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清堯
【摘要】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在市場上引起劇烈的連鎖反應,使一國經濟和就業遭到重創,甚至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開放經濟體更容易受到國內國外各種因素的沖擊,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研究如何在對外開放新格局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風險 宏觀審慎監管 風險防范
1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國際經驗
從近幾年各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個共同點:第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過度開放使金融體系持續負債,防范風險意識差。第二,經濟發展在各部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發展不平衡。第三,金融監管不到位,防范風險的措施有待加強。第四,國際資本流動中,資金管理不善,缺乏對本國資本的控制,不能很好的應對本國資本流動中產生的不利影響。
總之,實體經濟發展情況與危機的發生密切相關,國際資本的流動會加速危機的爆發。通過分析還可以發現,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很容易擴散到發展中國家。我國正處于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應盡可能吸收歷次危機的經驗教訓,做好防控工作。
1.1構建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金融安全網
在金融危機爆發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導致危機爆發的主要因素是銀行的風險控制以及其信貸質量,其次是貸款質量和資金分配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銀行的管理,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資本監管制度以及最后貸款人制度等,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
1.2限制財務風險暴露程度,嚴格市場紀律
財務風險暴露程度與財務杠桿的高低成正比。財務風險暴露程度需要限制財務杠桿,非金融機構尤其如此。如果在經營中,非銀行金融機構杠桿比率高,很容易遭受外部因素的沖擊,并影響到其他金融機構。因此降低財務杠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險傳播。但控制財務杠桿有其弊端,即它會限制金融業發展。因此實現合理的杠桿比率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3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和金融監管
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包括系統性金融風險識別指標體系、預警指標體系和預警模型三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KLR模型、FR模型及一些非線性模型。目前的金融形勢日趨復雜,國際金融體系間聯系緊密,金融改革朝金融綜合監管方向發展。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都采取了綜合監管模式。
2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2.1宏觀審慎監管周期性監管策略
系統性金融危機在經濟繁榮時期不斷積聚,最終導致經濟走入蕭條,反過來,經濟蕭條又會加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累與擴散,進而又加劇經濟蕭條,所以二者不斷影響,最終使經濟由衰退走向蕭條。
如果銀行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時資金充裕,能夠在蕭條時期支撐資金的流動性,則有可能使實體經濟恢復信心,經濟形勢好轉。因此,需要將逆周期策略的重心放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上,具體實施策略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1準確及時的風險預警體系
可以將銀行信貸情況、各類實體企業、房地產股市價格以及其他重要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及宏觀情況設置預警體系。包括繁榮期預警體系和衰退期預警體系,重點要放在經濟繁榮時期,設定預警臨界值,超過臨界值便要發出預警;在衰退期設置預警體系主要是為了抑制其蔓延,隔離并保護未受影響的區域。
2.1.2嚴格的壓力測試評估
壓力測試是指測試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抗壓能力。即在系統性金融風險沖擊中,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否有能力維持正常經營。壓力測試的應用狀態包括兩種:一個是配合風險預警體系發揮作用,另一個是可以隨時進行壓力測試,以評估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在壓力測試中,一旦發現風險,即應當通過及時的調整防止風險的蔓延。
2.1.3合適的貸款損失撥備策略
貸款損失撥備的高低取決于風險的大小。而貸款損失撥備的提取量會影響到銀行的房貨能力,即提取越多,放款能力越弱;反之越強。因此就會產生在經濟繁榮期,貸款風險較低,貸款損失撥備提取較少的現象。銀行有較多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實體經濟資金流額穩定,從而保證了還款能力。但以此循環,容易造成實體經濟盲目擴張;而在經濟蕭條期,銀行貸款風險加大,貸款損失撥備提高,使銀行可貸資金減少,又會加劇經濟蕭條,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需要對貸款損失撥備進行動態調節,在經濟環境較好時,提取較多撥備,而在經濟狀況不佳時少提取撥備,二者之間相互協調,緩沖經濟波動,對經濟發展起到穩定劑的作用。
2.2宏觀審慎監管的流動性風險監管策略
第一,構建全面定性的流動性風險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流動性風險的防范策略,首先要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定性分析,從確認、計量、控制等方面構建流動性風險防范體系,從而能夠全面監控資金風險,同時借鑒《流動性風險管理監管的穩健原則》,對流動性風險展開全面防范。流動性風險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構建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大維度,由監管方和機構方共同防范流動性風險。
第二,借鑒定量指標防控體系。定量流動性風險分析,應從財務數據角度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可變現分析人手,評估金融機構在面對風險時取得資金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分別對短期和中長期中,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的測算來對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能力進行測評。
對于流動性風險定量的宏觀審慎監管,要從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可變現程度進行分析。借鑒壓力測試等工具評估流動性風險出現時,是否能迅速獲得現金。可借鑒對短期和中長期流動性的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對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風險的能力進行評測。要求金融機構定期上報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及時評估、發現金融業中存在的風險狀況。同時可以通過預警模型或壓力測試,對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進行專項評估,其在業務擴張以及風險管控時,也能夠將流動性風險作為自身風險防控的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