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麗
摘 要: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稱號,也是最具價值的城市品牌。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可以極大地促進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多方面的發展。宜昌市自2011年首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以來,已經連續3屆蟬聯。文章擬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對文明城市創建的理論研究和運用成果的基礎上,對宜昌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典型經驗進行分析研究,意在探索文明城市創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宜昌經驗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狀態,即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城市是文明人類的重要生息地,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城市文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日益進步。文明城市是一個包括經濟、文化、科技、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綜合概念,它標志著城市的物質、精神、政治、生態、體制,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文明程度。自黨中央提出創建文明城市的目標任務以來,我國一大批文明城市應運而生。宜昌市從2011年開始已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分析和探索宜昌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典型經驗,對于有效整合城市資源,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近年來宜昌市文明城市創建的實踐舉措
近年來,宜昌圍繞全國文明城市的指標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文明創建的活動。
(一)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讓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力量,發揮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必須通過廣大市民去實現,而市民的整體素質狀況又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抓好市民道德素質建設,也就抓住了整個城市文明建設的根本和重點。”宜昌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突破點,多管齊下,在全市范圍內營造向善向上的文明之風,不斷提升市民道德修養。一是樹立道德模范先進典型。宜昌市建立先進典型發布機制,發動各級單位在全市范圍內發掘、推送一批道德模范,通過學、宣、評等方式,并在三峽晚報、三峽商報等多家報紙媒體開辟專欄,專題推送好人好事、好家風等模范道德事跡,帶動市民群眾學習各級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在全市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二是大力建設志愿之城。宜昌市依托公園廣場、文體場館、旅游景點等建成100個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和100支志愿服務示范團隊,在城區所有窗口網點和社區建立志愿服務示范崗,為廣大辦事居民及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免費提供志愿服務。市、區黨政機關通過開展“萬民干部進社區、共建共享惠民生”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為對口社區幫扶物質資金,解決困難辦實事。三是加強宣傳氛圍營造,扮靚城市身姿。宜昌市不斷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宣傳力度,設計策劃了主題多樣、形式豐富的公益廣告。在城區新增和更新一批大型戶外公益廣告,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公益廣告文化墻;在餐館和旅游景點,文明旅游、文明餐飲等提示牌隨處可見;在城區所有公交車上,車廂兩側都懸掛著古今中外的名人警句,讓人感覺走進了“流動的文明課堂”,讓市民時刻沉浸在向上向善的氛圍中。
(二)聚焦民生,抓好惠民工程建設
宜昌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以“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為宗旨,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及惠民工程建設。一是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雜居小區管理混亂、配套設施差等問題,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區成立工作專班,制定專門整改計劃和改造模板,圍繞小區建立門禁、硬化路面、拆除違建、更新公共設施、規范設置停車泊位、建立業主管委會、實施物業化管理等,進行模板化改造,探索雜居小區改造管理的路徑和方法。二是針對農貿市場臟亂差問題,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區和相關職能部門積極行動,按照“提檔升級一批,規范改造一批,取締關閉一批”的要求,開展專項整治,全面落實相關管理制度。圍繞農貿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蔬菜農殘檢測、市場秩序監管等,相關責任部門持續開展專項整治,加強市場內外各種車輛的治理,確保市場衛生干凈整潔、通道暢通。三是打通大動脈,疏通微循環。針對停車難問題,市住建、城管、公安等多個部門聯合行動,綜合施策,加大停車泊位勘劃和停車場建設力度,巧妙利用轄區征遷空地,改造、新建多處公共停車場及臨時停車場,既盤活了轄區閑置資源,又滿足了社會停車需求。市交警部門在城區倡導“禮讓斑馬線,文明伴我行”,引導市民養成文明駕車、文明乘車、文明停車、相互禮讓的良好出行習慣,逐漸形成了文明禮讓、安全有序、暢通和諧的交通環境。除此之外,宜昌市還積極發動市民參與交通秩序維持,通過交警協管員和志愿者的力量加強勸導教育,切實規范行人亂穿馬路、不走斑馬線、闖紅燈、翻越防護欄等不文明行為。
(三)提質提效,建立創建長效機制
為保持創建成果,促進創建活動取得實效,宜昌市探索建立了一批創建長效機制,極大促進了全市文明創建活動的持續開展。一是實行居民自治長效管理。針對市民普遍關心的雜居小區整治效果反彈問題,宜昌市積極探索,堅持“政府主導、街道(社區)指導、居民自治”的原則,普遍建立小區業主管理委員會制度,著力構建由業委會主導的社區、小區文明創建制度體系,并推動實現常態化。通過在各小區居民中進行公開選舉,組建小區業主委員會,由業委會牽頭,在小區綜合治理中充當重要的“潤滑劑”作用,持續推進小區微改造、文明創建等工作。二是建立六包六聯機制,確保創建取得實效。宜昌市委、市政府持續實施市級領導包聯街道、縣市區領導包聯片區、各級文明單位包聯社區、街道社區干部包聯小區、網格員包聯樓棟、志愿者包聯路口路段的文明城市創建“六包六聯”責任制,有力推進文明創建工作的落實。城區眾多社區在對口幫扶單位的幫助下,獲得創建贊助物質或資金,啟動了一批提質惠民工程。
二、宜昌市文明城市創建的成效
宜昌扎實有效的文明創建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文明氛圍更濃厚,好人之城美名遠揚
宜昌市通過建立先進典型發布機制,在全市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身邊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志愿者更是隨處可見。來自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一個家庭連續有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父親羅官章曾于2016年7月被評為“中國好人”,其女李鳳英又于2017年6月榮登“中國好人榜。”2017年,宜昌市3人入圍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先后推出全國模范1人、提名獎9人、中國好人72人、荊楚楷模34人,人數均居全省市州第一,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城市面貌大改善
