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紀培
【摘要】本文筆者先簡單介紹“美育”的內涵,然后從注重問題探究教學感受數學美、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實用美、創造性使用教材感覺數學思維之美三個方面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 初中數學 美育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193-02
學生進入初中后,對初中數學的學習產生了許多抱怨,如數學難度上升,太難了學不進去以及教師的教學太枯燥和太高深聽不懂等。固然對初中數學的難學的抱怨也有一些是由于學生上課沒能好好聽講造成的,但是筆者認為更多的原因在施教方,即教師,原因是現在有的數學在學生剛入初中時沒有給學生一個很好的數學緩沖,以及在數學教學中沒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專屬于數學的“美”,從而喜歡上數學。關于數學的“美”是近幾年提出的美育滲透,即在數學教學中把美育滲透在其中,下文筆者就將專門探討一下就“美育”的內涵以及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把美育滲透其中。
一、“美育”內涵以及初中數學的“美育”
“美育”是什么,在筆者剛接觸這兩個字時也產生過這樣的疑問,所以筆者先從“美育”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下手,“美”即美好,“育”教育,所以“美育”就是美好教育,換言之就是審美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從中發現美好的地方。把它放大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傳遞一種關于初中數學的審美,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現獨屬于數學學科的“美”,以初中數學的這種“美”提高初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這一教學目的。
二、初中數學教學美育滲透的措施
(一)問題探究教學,從問題中感受數學奇特之美
問題探究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對于美育滲透最大的好處就是學生可以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可以發現數學中的“美”,并在問題中感受這種獨屬于數學的“美”,從而提高初中課堂的教學效率。
以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不等式》為例, 數學教師在教授《不等式》的時候,尤其是在第一課時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教學認識到屬于不等式的“美”,以及這種專屬于不等式的“美”是一種奇特之美。教師在第一課時剛上課時,先在黑板上寫上2+3=5,7x+4=24,然后教師問你們從黑板上列出的式子發現了什么嗎?有的學生搖頭,并說這不是等式嗎?我可以算出第二個式子x的值,但不懂第一個式子有什么意義,2+3就是等于5。教師說你們講得都很對(以此證明學生都在思考),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寫上“>”“<”給學生說你們應該都熟悉黑板上的兩個符號,今天我們要講就是跟這兩個符號相關的不等式,然后教師給學生幾分鐘時間先自己預習課本,教師乘學生預習期間在黑板上寫上“請用不等式表示出a和b的和大于8,且b是負數”,學生預習完后教師抽學生寫出黑板上這道題的答案,學生在黑板上寫出a+b>8(b<0),教師點頭,示意學生下去,然后教師向學生說這位同學是對的,現在我要你們發散思維,你們看這個不等式的時候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對教師說我從a+b>8這個不等式看到了數學的無所不能,它能通過任何符號把一切都表達出來,有的學生說看到了數學的奇妙等等。教師說對的,數學是一門奇妙的學科,它能用它自己的方式簡潔的表達出我們的說法,這就是專屬于數學的奇特之美,好了,現在讓我們接著去探究不等式奇特之美吧。教師通過對等式設問以及相關不等式的問題,一步步引領學生發現不等式的特殊,找到數學奇特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二)聯系現實生活,感受專屬于數學的實用美
數學的實用之美是指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并為我們建設家園出自己的一份力。所以教師在講關于數學的實用之美的時候,應該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更加真實直觀的感受到屬于數學的實用之美。
如初中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軸對稱》,教師在教授這一節的時候就可以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教學,教師在上這節課的時候問學生你們在現實生活中都發現了哪些是軸對稱的,學生說窗戶、有兩扇門的那種大門。教師點頭并說你們說的都很對,那你們覺得這些美嗎。學生很猶豫地說美(教師看出學生的猶豫),教師接著問其實我們的臉也近似于對稱,如果雙眼一高一低,那你們覺得美嗎,學生說不美,教師接著說其實軸對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有很多,它具有一種實用之美。教師在《軸對稱》這節通過讓學生聯系現實,讓學生感受到了軸對稱對于現實的影響,深深的折服于數學的實用之美當中,激起了學生對《軸對稱》這節課的興趣,從而推動這節課順利的開展。
(三)深挖數學課本,感受屬于數學的思維之美
數學的思維之美是深藏于數學課本當中的,教師如果想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之美,就要深挖數學課本的內容,把屬于數學的思維之美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比如,在初中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這一章,教師在教授這一章時應該先對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深挖,挖掘出勾股定理的思維之美。教師在在課前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讓學生思考三邊的關系,有的學生說把它拼揍為正方形,有的說添為直角梯形,學生讓這兩位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到黑板上。教師利用這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勾股定理定義的思維之美,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勾股定理》的興趣。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屬于數學的美育,以“美”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謝敏.淺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下旬, 2013(7).
[2]李向軍.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的美育滲透[J].成才之路, 2010(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