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森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已步入新的軌道,不再是老師只顧講,學生只是聽的時代。一位專家對課堂生命意識的論述對教師有很大的啟示,在課堂教學中帶著激活的意識,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去組織教學,針對教學過程中要處理的各種關系,采取“導入啟活,形式求活,氣氛要活,結束留活”這四活,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創造精神,出現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情感處于活躍狀態的生動情景,課堂的生命活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了。
[關鍵詞]課堂教學;最近發展區;教學方法
一位專家說過:“課堂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主陣地。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在知識的探究、學力的發揮上,在創造與發現欲上達到最佳狀態,使課堂教學獲得最佳效益。”專家對課堂生命意識的論述對我有很大的啟示,我在課堂教學中帶著激活的意識,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組織教學,針對教學過程中要處理的各種關系,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突出一個“活”字,從而激活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創造精神,出現了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情感處于活躍狀態的生動情景。
一、導入——啟“活”
導入啟活就是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導入新課。一場戲開幕式壯觀才能迷住觀眾,一篇作品開頭精彩才能吸引讀者,任何事情有了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導入新課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抓住新舊知識邏輯關系最密切的內容,體現知識體系中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創設“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明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在教學中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啟發性的內容,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抓住最佳時機,也就是抓住學生愿意學新知識的那一刻,來激勵學生認知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以期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例如《囚歌》這首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生命、自由和尊嚴的辯證關系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分量,每一句都有很深刻的含義,每一句都包含著葉挺將軍對敵人無比憤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情感。由于年代的關系,怎樣讓現代的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怎樣讓學生在課的開始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葉挺將軍當時是在怎樣悲憤的心境下寫下《囚歌》的,從而激發學生“想知”的欲望,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從《葉挺將軍》這部電視劇中截取一段視頻給學生播放: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中葉挺將軍看著桌上的一頁紙之后,氣憤的把紙揉成一團狠狠地摔在地上。眼里噴射出憤怒的火光,然后略思片刻拿起筆轉身走到牢房的墻邊揮筆。學生看完這段視頻后,我啟發道:“從這段視頻你們感受到什么?”學生回答:“葉挺將軍很憤怒”“葉挺將軍很生氣”我又不失時機的啟發道:“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我想知道葉挺將軍為什么這樣憤怒?“我急切地想知道葉挺將軍在墻壁上寫的什么?”“我想知道紙上寫的什么讓葉挺將軍如此的生氣,我更想知道紙上的東西是誰寫的。”我順勢而導:“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回到1942年11月21日那一天,走進位于重慶郊區的紅爐廠,去真真切切地感受葉挺將軍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導入既聯系了時代背景,設置了懸念,又抓住激發學生迫切了解時代背景的欲望這一最佳時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導入要著眼學法的銜接和遷移。導入的形式力求要做到“趣”“實”“活”,也就是要突出啟發性,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事情、實例入手,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創設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彰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設想一下,無論多么新穎的導入設計,有一位毫無表情,或是怒目滿面的教師來操作的話,學生會受到怎樣的感染呢?因此,教師在導課時要以和謁可親的態度,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溫柔關切的目光面對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感到絲絲曖意,使課堂教學一開始就充滿和諧歡暢的氣氛,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二、形式——求“活”
