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金融的迅速發展,電子金融也面臨著很多風險,比如戰略風險、實用性風險、信用與信譽風險、政策法律風險、技術安全風險等復雜的業務風險。文章通過對電子金融業務風險的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防范策略,有助于電子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電子金融;業務風險;防范;策略
一、電子金融及電子金融業務風險的概念
基于計算機網絡甚至是互聯網,于全球范圍內進行各種金融活動,此即為“電子金融”。目前,電子金融范疇內的金融活動主要有:網上結算、網上支付、網絡期貨、電子保險、電子銀行、和電子證券。就其本質而言,電子金融是以計算機作為輔助手段來拓展金融業務,從而提高傳統金融的服務效率,使得從業者獲得更快的服務速度、更好的服務結果,其金融運作模式高度現代化,變革性地將互聯網作為載體,具有非常鮮明的創新性。
二、電子金融風險類型
(一)政策法律風險
電子金融剛剛起步,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上尚不完善,許多金融機構反映在開展業務時“無法可依”,難以有效規避政策法律風險,經常出現違規行為,進而導致新業務被中止,遭受本可避免的損失。例如曾經在騰訊微信推廣的中信銀行聯名信用卡,剛剛開展了信用卡虛擬業務便被中國人民銀行緊急叫停,最終導致了中信銀行股價跌停和騰訊股價下降4%的結果。
(二)戰略風險
在運作電子金融業務時,金融機構需要提前制定好相應的戰略決策,立足于明確的目標來采取具體的行為。而金融機構在某些情況下所制定出的戰略決策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金融業務人員無法每時每刻都能完全把控金融風險、了解市場資源是否充沛、業務目標是否具有可行性,所以金融機構在開展電子金融業務時必然或多或少地會面臨一些戰略風險。
(三)信用風險與信譽風險
信用風險針對的是客戶的誠信度與道德,信譽風險則是針對電子金融機構,用于反映金融機構的信譽問題。一般而言,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無法如期履行還款義務并給金融機構帶來損失的風險,信譽風險則是指電子金融機構無法履行給客戶帶來經濟利益或采取不合法手段逃避相應義務的風險。事實上,電子金融依托于虛擬網絡進行交易,在違約追責和客戶身份確認上具有較高的難度,其多為逆向選擇,比傳統金融業務具有更高的信用風險。而電子金融機構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譽關乎于客戶是否給予其信任、是否愿意授權其進行電子金融服務,若是電子金融機構在服務安全性、實時性或準確性上出現異常,其信譽將會受到很大影響。鑒于當前社會互聯網媒體的高度發達狀況,一旦金融機構具有信譽不良問題便會被大范圍廣播,使電子金融機構受到打擊,一些電子金融機構甚至因此無法繼續運營下去。
(四)實用性風險
電子金融業務在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上是多種多樣的,擁有不同理念或者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戶在面對電子金融業務時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雖然客戶會因為需求偏好而存在不同的側重點,但是絕大多數客戶都對交易安全性給予了最高的關注,于是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采取“手機動態驗證碼”或“強制定期更換密碼”等措施進行安全強化,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安全性,但是電子金融交易本身具有的便利性優勢卻被嚴重削弱,這無疑與許多重視便利性的客戶的需求是相悖的。一旦這些客戶產生上述強化措施無法確保交易安全性的想法,又困擾于遺忘手機、無法記住經常更換的密碼等意外狀況,金融機構將會因電子金融不再具有的便利性而失去大量客戶。因此,在電子金融業務開發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應該針對不同類型客戶的具體需求進行多元化設計,使客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進而吸引到更多的潛在客戶。
三、電子金融業務風險的防范策略
(一)優化管理,解決戰略風險
電子金融的發展日新月異,產業模式越來越豐富,對于金融機構的決策層和管理層來說,既要具備優秀的前瞻能力和良好的開拓創新能力,又應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決策程序,才能避免企業出現戰略風險,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二)重視需求導向,降低實用性風險
消費者的需求是開發電子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主要著眼點。互聯網是電子金融產品的主要銷售環境節,由于電子金融機構無法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產品設計定位的難度較之傳統金融方式明顯加大。為了更好地了解客戶的需求信息,有針對性地設計電子金融產品來降低實用性風險,電子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售后隨訪、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及數據挖掘和統計工具等分析手段具體了解客戶的需求偏好,不斷完善和優化產品結構和功能,從而有效控制實用性風險。
(三)完善信用體系,化解信用風險
我國應盡快制定針對電子金融業務信用評估的法律法規或者指導性意見,從而為電子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依據,完善其信用評估體系。比如,可以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賬號與數字證書實名認證數據庫,并與目前已經運行的其他征信數據庫共享和互通,將進行過實名認證的電子賬號的交易記錄、誠信狀況也作為采集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為電子金融機構判斷客戶的信譽狀況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四、結語
電子金融業務在我國剛剛起步,不得不面對一系列風險,電子金融機構需要根據風險類型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以確保電子金融交易的安全完成。
參考文獻
[1] 陳戈.關于電子金融業務風險分析及其防范策略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6(23).
[2] 李家寧.電子商務背景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6(15).
作者簡介:盧山(1998.03- ),男,黑龍江人,黑龍江工商學院經濟系金融專業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