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凡 成正亮 邱崗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校園環境逐漸成為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空間”,而道路景現、帶狀綠地、濱水廊道、商業街等線性空間構成了校園環境的基本框架,不僅具有通行、游憩、觀賞的功能,更要展現校園的歷史文化、人文關懷精神,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空間。探討了高校線性景觀塑造的意義、類型及構建建議。
關鍵詞:高校;人文角度;線性景觀
高校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校園“硬質環境”和“軟質環境”的塑造對大學生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硬質環境”中由道路、綠地、水系等構成的線性空間不僅具有重要的通行、連接、美化功能,也是學生日常休閑、游憩的必備場所。因此如何將抽象的“軟質環境”融入“硬質環境”設計中,通過塑造視覺感染,為學生帶來心靈上的啟發和精神上的熏陶、建設高品質的校園線性人文景觀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 線性景觀的概念
“線性景觀”(LINEAR LANDSCAPE)是一種具有連接性的綜合景觀,穿梭、滲透于建筑內外空間,是人沿著某一線性空間移動時對周圍環境產生的綜合認知[1]。從字面意義上可以理解為4層含義:①由不同的空間類型構成的,在形態上呈線性、帶狀的一類景觀;②在空間形態上可以為直線、曲線[2]或兩者結合;③其空間范圍可大可小,強調的是一個整體的形態構成,而不是單個景觀節點或某個區域;④景觀組織手法是將不同類型的“點”狀景觀和“面”狀景觀以“線狀”的形式進行空間組織,通過這種組織形式將不同類型的局部節點、破碎景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視覺長廊或景觀序列,展現場所的人文、生活、藝術特色。如校園內的軸線廣場、林蔭道、濱水綠地、商業街景觀等是典型的線性景觀。
2 線性空間的人文教育意義
高校景觀相對于其他的社區景觀體現出更高的人文特色,在校園線性綠地的構建中需要考慮各空間的人文教育功能,既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又要滿足學生人文生活的需求。
2.1 展示高校歷史底蘊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的精神文化,是在大學發展過程中,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和精神氛圍[3]。
高校肩負著培養國家棟梁的使命,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景觀的建設不僅要進行綠化、美化,營造美麗的校園環境,還應在景觀設計中將校園的歷史文化表達出來,增加歷史場所感,展示出校園獨特的人文歷史風貌。具體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可結合景觀節點、小品設施、植物搭配、鋪裝變換等方面元素來展現校園的歷史文化風貌。通過硬質空間環境創建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2.2 彰顯人文關懷的第二空間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但同時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景觀設計要更加突出入性化的特點。通過室外環境的營造,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辨別、欣賞能力,而且從深層次的意識中來改變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為發展模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體現出場所精神,展現大學校園獨特的景觀風貌。例如通過中心廣場景觀的中軸對稱式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大學濃厚、莊嚴的學習氛圍;通過路側林蔭帶下大草坪的設計營造大學生室外閱讀、交流的休憩娛樂空間;通過道路展示牌、標識語、題刻等的設置反映學校求真務實、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學習、交流、休閑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校園濃郁的育人氣息。
3 高校線性景觀的類型
體現高校的人文關懷必須注重學生的各方面的活動需求,因此根據線性空間的使用功能將其分為幾個類型:
3.1 交通型線性空間
交通型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一類校園線性景觀,主要以校園內的道路景觀為代表。學生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個目的地,其對校園的欣賞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為了避免景觀的單調產生視覺疲勞,因此提升校園道路景觀十分必要。
校園道路景觀通常以環形的閉合系統為主,根據其功能作用分為外環路、內環路及中軸路3類,外環路一般以直線型的空間為主,供機動車輛行駛,其道路綠化體現了校園整體風貌,可在道路兩側種植香樟、銀杏、欒樹、懸鈴木等冠形優美的喬木樹種,形成校園外環優美的林蔭大道;內環路以直線與曲線相互交接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學習的各種空間,其景觀設計不僅要體現生活功能,更要打造成校園特色的風景道、林蔭道,將不同的植物、小品、鋪裝等元素融入道路景觀設計中,營造高校宜居、宜教、宜游的環境氛圍;中軸路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起著提綱掣領的作用,是校園對外重要的窗口,景觀設計要綜合考慮,既要宏觀大氣、不失協調,又要體現大學校園景觀的獨特之處。
3.2 游憩型線性空間