課堂教學形式活躍的主要標志是:教師要少講解, 課堂時間多留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多想、多問、多探究,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疑問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可以通過活動激發興趣,增強能力,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靜思、閱讀、質疑、問答、討論、爭辯、默寫、練習、實驗、設計、表演都是活動。運用自己擅長的教學方法,例如,伙伴學習法、討論分析法、質疑提問法等,使課堂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有些能夠自學的課中,我把陶行知的“小先生制”運用到課堂,效果最佳。如常規教學,為了不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不感興趣,我就把每一課按段落實到幾個學生的身上。通過充分備課,讓他們走上講臺,當一名小老師,給學生分析課文,講解課文的機會。我曾問過那些曾經上過講臺的學生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說:“我覺得自己長大了,多了份自信心!”有的學生說:“總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感,一定要把問題講清楚、講明白”。特別是有的學生說:“由于自己要參與講課,對學習更有興趣了,激發了探索知識的自覺性。為了給同學們講好這節課,在備課中動了不少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通過當小老師我理解了老師辛苦。”有的同學則告訴我:“我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會當小老師,非常好!”由此我感到: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搜集資料的準備過程,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知識面,為課堂教學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因為小老師上講臺所產生的新鮮感而更高,注意力也會相對集中,班上那些在平時上課精力不集中的學生,因為當幾次小老師而不同程度改掉了毛病,另外也激起了同學的競爭意識。一天,學生到辦公室找到我說兩名同學起來了。經過了解,原來是因為再如何講好“楚”字的字形結構時,都說自己的方法好,對方的方法不好而紅了臉,吵了起來。他倆找到我讓我給評理,我說:“等你們講完后讓同學評定吧!”這樣的事不知發生過多少次。
這樣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人為的教師板塊和學生板塊的局面,變成了交叉的多向思維的流動,充分發揮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真正達到了求“活”的目的。
三、氣氛——要“活”
課堂教學的氣氛要活躍。教學不只是在傳授知識,也是師生感情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師生協同的多項活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氣氛,才能保證學生樂學,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協作意識,才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師生感情融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性學習。例如,學生回答問題錯了,我從不否定學生,而是轉到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上去表揚他們,給他們鼓勵和自信,下次一定能行;布置的課后作業,課堂提問時,如果哪位學生忘記了作業或是回答不上來,我也從不批評他們,而是用一些小故事去教育他們,這樣做不僅使他們受到了教育,師生關系更加融恰,久而久之,學生對我不排斥,愿意與我合作交流;課堂上學生犯了錯誤,不要在課堂上馬上去批評學生,而是課后讓學生說明犯錯誤的原因,再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舉例子、擺事實、講道理,耐心的去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對學生的教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也不會影響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教學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我的課堂上從來不讓學生禁言, 我允許學生自由提問,給學生發言的自由,讓學生有問題就問,師生都可以為其解答,同學之間可以暢所欲言,相互討論,并且可以相互進行激烈的討論。在課堂上時時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華和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讓學生在自由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獲得成功,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激起更大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無論課上、課下我都鼓勵學生有想法就說,可以給老師指出缺點和不足,老師可以做到有錯必糾、有錯必改,虛心向學生學習。這樣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更可貴的是學生敢對老師說“不對”“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做的這些都是為“活”的課堂教學做鋪墊,當然我要舉的例子很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遇到問題靈活運用,想盡一切辦法讓課堂氣氛“活”起來,從而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束——留“活”
在課結束時,我不是小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或注意點,而是在課的最后留出三、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突發奇想,暢發疑問,引發討論。并且鼓勵學生在課外獨立地搜集資料或是經過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例如:讓學生掌握根據部首表意的特點,來記憶字形的方法,在分析“洼”和“娃”這兩個字的字形時,我故意特別強調:“洼”的部首是三點水旁,“娃”是女字旁。在課尾質疑時,有個學生就提出“洼”為什么是三點水旁,而“娃”為什么是女字旁?我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寫出了“海”“江”“湖”“姨“姑”“媽”這幾個字,讓學生在課后查資料,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學生的努力問題解決了,掌握了根據部首表意的特點記憶字形的方法。有個學生跟我說:“老師,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字典都快讓我給翻壞了。”雖然這話具有夸張性,但留下的激情和懸念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具有延續性。
多少年來一直在說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教育的創新,就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觀念。作為教師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和主要形式就是課堂教學。經驗告訴我:“導入啟活;形式求活;氣氛要活;結束留活”這四活,的確讓課“活”起來了,通過“活”的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閆琦.淺談如何提高教學管理質量[J].中國科技博覽,2010,(27).
[2]謝紅桃.如何活躍課堂氣氛[J].考試周刊,2011,(86).
[3]賀楠.最近發展區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金日,2012,(11).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