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要】? ?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的衛星通信技術也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了我國的民航發展當中,目前,在我國民航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C波段和Ku波段兩種網絡衛星通信系統,他們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具體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動了我國民航事業的高速發展。本文將針對衛星通信的基本概述、特點以及在我國民航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衛星通信技術? ? 民航事業? ? 基本概述? ? 具體應用? ? 分析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用航空事業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自然而然,其對通信服務方面的要求也隨之增加。一些航空部門為了避免采取有線電路而引起電路中斷現象的發生,通常就會使用我國先進的衛星通信技術作為民航領域中相關信息數據傳輸的方式。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部分地區處于沙漠,條件相對落后,有線電通信技術實現的難度較大,因此,民航部門相關的領導都會選擇衛星通信的技術,與此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民航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衛星通信技術
1.1基本概念
衛星通信技術是一種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而進行的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衛星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動了我國天線技術的進步,它也被認為是建立全球個人通信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現代衛星通信系統中,人們往往會使用C波段的頻段,由于其具有相對較小的天線尺寸,頻段范圍有相對較寬,因此,能夠很好的使用微波中繼通信的技術。
1.2具體分類
衛星通信技術主要可以分為:衛星的中繼通信、衛星的移動通信、衛星的直接廣播以及衛星的固定通信。其中衛星的中繼通信主要是指利用衛星向航天器或者地球站之間進行相關信號的轉發;而衛星的移動通信、衛星的直接廣播以及衛星的固定通信則都是指通過衛星單純的向地球站轉發相關的信號信息。
1.3優勢和特點
與一般的電纜通信、微波中繼通信、光纖通信以及移動通信等通信的方式相比較,衛星通信技術具有以下幾個優勢:其一,衛星通信技術的覆蓋面積相對較大,所能涉及到的通信距離較遠;其二,衛星通信技術頻段相比其他較寬,容量較大;其三,衛星通信技術靈活性較好;其四,通信的質量較好,可靠性高;其五,衛星通信技術還具有新進的多址連接的功能;最后,其通信的成本與距離的遠近基本無關[1]。
二、衛星通信在民航中的具體應用
在我國的民航發展領域中,目前采用的是VSAT衛星通信系統,主要有C波段和Ku波段兩種,下面就針對這兩種波段衛星通信在我國民航中的具體應用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說明。
2.1 C波段衛星通信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應用
C波段衛星通信在我國的民航領域中是十分常見的。與此同時,由于衛星通信的地球站分別是由PES以及TES兩個系統所共同組成的。而PES的網絡系統目前已經不在被人們所使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相關科學家就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網絡衛星通信系統,即TES網絡通信系統。它既可以按照星狀網聯接,同時,也可以按照網狀網聯接。其中任意一種聯接的方式都會使衛星通信更好的發展,它采用了語音激活器維特比譯碼的技術,從而能夠更好的運用我國的衛星通信技術。在我國的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充分的引入TES衛星通信網絡,所建成的地球站數量高達162座,與此同時,利用以前的PES衛星通信網絡也相應的建成了95座地球站。然而,其中最有意義的莫過于我國的民航通信網,它可以利用C波段衛星通信中的TES衛星通信網絡技術先進的語音以及數據轉換的強大功能,更好的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進一步發展。
2.2 Ku波段衛星通信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國家對民用航空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在改革開放后的十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家大力組織建設了Ku波段衛星通信網絡。新建成的Ku波段衛星通信網絡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有諸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其波束相對C波段衛星通信網較窄,天線的尺寸也相對較小,在網絡通信的過程中傳輸信息的速度較快,能夠很好的滿足現階段民航發展的諸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好的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發展。另外,新建成的Ku波段衛星通信網絡在我國民航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撥號DAMA語音電路、熱線電話、相關的多媒體信息業務以及民航中的數據信息廣播等等[2]。
結束語:綜上所述,衛星通信網絡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近年來,衛星通信技術在我國民航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參? 考? 文? 獻
[1]郭湘云.衛星通信在民航中的應用概述[J].數字通信世界,2018(04):165.
[2]歐陽承曦,馬俊康,王洪全,韓艷峰.SBB衛星通信在民航上的應用與發展[J].通信技術,2017,50(02):29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