校園游憩型線性景觀一般指濱水廊道構成的線性空間,圍繞水系設計濱水“慢行道”“游步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慢行道”布置安全防護措施,設置健身設施、騎行比賽等水邊活動;“游步道”主要以學生散步為主,路線選擇要具有靈活性,將開敞空間與封閉空間串聯起來。此外步道寬度應因地制宜,以容納2~4人行走為宜,同時可結合鋪裝、趣味小品的設置增加場所的豐富性,構成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線性漫步空間。最后在重要的節點處可設置親水平臺、坐凳、景觀石、亭廊等設施,搭配種植垂柳冰杉、蘆竹等水生植物,既能美化環境又能凈化水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親水娛樂場所。
3.3 保護型線性空間
保護型線性景觀從宏觀意義指在視覺、空間上具有整體性的一系列綠地的綜合體。其綠地形態大小不一,物種多樣性豐富,主要作為校園與外界的綠色生態屏障;從微觀意義指由人工造景形成的路側綠帶、線性公園、宅間綠地等景觀,該類綠地與學生生活最為密切,因此在造景上要協調又不失創新,平面造景可通過植物種類、顏色、造型的變換突出連續性、韻律性及方向性。立面造景可選用不同層次的植物進行搭配或通過綠籬形狀的高低修剪,突出縱向空間的立體感。通過以上方式為學生提供有益、有綠的生活環境。此外,為了增強學生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在細節設計上可增添名言警句做成標識牌,鼓勵學生愛護校園一草一木。
3.4 教育型線性空間
校園中心廣場是教育型線性景觀的典型代表,整體布局呈倒“U”形的中軸對稱式,一般以某個標志性建筑為終點,場地中央設置小品或雕塑作為主景,烘托校園知識殿堂神圣、莊嚴的氛圍。中心廣場作為校園對外的展示窗口,在設計理念上要體現出以人為本、博學篤行的教育思想。植物造景常使用綠籬、球類等花灌木做成模紋圖案構成整齊、明快的色塊效果,切忌選用高大的喬木,以免造成視線上的障礙,保證視線的連續性和空間的廣延性。此外,在廣場設計中鋪裝的變化、雕塑的設置起到畫龍點睛作用,如在中心位置設置書本、校徽、文字等石刻,不僅起到裝飾作用,同時襯托了校園莊嚴、神圣的育人氛圍。
3.5 展覽型線性空間
展覽型的線性空間是依附于校園景觀道、中軸廣場及商業街等空間形成的,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分為生活展覽空間、文化熏陶空間、娛樂休閑空間3種。生活展覽空間圍繞學生的宿舍區可構成不同的生活景觀,設置宣傳欄、名言警句教育學生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文化熏陶空間可在中軸路或中心廣場處以宣揚文化知識為目的,設置各種景觀小品;娛樂休閑空間可結合高校內的商業休閑空間布置,鼓勵大學生勇于自主創業、學以致用的精神。
4 高校線性空間塑造的建議
4.1 多因素整合,確立線性空間類型
好的景觀設計作品是通過物質元素的整合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實現物境、情境到意境的升華。校園中原有的自然因素非常豐富,如道路、水體、綠地等既可以作為單個景觀因素存在,又可以作為景觀空間的承載體,發揮線性連接的作用。因此設計者可通過對現狀進行考察、分析、總結歸納,篩選整合多種優勢因素融入線性載體中,確定其不同的功能類型,使得線性空間不再枯燥、生硬,而是體現多種景觀符號的動態序列,增加校園景觀的多樣性。
4.2 因地制宜,適地造景
《園冶·相地篇》中指出“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意在說明景觀設計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順其自然地勢[4]。線性景觀是一個將破碎斑塊連接起來的“空間軸”,更是一條體現校園育人精神的“生態軸”、“人文軸”,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避免因形式而忽略功能、任意切割的現象,綜合考慮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因素。對諸如地形地勢、原有的河道、廢舊的軌道、古街等物質環境資源要保留、延續,使其成為線性景觀的一個亮點;對于非物質環境如當地的民風民俗、歷史文化也可將其融入線性景觀的設計中,通過這樣的形式,既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園,同時增加大學生親近生活、親近自然的機會,培養樸素耐勞的性格。
4.3 體現“人文關懷”,彰顯校園特色
高校線性空間的塑造不僅在于塑造一個綠色、美麗、舒適的校園環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打造一個學習、交流、進步、成長的知識殿堂,滿足學生各方面的精神追求。因此在造景過程中應始終秉承“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保護校園內一花一木,根據功能的需求在不同的空間內布置相應的造景內容。如在各個院系人口綠地中設計不同主題的植物景觀,醫學院內種植藥用樹種如杜仲、銀杏、梧桐等喬木林,既能美化環境,同時也為學生科研實驗提供場地;計算機學院入口設置不同顏色的綠籬構成計算符號,既突出學院特色,又顯示出創新性,意在鼓勵學生開拓思維、不斷進取。此外,在線性空間適當的位置還應配置相應的服務設施,如科普欄、宣傳欄、標志牌、坐凳及防護欄等,為學生休閑、游憩提供便利條件。
5 結語
大學是學生踏人社會的過度階段,更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從人文角度構建美麗的校園景觀勢在必行。線性空間作為景觀連接的重要方式,將各區域合理組織起來,構成連續的空間景觀呈現在師生面前,發揮“第二課堂空間”的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之外,休閑之余能夠感受到校園濃厚的育人氛圍,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樂,楊冰清.線性設計在校園景觀交流空間中的運用——以江漢大學校園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6,21(3):66-68.
[2]朱莉莎,張建華.淺析線性景觀在商業空間中的應用[J].上海商業,2012,(02):46-47.
[3]張娟,宮富珣.淺談大學校園外部空間規劃設計[J].規劃師,2003(10):50-54.
[4]沈福煦.因地制宜為園——讀《園冶·相地篇》有感(之一)[J].園林,200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