宜昌市以提升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為出發點,大力實施一批惠民利民工程,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截止2017年10月底,城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累計完成95個,達標提升類已開工建設55個,特色類已建成8個,改造面積近18萬平方米,受益人群達1.54余萬戶、5萬余人,71個老舊小區改造二期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改造后的雜居小區不再“臟亂差”,小區新建了綠化帶,安裝了新的路燈,增設了一批地上停車位,新建了一批別具風格的社區文化墻,“白天看綠化、晚上看亮化、閑時學文化”,原來住的居民也不想搬家了,主動當起者。另外,通過對城區農貿市場開展專項整治,2017年,市區兩級財政投入近3000萬元,對城區44個規范性農貿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整治規范18個、取締6個非規范性農貿市場。在宜昌市地標建筑夷陵廣場附近,西陵橫路便民菜市場看起來干凈又整潔,再無往日小攤小販四處扎堆的現象,在每個攤位藍色的遮陽棚下,紅色的瀝水地毯如同一道分界線,將攤位和道路劃分成兩邊,市民邊挑邊選,秩序井然。
(三)政府行政職能方面:干部作風得到錘煉,干群關系更緊密
宜昌市通過建立市級領導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聯系點制度,所有市級領導定期到聯系點開展調研指導,各級黨政一把手深入一線參與創建,及時解決具體問題,贏得市民群眾廣泛好評。全市所有區直單位的黨員干部代表,頂著炎炎烈日,與環衛工人一起在馬路邊撿拾行人亂扔的垃圾,在小區樓棟清除各類野廣告,幫助清理雜居小區花壇中亂栽亂種的菜地。有的當起了文明交通勸導的志愿者,在人流量大的十字路口,身體力行,勸導市民遵守交通規則等。廣大黨員干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維護環境衛生,帶頭遵守公共文明禮儀,帶領市民群眾共同創建,贏得了市民的贊賞,獲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三、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宜昌經驗分析
宜昌市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榮譽稱號,其創建經驗具有可行性和可研究性,其典型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搭建一套高位推進的創建領導機制
天藍、地綠、水清、空氣清新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文明城市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關乎民生福祉,關乎可持續發展,關乎黨的執政地位。為了凝聚文明城市創建的磅礴力量,宜昌市委、市政府將“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作為最高榮譽和最大鞭策,堅持把文明創建工作作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舉措,納入全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局,作為全市重點工作開展專題研究,精心謀劃和部署。建立市委書記、市長以上率下,示范聯動的工作機制,推動在全市形成一把手主管、分管領導全程抓的工作格局。市委書記親任市文明委主任,市委副書記、市長任文明委第一副主任,始終把創建工作拿在手中,放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專題研究解決創建工作專項經費,多次深入一線基層調研解決突出問題。無論是城區各區、各市直部門,還是各街道、社區和區直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都要把創建工作作為當前的全局工作、重點工作來抓。“誰主管、誰負責,誰丟分、誰負責”,確保各責任單位職責明確、措施具體,以保證創建工作全面推進。同時,市委牽頭發文,建立市級領導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聯系點制度,一定三年不變,所有市級領導定期到聯系點開展調研督導,各級黨政一把手深入一線抓創建,各區、街道、社區黨組織以黨建促文明城市創建,及時解決創建具體問題,上下齊心,共創共建。
(二)創建理念深得人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市民作為城市的活動主體,是城市文明的締造者、體現者和受益者,城市文明創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城市文明創建的最終歸宿。”宜昌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持續聚焦事關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制定并大力實施《文明創建提質惠民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回應群眾期盼,把創建過程當成持續增進市民群眾福祉的過程。針對群眾普遍反映強烈的雜居小區管理混亂、農貿市場臟亂差和停車難三大突出問題,全市上下集中火力,強力開展綜合治理,從小處著手,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2017年,宜昌市、區兩級財政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雜居小區微改造、農貿市場改造升級以及全市“暢通工程”建設,全面扭轉雜居小區管理混亂、部分農貿市場臟亂差、城區部分交通要道微梗塞等問題,給市民群眾創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空間,極大方便了日常出行,切實提高了市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認同感和參與度。
(三)創建問責落到實處,達成行之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
監督機制作為一種外在強制力量,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路徑文明。鄧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設,要像抓黨風、社會風氣一樣,必須狠狠抓,一天不放松抓,從具體事件抓起。”宜昌市將文明創建工作納入全市履職盡責重點督查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和方法,通過建立一系列監督考核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切實壓實創建責任。首先,加強督導檢查,成立市級文明創建督導督查組,每個小組分別由一名縣級干部帶隊,到城區各地段開展拉網式督查,及時發出督查整改問題清單,通知相應單位進行整改,若出現同樣的問題被通報兩次,將追究該問題單位責任。其次,建立實施定期測評排位制度,包括街道(鄉鎮)和社區每周打分排位制度、行業窗口網點每周測評打分排位制度、農貿市場每周打分排位制度、城區和市直重點部門月度測評打分排位制度等,將所有排位情況一律在三峽日報、三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公布,對每月模擬測評考核排位末位的城區和倒數第一、倒數第二的市直重點責任部門的黨政主要領導,實施嚴格的問責追究。在剛性的制度約束下,宜昌市文明創建步入常態化軌道,各項工作迅速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 方立明,薛恒新.略論城市文明與市民道德素質[J].道德與文明,2009-2-10.
[2] 劉金祥.論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機制之完善[J].中國名城,2014-2-5.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