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促進像稱贊語這類言語行為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在問卷調查數據和課堂觀察的基礎上,文章結合漢泰稱贊語的使用異同比較情況,分別從稱贊語話題和稱贊語應答兩個角度對泰國留學生漢語稱贊語教學進行研究。望文章能讓更多學者對稱贊語等言語行為的對外漢語教學引起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泰國留學生;漢泰稱贊語;教學研究;稱贊話題;稱贊應答
稱贊語(compliment)作為一種社會交際用語,首要功能不是傳遞信息,而是縮短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聯絡感情并維系社會正常的人際關系。因此,稱贊語也被語言學家們稱為“社交場合的潤滑 劑”。目前,針對來華留學生漢語稱贊語教學的研究明顯不足,故本文在《漢泰稱贊語運用情況調查問卷》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從稱贊語話題和稱贊語應答兩個角度對泰國留學生漢語稱贊語教學進行了研究。
一、稱贊話題教學研究
周小兵曾提出“個人化”原則,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談自己熟悉的事情,講自己的故事,就是讓學生從虛擬的課文里走出來,回到學生親歷的現實世界中。因此,為了幫助外國留學生用親生經歷的現實促進漢語學習,創設逼真的虛擬課堂語境就顯得尤其重要。劉梅統計了127組漢語語料后發現,除能力成就、人品性格和外貌三個常見稱贊話題外,所占比例較少的所屬物(除財物以外的其他的,如男女朋友、孩子、父母等)也是漢語稱贊言語行為涉及到的常見話題之一。下文所屬物話題主要指關于財物方面的稱贊話題,而例如男女朋友、孩子、父母等這些所屬物被單獨列為親友話題加以研究。此外,因佛教影響泰語稱贊語中的“功德”這一特殊話題也被單獨列為一個話題進行研究。
(一)能力成就話題教學
根調查,兩國被試者選擇較多的稱贊話題是“能力成就”話題,其中中國被試者選擇的比例高達90%,而泰國被試者選擇的比例也高達87%。與泰國被試者相比,中國被試者更喜愛此方面的稱贊。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可以設置多個虛擬語境讓泰國學生進行稱贊語操練,如稱贊他人“學識淵博”、“能歌善舞”、“勤奮能干”等。然后,讓學生找其中國朋友實踐虛擬課堂所學習、所操練的語言點和文化點。最后,再讓學生分組討論中泰稱贊他人能力成就時有何異同及產生緣由,并填寫“漢泰能力成就稱贊比較雙重氣泡圖”展示結果。教師應重點引導泰國學生體會稱贊別人能力成就時,中國人如何應答,應答時的語氣和神情,引導泰國學生采用轉移稱贊來回應稱贊,而非泰國人習慣的接受稱贊來回應。
(二)外貌儀表話題教學
兩國人民都喜歡對外貌儀表進行稱贊,但是泰國人比中國人更喜歡對別人的外貌儀表進行稱贊。在此方面,兩種語言的稱贊語的相同點較多,不同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細微之處。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把自己設置為被稱贊對象,正坐在講臺前方中端位置,然后讓泰國學生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外貌儀表進行稱贊。每個泰國學生稱贊完后,需要把所稱贊的漢語表達語句寫在白板或黑板上。待所有同學把能想到的稱贊語句都寫完、說完后,教師可引導生整理歸納語言點和文化點,看看稱贊中國人外貌儀表時應該如何正確表達、正確回應。課后,教師還可鼓勵泰國留學生把課堂所學的漢語表達語句運用到中國朋友身上,并收集分析中國朋友被表揚時所做出的言語或非言語回應。
(三)品行教養話題教學
中國人在此方面的使用頻率比泰國人的高出10%。再有,當被稱贊品行教養好時,受儒家思想“自謙尊人”的影響,中國人習慣采用“退讓稱贊”、“否定稱贊”或“轉移稱贊”策略回應對方,而泰國人主要采用“接受稱贊”來回應,極少數人采用“否定稱贊”來回應,采用“退讓稱贊”和“轉移稱贊”策略的現象不見。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首先教授漢語“退讓稱贊”、“否定稱贊”和“轉移稱贊”策略所需使用的各種詞匯、句式等內容,然后對外漢語教師再對泰國學生的品行教養進行稱贊,鼓勵學生用所學的詞匯、句式等內容對老師的稱贊進行回應。
(四)所屬物話題教學
泰國人在此方面比中國人使用稱贊語的頻率更低,并且針對對方關于所屬物的稱贊,泰國人對稱贊進行回應的比例也比中國人的低了整整17%。當泰國人回應他人對他的所屬物的稱贊時,泰國人會采用“接受稱贊”、“否定稱贊”、“轉移稱贊”三種言語反應策略,而沒有采用“退讓稱贊”言語反應策略。此外,泰國人還會采用做搞笑動作或驚疑表情等非言語反應策略來回應對方的稱贊。因此,為了避免偏誤現象,對外漢語教師需強化泰國學生學會像中國人一樣學會用退讓稱贊策略進行回應。
(五)親友話題教學
泰國人比中國人更喜歡對其親人或朋友進行稱贊,其使用率比高出5%。再有,兩國人民都喜歡選擇對熟悉的親友進行稱贊,且喜歡對社會地位與自己相同的親友進行稱贊。其中,在同級稱贊中,中國人的稱贊語使用率高于泰國人的17%,而在對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稱贊現象中,中國人使用稱贊語的頻率也高出泰國人的10%。可是,當稱贊對象是不熟悉的親友時,中國人稱贊語的使用率就比泰國人的低3%。可見,泰國人更喜歡稱贊親友,即使是稱贊不太熟悉的親友,而中國人則傾向于稱贊熟知的親友。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通過讓泰國學生扮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嬸嬸等家庭角色來操練此話題的稱贊。教學中,教師需引導泰國留學生正確使用漢語對社會地位與自己相同、比自己高、比自己低的人進行稱贊及回應,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社會地位級別之間稱贊時所選用的詞語、句式、語氣等差異以及回應稱贊時的差異。
(六)功德話題教學
