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違法現行《公司法》第71條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侵犯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股東的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合同(以下簡稱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學界似乎形成了有效性的通說,在司法實踐中,侵權行為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的觀點,被大多數法院采納,但是仍有部分法院認為侵犯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無效。在2017年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此更是有了新的規定,至此,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規則處于混亂狀態,文章通過分析相關學說,并結合《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相關規定,對其效力進行再分析。
關鍵詞:股東優先購買權;有效說;無效說
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一直是學界的焦點問題,較為主流的就是有效說和無效說。對于違法現行《公司法》第71條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侵犯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股東的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合同(以下簡稱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學界似乎形成了有效性的通說,在司法實踐中,侵權行為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的觀點,被大多數法院采納,但是仍有部分法院認為侵犯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無效。在2017年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此更是有了新的規定,至此,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規則處于混亂狀態。
一、有效說——先前行為不影響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有效說認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有效,理由在于《物權法》第15條所確立的區分原則已明確區分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與此相應的,在股權轉讓的情形下,似乎也應區分股權轉讓合同和股權轉讓。從有效說的表述來看,其更應該被稱之為“不影響”說,既違反《公司法》第71條的先前行為不影響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實務中大多數法院認同該觀點,較為典型的就是陳龍與羅水生、張新立、湖南水調歌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陳建坤股東資格確認糾紛案。
本該案中,羅水生、張新立與陳建坤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將擁有的水調歌頭公司部分股權轉讓給公司股東之外的第三人——陳建坤,未書面征求股東陳龍同意。原告陳龍據此認為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公司法》的規定,侵害了其依法享有的優先購買權并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對此,法院經過合議庭庭審之后,認為《公司法》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并不屬于效力性的強制性規定,而是為了保障股權轉讓順利進行的程序性設計,因此,羅水生、張新立與陳建坤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不應因此認定為無效合同。本案中,陳龍只主張羅水生、張新立與陳建坤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無效,并未主張優先購買,故其主張合同無效的請求,不應予以支持。另外,本案羅水生、張新立與陳建坤的股權轉讓合同已經履行完畢,并于2011年11月4日進行了股權變更登記,對外產生了公示及對抗的效力,并且已經過一定期間,從維護交易安全,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出發,也不應當支持陳龍關于羅水生、張新立與陳建坤股權轉讓無效的主張。
二、無效說——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無效
與有效說或者是“不影響說”相反的是,無效說認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應為無效,理由在于其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屬于《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第5項關于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的規制范圍。實務中,亦有法院認同此觀點,較為典型的就是吳嵚崎與吳漢民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
在吳嵚崎與吳漢民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中,吳漢民擬將公司股權轉讓給外部受讓人吳嵚磊,便通過兩次轉讓的方式,規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試用,即第一次以15萬元的價格轉讓1%的股權,以高于實際股價的價格排除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在外部受讓人吳嵚磊取得股東資格后,又以62萬元的價格轉讓另外59%的股權。
本案經過檢察院抗訴后由江蘇省高院再審,江蘇省高院認為,在公司資產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的情形下,價格相差達14倍以上,明顯是在規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即第一次轉讓故意以不合理的高價格,讓其他股東無法在合理的同等條件下主張優先購買權,在受讓人稱為公司股東之后,因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沒有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再完成剩余股權轉讓將變得極為自由與方便。吳漢民與吳嵚磊之間的兩份股權轉讓協議,目的在于規避公司法關于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規定,剝奪吳嵚崎在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當屬無效。
三、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效力之新進展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在該司法解釋第二十一條對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效力進行了規定,該條規定如下: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未就其股權轉讓事項征求其他股東意見,或者以欺詐、惡意串通等手段,損害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主張按照同等條件購買該轉讓股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但其他股東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同等條件之日起三十日內沒有主張,或者自股權變更登記之日起超過一年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其他股東僅提出確認股權轉讓合同及股權變動效力等請求,未同時主張按照同等條件購買轉讓股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他股東非因自身原因導致無法行使優先購買權,請求損害賠償的除外。
