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基于社會互構視角下對我國轉型期的社會脆弱性從自然、公共以及經濟領域現狀來分析并探究其原因,最后針對問題思提出反脆弱性在政府治理方面的對策,希望提高政府風險預防與危機控制能力,并對我國應急管理方面有關風險的預防與危機事件的處理有幫助。
關鍵詞:社會互構論;轉型期;社會脆弱性理論;反脆弱性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有兩個堅持主要講有關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問題。在我國轉型期社會脆弱性問題嚴峻,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脆弱性明顯。因此,反脆弱性在政府方面的治理很重要,從確立政府風險預防與危機控制程序、強化脆弱性定期分析評估制度以及加強政府反脆弱性能力建設三個方面來研究,有利于預防自然災害對公眾人身財產的損害,確保公共安全和經濟秩序,保障公眾的基本利益。
一、我國轉型期社會脆弱性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自然領域脆弱性現狀及原因分析。我國轉型期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壓力不斷增長,導致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進一步加劇。首先,各種生態問題和災害頻發,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對全國多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造成了巨大損失。其次,脆弱性空間差異明顯,我國生態環境與災害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等生態保護的重要領域。最后,在我國轉型期生態環境和災害防治體系未完善,從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政府去解決。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自身的各種關系和紐帶的基礎。人口劇增對生態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的頻發。從政府角度分析,我國的生態法制體系建設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制度建設在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在生態的保護和監管方面還存在許多漏洞和問題,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相關部門嚴懲力度還不夠。
(二)公共領域脆弱性現狀及原因分析。在我國轉型期社會公共衛生與危機事件進入高發期,呈現出頻率高、規模大、危害性大等特點。首先,公共安全與衛生問題種類多、頻率高,主要以信息安全、社會治安、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為主。其次,公共安全與衛生問題主要集中發生在城市,表現為城市中建筑設施坍塌事故、擁擠踩踏事故等公共危機活動。最后,政府關于公共安全與衛生防治體系未完全建成,使得公共安全問題發生時不能及時解決。因此,政府做好反脆弱性治理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
從個人與社會關系角度分析,社會是個人存在的方式,眾多個人的行動關聯即為社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互構共變關系。根據經濟人假設,人會從事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活動,從而造成一些公共安全與衛生問題的出現,對安全系統造成了干擾和壓力。從政府角度分析,我國轉型期是一個非穩定狀態的頻發階段,即人、環境、公平等社會矛盾的瓶頸約束最嚴重時期,也是經濟失序、心理失衡和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而且對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還在不斷進行當中,出現一些制度漏洞和問題。
(三)經濟領域脆弱性現狀及原因分析。我國轉型期經濟快速發展伴隨著產業轉型脆弱性。首先,我國基礎產業轉型面臨危機,以煤炭行業為例,分布不均衡,生產與消費空間錯位,使我國區域煤炭供給脆弱性日益凸顯。其次,產業轉型牽扯各方的利益,有關能源的價格會巨幅波動、影響消費的季節性波動,可能會導致交通運力不足和重大安全事故等,又加劇了產業轉型的脆弱性。
從社會互構論角度分析,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現代性超越了以往沉重的束縛。在我國轉型期產業結構單一,支柱產業受挫時,地區經濟發展一定會受其影響。從政府角度分析,在我國轉型期為了更新原有的產業整合方式,促進產業升級,政府關于經濟市場的脆弱性預防措施力度不夠,主要停留在表面的反脆弱性解決,缺乏對深層次的探究,所以政府要負主要責任,針對產業結構單一和金融市場缺乏活力建立一套完備的治理體系。
二、反脆弱性的政府治理思考
(一)確立政府風險預防與危機控制程序。一是政府及相關部門確定風險的種類和來源,對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分類治理,在人、財、物等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風險預防與危機控制工作的投入。二是政府主導制定風險預防與危機控制的措施,針對公共風險和危機事件的爆發,及時地處置。政府要及時公布相關信息,動員社會參與,最大限度減輕公共危機所帶來的惡劣后果。
(二)強化脆弱性定期分析評估制度。一是政府加強脆弱性管理,列入危機管理總體規劃和日常工作計劃,明確治理的目的,設立權威的應急指揮、協調、組織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的組織結構,將脆弱性管理列入危機管理總體規劃和日常工作計劃中。二是政府構建符合地方實際和特色的應急管理機構,因地制宜進行反脆弱治理,強化脆弱性分析評估制度。
(三)加強政府反脆弱性能力建設。一是公務員進行有關反脆弱性知識的培訓,使公務員了解與掌握自然、公共、經濟領域的社會風險與危機事件的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政府反脆弱性能力。二是政府組建反脆弱性專家團隊,從高校學者、各行業專家和科學研究者挑選,根據專家不同領域的專長進行分類,有針對性的提出自己的專業性意見,最后形成決策方針。
參考文獻
[1] 朱正威,肖群鷹.在能力與脆弱性評價框架下培育政府公共安全治理能力[J].中國應急管理,2007(02):42-45.
[2] 張小明.基于脆弱性分析的公共危機預防體系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04):52-57.
[3] 黃曉軍,黃馨,崔彩蘭,楊新軍.社會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與評價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11):1512-1525.
[4] 謝立中.超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二元對立——“社會互構論”理論意義淺析[J].社會學研究,2015,30(05):13-23+242.
作者簡介:謝艷(1997- ),女,漢族,四川犍為人,法學學士,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