學情:因境設教,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在恰當的情境中得到最適合于自己的教育。由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關注了具體學情,教學就不再是機械的重復,不再是教師把持下的“滿堂灌”,不再是不問效果的“填鴨”,而是學生主動覺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教學的過程也就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個的故事:校園花房里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么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著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教育情境,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及時的表揚,我想這個孩子也會因為這一次表揚而理解“感恩,一定會贏得喝彩”。一次意料之外的表揚,其效果遠遠要好于意料之中的批評,正是對這些情景恰到好處的把握使得孩子的善念沒有被指責。
教育的過程并不是將知識和能力從這個容器拿出來放到另外一個容器中的過程,而是通過各種情景來啟迪學生智慧,指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不管教師如何努力,學生從教師身上直接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具體的教學情境,因境設教,爭取教育效果最大化。
現有的教育體制很大程度上對學生有一個錯誤的預設,似乎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是的,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因為共同的目的坐在教室里,他們面對同樣的課本和練習,將來還會面臨同樣的一份高考試卷,在學習上他們似乎沒有什么區別。但本質上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特殊性,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特殊性,也就等于否定了學生個體的可塑性。基于學生的個體性展開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換一句話說,只有堅持因材施教才能夠保證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因材施教就是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第一名”。我們必須明白所謂的全面發展并不是均衡發展、同步發展,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這方面做法很值得學習,也正是孔子在這方面卓有成效的建樹,才使得他的弟子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之人,子貢擅長經商,子游、子夏工于文學,子路、冉有行于政事,顏回則礪于德行。這首先得益于孔子對不同的學生教授不同的知識,將教育的內容分做了“文、行、忠、信”四個部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側重。另外,孔子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也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學態度。現實教學中也是如此,有些學生就是應該激勵以使其漸悟,有些學生就是適用批評促其頓悟。如顏回在性格上較為內斂,孔子就經常對他進行鼓勵,促進他的自身內省提升。正是孔子的悉心培養使得孔子的弟子可以“為圣成賢”。孔子那一代人的因材施教成就的是中華民族繽紛多彩的底色,跨越千年我們仍能從其中汲取到無盡的智慧。
“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句話要落實就應該在現實教學中因境設教,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