雖然功德話題并非中國人常見的稱贊話題,但是受佛教影響,中國人的稱贊語中也偶爾會涉及功德話題。因此,針對泰國留學生,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國情,讓學生懂得中國人使用該話題的稱贊語的頻率遠遠低于泰國人的,讓學生懂得中國人一般在什么場合、什么時候才會使用此話題的稱贊語。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來完成此話題的教學,即讓泰國留學生去參觀中國的佛教寺廟,并在寺廟附近觀察中國人在何種場合、何時就功德話題進行稱贊,稱贊時使用了哪些語句,然后讓泰國學生比較漢語與泰語功德話題稱贊及回應的情況。這樣泰國學生就能在稱贊教學中談論自己熟悉的佛教功德方面的事情,能有一定的共情感效應從而更好地把握漢語功德話題方面的稱贊語。
二、稱贊語應答教學研究
根據Leech和Herbert的研究,稱贊語的應答形式一般分為“接受/同意”、“拒絕/否定”和“轉移/回避”三種,而與之對應的語言交際策略則分為“一致策略”、“謙虛策略”和“融洽策略”三種。中泰兩國人民都使用了“一致策略”、“謙虛策略”和“融洽策略”三種語言交際策略對稱贊進行應答,其中融洽策略方面兩種語言的使用情況相同,在一致策略方面漢語使用頻率高于泰語使用的頻率,而在謙虛策略方面泰語使用頻率高于漢語使用的頻率。
(一)稱贊語一致策略應答教學
泰兩國人民在應答他人稱贊時都較為喜愛用“一致策略”來表示接受/同意,其中漢語常用“謝謝!”、“對啊!”、“那是!”來應答,而泰語常用“(/)謝謝很”、“當然呀”和“真的”來應答,漢語使用的頻率高于泰語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自謙尊人”的思想。但是受強調自我中心、個人成就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在回應他人稱贊時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多地采用“一致策略”回應稱贊。這種新的言語交際現象在本調查中有較明顯的體現。雖然泰國人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采用“一致策略”,但是調查顯示泰國人采用“一致策略”的趨勢明顯不如中國人的。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影響下采用謙虛策略回應稱贊,而應該告知學生現在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用一致策略應答他人稱贊的趨勢。
(二)稱贊語謙虛策略教學
中國人習慣用“哪里哪里”、“巧合巧合”、“沒有,一般啦”等詞來表示拒絕/否定,而泰國人則習慣用“(還不到位的)”、“(/)(沒有啊)”、“(哪里哪里)”來表示。兩種語言都采用了“謙虛策略”,但是泰國人在此方面的使用頻率高于中國人的。從謙虛的緣由看,中國人喜歡用“機緣巧合”為理由來自謙,而泰國人則喜歡用“努力不夠”為由來自謙。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可讓泰國留學生收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用謙虛策略回應稱贊的語句,然后讓學生比較漢泰兩種語言的使用情況及緣由,讓學生通過比較來掌握中國人在稱贊語應答時表示拒絕/否定的詞語所體現的中國特有文化和思維,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使用漢語回應他人稱贊。
(三)稱贊語融洽策略教學
兩種語言在此方面的使用主要呈現“大同小異”,例如:中國人習慣用“運氣好而已”、“想學我教你啊”、“謝謝,你也很棒”來轉移或回避對方的稱贊,而泰國人則喜歡用“(你們也一樣厲害)”、“ (感謝,是媽媽的秘訣)”、“? ?(好運而已,任何人都能做)”來應答。兩國人民都會用轉移稱贊對象或強調“運氣”來轉移稱贊從而達到調劑關系的目的,不同之處是中國人更強調“運氣”來轉移/回避稱贊,使用頻率高達3%。再有,中國人在轉移/回避稱贊時會用“想學我教你啊”這樣的句子來轉移稱贊,同時充分體現其自信心。因此,教師只需強化泰國學生使用表示運氣、表示自信的各種表達方式的語句進行稱贊應答即可。
三、結語
由于歷史文化不同,不同言語群體中的不同語言的稱贊語也具有各自的語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語學習者或外語使用者會在外語稱贊語使用中不自覺、無意識地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本文在問卷調查的比較分析基礎上,針對泰國留學生從稱贊語話題和稱贊語應答兩個方面結合調查數據提出對外漢語稱贊語教學設計。這些教學設計或教學建議建立在實際調查數據、課堂觀察和教學經驗之上,具有科學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雖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的各種教學設計和建議未能展開詳細描述,但是本文已經對泰國留學生的漢語稱贊語的教學進行了簡潔的教學使用介紹,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引起更多學者加強對留學生的漢語稱贊語、招呼語、謝絕語、告別語、批評語、道歉語等多種話語的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Holmes,Janet.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7(12):445-465.
[2] Wolfson,N.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ing in American English[A].In N.Wolfson & E.Judd(eds.).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achusetts:Newbury House,1983:89.
[3] 周小兵,李海鷗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305-306.
[4] 劉梅.漢語稱贊語言語行為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 2011:6.
作者簡介:劉娟娟(1978 -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云南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華文教育、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