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雪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發揚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立足于當前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論斷,特別是對青年教育工作作出了深刻的論述。文章從習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出發,對如何更好地引領青年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新時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習近平;青年教育;內涵
一、立德樹人: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務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從許多民諺、對聯和歷史故事中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從2012年習近平同志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對青年的教育一直被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校園、頻繁揮筆疾書,與青年學生群體談理想、談人生,殷切期待廣大青年可以將“青春夢”融入到“中國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奉獻智慧和力量、實現自身價值。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明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落實“立德樹人”。因此,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刻理解當代道德的基本內涵,努力發掘當代道德的精華,引導中國青年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立德樹人”應以德為先,“德”不僅指個人的德,更指國家和社會的大德;“立德樹人”要求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修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年學子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遵循。“立德樹人”更要求各大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把為人民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作為辦學根本,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廣大教師要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堅決糾正科研導向和論文研究導向,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式。
二、四有青年:青年教育的現實目標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曾說:“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中國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世界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當代中國青年出生在國家經濟騰飛和教育蓬勃發展的年代,新一代青年有著更好的教育、更高的素質、更強的自信、更多的人生選擇、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值得被寄予厚望。新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有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的青年。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勇于面對各種挫折和困難,自覺規范一言一行;有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就是要有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認真學習、艱苦奮斗,大膽實踐探索,走在創新創業前列;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就是要不畏艱辛、不辭辛勞,切忌眼高手低和好高騖遠;有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就是要有足夠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自己最大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在關鍵時刻能夠毫不猶豫地肩負起國家使命。“四有青年”是青年教育的現實目標,為了使我們國家能夠源源不斷的涌現一批又一批的“四有青年”,廣大青年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刻苦學習,積極實踐,實現新時代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三、均衡發展:青年教育的努力方向
教育是青年獲得知識、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的均衡發展幾乎年年成為兩會熱議焦點,是我國教育的努力方向。一方面,是青年個體的均衡發展,要求廣大青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我國人口多、面積大,現階段存在著地區、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一般來說,東部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的教育水平高于農村。這種差異究其背后原因,影射出我國地區間、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消除地區和城鄉差距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沒有公平的教育,就不會有大量的人才;沒有人才,民族復興難以實現。我們不能再忽視中西部和廣袤農村的教育,要讓中西部和農村的廣大青年都能公平享有教育資源,第一,必須要解決好農村和貧困家庭孩子的教育問題,保證農村和貧困家庭孩子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努力為他們創造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第二,必須使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等傾斜,健全資助體系,設法解決部分地區青年的上學問題;第三,必須積極推進高考改革,努力做到高考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努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使每個孩子都不輸在起跑線上、每個青年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 04-02.
[2] 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N].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第2版.
[3] 王學儉,阿劍波: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價值旨歸[J].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