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黨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群眾是執政黨的“本”、“根”和“源”,為此,執政黨必須緊密圍繞群眾路線不斷調適自身的組織機構、組織基礎、組織制度、組織資源及組織績效,才能回應和解決“新時代”提出的各種疑問和挑戰,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方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標,印證黨的“初心”和“使命”。
關鍵詞:群眾路線;組織建設;共產黨;轉型
黨章中明確指出:黨是最大的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黨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群眾是執政黨的“本”、“根”和“源”,為此,執政黨必須緊密圍繞群眾路線不斷調適自身的組織機構、組織基礎、組織制度、組織資源及組織績效,才能回應和解決“新時代”提出的各種疑問和挑戰,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才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標,印證黨的“初心”和“使命”。
一、組織機構的設置是群眾路線的前提
黨的組織機構的設置與完善是黨帶領人民戰勝一切困難和險阻的前提。其重大作用歸因于組織機構的科學“效能”功能、組織機構的引擎“發動”功能、組織機構的聲音“傳達”功能、組織機構適時“調適”功能等。黨組織機構在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按照黨的有關組織原則、組織程序科學設置,可以及時把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貫徹到基層單位,有利于把黨的領導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有利于更好地教育、服務和管理黨員,有利于充分發揮黨組織基礎堡壘作用,有利于共產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更有利于黨和人民群眾“魚水”深情,隨時隨地傾聽到群眾的呼聲,全力以赴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真心誠意地團結廣大群眾。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作用的凸顯可謂組織機構設置真正核心價值所在。
二、組織基礎的夯實是群眾路線的基石
黨的組織基礎是黨員干部和廣大黨員群眾。黨章及黨內相關法規不斷明確和細化黨員的權利和義務,督促和監督黨員為實現黨的歷史任務和目標而努力奮斗。所有共產黨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為此,對黨階級基礎的管理教育和服務必然對黨的群眾路線產生深遠的影響,黨的形象和生命要靠全體黨員在黨規國法范圍內捍衛。共產黨已經由革命黨變為執政黨,中國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必須繼續解決前進路上出現各種困難和挑戰。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執政績效等要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調整調適,才能繼續引領中國經濟社會闊步前行。政治路線一旦確定,干部是核心要素。而干部中尤其是要加強對高級干部管理、監督和教育,聚焦“關鍵少數”,法律制度加之道德輿論作用最終形成監督合力,堅決打擊和遏制腐敗,對腐敗分子“零容忍”,正如習近平所說,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意志,把反腐敗進行到底。組織基礎的不斷夯實,是“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集中反映和共產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原有之義。
三、組織制度的完善是群眾路線的保證
黨的組織制度的科學預設與健全是保證黨的人民事業不斷前進的堅實保證,也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的有效保證。建黨98年來,黨內逐漸形成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為主的黨內制度體系,充分地保障了黨員各項民主權利,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依法治黨真正落到實處,使各項規章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同時,近年來,黨中央也及時調整撤銷一些閑置與時代不相符的制度和條例,使黨的組織制度建設更加充實和完善。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修改的新黨章更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把黨帶領人民的新的實踐和理論成果,集中全黨全社會的智慧,充實和補充到黨內的根本大法中來。黨的組織制度的適時調適和增減,彰顯了黨自我調整、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巨大勇氣和頑強意志,也彰顯了黨對人民事業認真負責的革命態度和遠大理想。“五位一體”建設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更是給人民以無限的力量和巨大的鼓舞。我們相信,這些制度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一定會成為群眾路線教育豐富的素材和養料,值得深入挖掘和創新,也保證著群眾路線教育達到預期的功效。
四、組織資源的開發是群眾路線的動力
中國的社會轉型對執政黨的組織資源的組成要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新要求。能不能更好調適執政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事關黨和人民事業全局,是關黨的政策方針的貫徹執行,是關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也事關黨的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體制是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要素的一系列制度體系所構成的,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隨著實踐的巨大豐富和理論創新的不斷推進,黨逐漸找到自己所處的方位和執政方略。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必須適應社會主義現代的內在要求,認真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調適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回應和順應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努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工作機制,是工作程序、規則的有機聯系和有效運轉。工作機制構成要素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貫穿于工作的各個環節。黨的工作機制是圍繞黨的制度體系和國家制度體系正常運轉的。更多是落實黨中央和地方黨委的路線方針政策。公共政策學指出一項政策的出臺關鍵在政策的執行,而政策的執行關鍵在干部,而干部的關鍵在執政力。黨的工作機制能不能正常運轉,能不能具有快速有效的執行力,干部是核心要素。尤其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的工作機制也要不斷調適,才能跟上中國快速轉型的現實。這就要求共產黨的工作機制的程序、規則及相關的制度體系要不斷充實和完善,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黨的工作機制不斷科學化、程序化、公開化、透明化和效率化。領導體制與工作機制的科學系統和完善對群眾路線的豐富和拓展必然帶來強大的動力,二者的良性互動將會產生巨大的“共振效應”,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群眾路線的內涵和外延。
五、組織績效的評估是群眾路線的標識
組織績效是指組織在某一時期內組織任務完成的數量、質量、效率及贏利情況。組織能力和組織成本是測量組織績效的兩個重要維度。組織能力是指組織人們去完成組織目標的能力,它是領導者成功有效地完成組織目標的心理特征。組織能力是執政黨必須不斷提高一項本領。新世紀新階段對中國共產黨組織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對組織機構的配置、組織人員的素質能力、組織制度的科學預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組織執行力確實面臨一大考驗。組織能力是測評組織績效一個重要指標。能不能使組織的活力和動力充分發揮出來,能不能及時快速跟上不斷變化的發展的實際,執政黨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同行,不斷調適提高組織能力,使組織化水平和現代化相適應。執政黨的組織能力還體現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組織整合社會的能力,不僅包含組織整合本階級的能力。在共產黨執政的條件下,共產黨的組織整合能力重要體現應在于能否通過架構新的社會整合機制、制度體系,以容納各種利益訴求的表達。以制度化的方式容納、化解這種利益訴求、沖突。使這些利益表達有序化,法制化,不至于演化成激烈的對抗。”組織成本是集團內部組織上的所需資源消耗的貨幣化。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合社會力量需要大量的組織資源,而社會提供的組織資源總是有限的,執政黨的組織整合消耗過多的社會資源就會違背政黨政治節約社會整合成本的政治要求,就會違背政黨政治發展的邏輯。必然危及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危害到自身執政地位的鞏固。所以必須降低執政成本,提高組織效率。一般來講,政治的組織化水平越高,內部管理費用就會越低,所以執政黨必須重點考究問題之一就是組織成本的降低。
總而言之,黨的組織建設與群眾路線辯證統一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二者健康良好的互動必然帶來黨執政階級基礎的鞏固和群眾基礎的夯實,極大促進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助推其達到預期的目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新疆意識形態安全的流變與治理路徑研究》(批準號18XDJ 0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新疆意識形態安全風險與治理策略》(批準號17BZZ018)階段性研究成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政治經濟研究中心招標課題《影響新疆街區黨組織公信力的因素及對策研究》(XJEDU04316 C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吳常柏(1977- ),黑龍江哈爾濱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