根據第二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在其他股東以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僅主張合同無效或股權變動無效,不提出對轉讓股權進行購買的,法院不予支持。換句話講,在其他股東以優先購買權受到侵害,既主張合同無效或股權變動無效,又提出購買轉讓股權的,法院對此請求予以支持。但如何支持,并不明晰,是僅支持股權購買的主張,還是合同無效和股權購買的主張同時支持,該司法解釋對此并未明確。在適用中,甚至會造成股權轉讓合同既不無效又不是有效的不確定狀態,而其中關鍵僅在于其他股東是否主張購買轉讓股權,此種狀態下,其他股東既不能根據合同無效主張權利,轉讓股權的股東也無法根據合同有效向外部受讓人主張權利。因此,筆者建議司法機關進一步明確合同效力,避免侵犯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處于不合理的待定狀態。
四、侵權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分析
除了上文提到的有效說和無效說之外,對于該類合同效力還存在效力待定說、可撤銷合同說、附法定條件生效說等不同學說。學者們常用“有效”說與無效說對應,并將實踐中的某一類觀點歸納為有效說,仔細研究司法判決,發現該歸納并不準確,司法判決并未將其效力明確為“有效”,實際上是“先前行為不影響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的“不影響”說。效力待定說參照無權處分的規則,認為股東對自己享有的股權沒有完全自由的處分權,他只能在其他股東放棄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才能向外部受讓人轉讓股權,因此認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只有在其他股東“追認”即其他股東放棄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才能生效,以此認定該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沙蜂N說和效力待定學說具有類似的觀點,但在對合同效力的歸納上與效力待定說不同,可撤銷說認為侵權股權轉讓合同屬于程序瑕疵的合同,不影響合同效力,是可撤銷的合同。附法定條件生效說同樣關注的是其他股東的同意權,認為向外部受讓人轉讓股權的合同在滿足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條件后就可以成立,但合同的生效以其他股東放棄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為生效條件。
以上幾種學說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法律效力,都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筆者認為,有效說或者“不影響”說是相對較優的一種理論解釋。
(一)學界通說認為,強制性規定分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但該理論并未在實務界得到支持,一直到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出臺,該司法解釋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首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了學界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與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之分。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十五條規定,“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其效力”。因此,《公司法》第七十一條和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并非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侵權股權轉讓合同即使違反了此兩條款中對程序性事項的規定,也并不導致合同無效的后果。
(二)與外部受讓人簽署股權轉讓合同是符合《合同法》中規定的與合同效力相關的一般原則的,如上所述,即使股東轉讓股權受到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程序限制,也不影響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這里可以部分參考效力待定說和可撤銷說中無權處分的觀點,其他股東是否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是向外部受讓人轉讓股權的程序性條件,轉讓股東在沒有履行同意程序的情況下轉讓股權的行為就是“無權處分”,但該“無權處分”并不導致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無效,同意權限制的是最終的股權變動,“無權處分”導致的是股權變動處于效力待定狀態,只有在其他股東同意并放棄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股權變動才能實現。
我國有學者參照《物權法》中的區分原則認為,股權轉讓由股權轉讓合同的原因行為和股權變動的結果行為構成,認為股權轉讓合同的原因行為是普通的合同關系,應當受《合同法》調整而非《公司法》調整,對其他股東的救濟,則認為股權轉讓合同的原因行為不影響股權變動的結果行為,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不導致股權變動的效果,結果行為受《公司法》調整,因此其他股東有權基于此拒絕股權變動,以此抗辯外部受讓人。
筆者較為認同這種觀點,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和股權變動,在實際操作中是可以獨立成兩個部分的,對此參照區分原則進行分開評價,能夠厘清合同效力與合同履行的問題。其實,從《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語言藝術和對相關判決的研究中發現,實務界司法部門已經不再關注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問題,而是回歸到了股東優先購買權制度的本質:若被侵權股東主張合同無效,但不主張購買的,即使認定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無效,股權狀態恢復原狀,此時該不主張購買的股東仍會被依法擬制為同意對外轉讓,這不僅導致對先前的侵權股權轉讓合同無效的認定變得毫無實踐意義,還會導致擬轉讓股東和外部受讓人的救濟請求權基礎受損?!豆痉ㄋ痉ń忉屗摹返囊巹t,更多的關注實際效果和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和救濟途徑,在這個意義上,實務界似乎已經走在了學界前面。
參考文獻
[1] 蔣華勝.“創設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公司法規則.立法表達與司法適用”[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2] 鄒海林.“股東向股東之外的人轉讓出資行為辨析”[J].人民法院報,2003年6月.
[3] 徐強勝.“股權轉讓限制規定的效力”[J].環球法律評論,2015年第1期.
作者簡介:朱浩銘(1993- ),男,碩士學位,大學教師,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法學研究院研究員、循環經濟法研究院研究員、生態文明法制建設研究院研究員,講師職稱,研究方向: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