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輝
[摘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美術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首先,教師要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師只是課堂的主導者,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引領學生參與到每一項學習活動中。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大的學習空間。最后,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賞識教育,讓學生在快樂中擁有創造力。
[關鍵詞]興趣;情境;創造力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強調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滿活力地去學習、去創造。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趣導入,讓學生在興趣中增加創造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和創作的原動力。一節成功的美術課,需要教師充分展示學科特色,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以此喚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把學生一步步引進美術學習的天地,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數字聯想》一課時,在導入環節我采用了聽數字歌謠的形式,學生邊聽邊看動畫,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來。接著我創設了一個“數學王國”的情境,首先介紹數字兄弟,一個個數字在大屏幕上一蹦一跳地呈現出來,瞬間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我相機提問:“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見到過它們?”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家里的鐘表上、電話上、防盜門鈴上、數學書上、爸爸的彩票上、拍賣會上等。學生一邊思考一邊說,創造力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接著,我指著數字“2”問學生:“這個數字像什么呀?”學生都眨著眼睛看著我,沉默不語。我馬上換了一種問法:“有誰愿意來當神奇的魔術師,把數字‘2改變一下形象呢?”這樣帶有情境的提問,激起了學生的回答欲望:“我能把它變成小鴨子。”“我能把它變成路。”“我能把它變成小汽車”……我乘勝追擊,又拿出了數字“7”和“8”讓學生進行聯想,他們的小腦瓜高速運轉起來,把“7”變成了鐮刀、路燈、拐杖等,把“8”變成了蘆、冰箱、機器人等。學生的思路一打開,創造力就產生了。
二、設計雙邊互動,探究實踐,讓學生在參與中形成創造力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課堂上,教師既是課程的編輯者(編寫教學設計),又是課程的實施者(講授知識),也是課程的點播者(引領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是服務者。課堂上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教學《頭飾設計》一課時,我先出示三種不同的漂亮頭飾,然后向學生提問:這三種頭飾是什么時候戴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其它類型的頭飾?通過一系列有意義的提問,學生開動了腦筋,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如此實用的頭飾如何做呢?我先讓學生自己制作,在制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請教同學,實在解決不了再向我求助。在展示作品時,我感到很意外,孩子們著實給了我一個驚喜,他們的創造力真是不可小視呀!他們相互幫助解決了學習中的困難,有的小組還采用流水合作創作的方式,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和智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在興趣的引導下掌握了創作的技巧和知識,增強了技能,調動了創造潛能。美術課堂教學只有大膽地讓學生去嘗試、去互動、去參與,才能使美術教學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使用現代科技,與時俱進,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創造力
美術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小學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不同,其審美特點要求學生了解和欣賞大量的圖片,掌握更全面的美術欣賞知識。教師的創作演示過程雖然學生能近距離看清楚,但有些名畫欣賞只有讓學生看到實物,才會體會身臨其境的畫面感。這就需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輔助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如教學《人們的藝術家——齊白石》一課,考慮到只有少部分學生學過國畫,大多數學生對于國畫比較陌生,甚至都沒有見過,對齊白石老人更是不了解。因此,一上課我就播放了一段齊白石的生平傳記,讓學生對齊白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去欣賞他的作品就容易多了。在欣賞齊白石老人的國畫《蝦》時,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觀看群蝦在水里嬉戲的情境,之后再去欣賞國畫作品《蝦》,學生都驚呼“太像了!”“太傳神了!”我引導學生在電腦中用各種幾何形體去表現蝦,啟發學生的想象。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蝦身體各部分的形狀,而且有助于學生用概括的方法創造出形態各異的蝦,在體驗中提升創造力。將現代化電教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既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解決教學文字單一枯燥的問題,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能力,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四、展示個性作品,激勵教育,讓學生在評價中彰顯創造力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而且要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要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美術素養不斷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作品成功的喜悅,應在評價環節中努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亮點。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種手勢,都是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可。教師如果能關注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并與學生一起分享,就能喚起學生對美術課堂教學的喜愛。例如,教學《精美的郵票》一課,在評價學生作品時,首先要根據作業要求制定評價標準,看看學生的作品是否達到標準。讓學生先對自己設計的郵票進行講評,然后由其他同學補充,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意見,給學生一個展示個性、發展個性的機會。在教學評價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激勵,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都能得到認可,都能彰顯自己的創造力。
五、尊重個性差異,注重激勵,讓學生在快樂中擁有創造力
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興趣愛好和性格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多去了解學生,多與學生溝通,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難免會出現聽懂了不會畫、畫得好又不合題目,或者是提筆就開畫、畫幾筆就開撕,或者是不明白、不創作的現象。如果我們不冷靜、不客觀,只是看到表面問題,沒有經過溝通了解就嚴厲地批評學生,就會對學生造成傷害,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試想,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又如何能創作出美麗的作品呢?在教學中要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不要被學生的壞表現牽著鼻子走,要冷靜地看問題,多進行換位思考,想想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樣多一分鐘的思考就會多一把衡量學生好壞的尺子。然后,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喚起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在評價作業或者活動時,教師不要吝嗇夸贊鼓勵的語言,要抓住每一個契機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在不斷激勵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活躍,就會逐漸形成成功的體驗和學習的動力。教師也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設立目標,目標設立得要相對低一些,多鼓勵學生縱向與自己比,這樣學生在美術創作上只要努力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幸福,藝術作品的創造力會更強。
愛因斯坦說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改變著世界的一切。”創造力的培養非常重要,要想在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把創造力真正地還給學生,就要先把課堂的發言權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表達,打造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學形式也要盡量輕松、有趣、豐富、新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要把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實踐田,讓學生在課堂上全員參與,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楊文春.淺談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J].現代教育教研,2011,(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