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平,肖 犁
(東莞市經濟貿易學校,廣東 東莞 523000)
隨著社會對技能型實用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我國越來越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要把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升到更高水平。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201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要求,中等職業學校應具有創新發展的意識,深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用信息技術去改造傳統教學。運用電子學檔進行教學就是一種信息化環境下的網絡教學應用。它以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電子檔案為依托,服務教學設計、教學互動、發展性評價和教學決策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與學、學與學的全面互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國家對中職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的資金逐年提高,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但是隨著高中學校的不斷擴招,中職學生的生源質量相對有所下降,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薄弱,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加上有些中職學校教學管理松散,教師教法落后,使學生的學習處于無序無目標的狀態。
如何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我們認為,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很多職業教育專家已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例如,針對職業教育的生本教學、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翻轉課堂等教學實踐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幕課、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也在不斷地沖擊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不愛聽課,但是他們頭腦靈活,喜歡互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電子產品、網絡信息較為敏感。職業教育的特征和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只有大力提高教學活動的信息化水平,構建新的教學環境,才能切實提高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
電子學檔,從字面解釋,就是以電子化的形式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檔案。跟電子學檔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電子檔案袋”,電子檔案袋是指應用電子技術,把教學活動中相關的元素以多媒體(文本、圖片、視頻、圖表等)的形式組織起來而形成的集合體。顯然,電子檔案袋的概念范圍更廣,而電子學檔則側重于記錄學習過程。中職學校的教學活動是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因此數字化的教學檔案跟專業教育能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電子學檔在中職學校的應用目標有如下幾個:(1)促使學生主動抬起頭學習,真正做到自主學習;(2)教師不再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來講授課本內容,學生課后能對知識進行建構;(3)尊重中職學生的個性,客觀合理評價現代中職學生;(4)使中等職業教育能真正跟職業掛鉤。
對于電子學檔的概念,我們理解為有基本內涵,也有外延應用。基本內涵是數字化的信息,外延應用是指電子學檔是一個載體。分析電子學檔發展的歷程,我們發現,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學檔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并且在不斷演變。例如,早期的電子學檔就是個數字化的教學平臺,加上作業評價后又變成了作業評價系統。現在很多學校在互聯網上建立的教學站點,雖然沒有稱為電子學檔,但是如果組織得當,也是可以設計成電子學檔。在中職學校,我們不妨把電子學檔設計成一個支持交互的WEB系統平臺,使之成為一個學習的工具與支持環境[1]。
首先,要創建電子學檔應用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產生電子學檔的網絡學習環境。其次,針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和內容,設計電子學檔的元素和相關屬性。再次,電子學檔應該容易提取,即能根據用戶需要,展示相應的視圖。本文要探討的整合策略中就是以電子學檔的內涵和外延為框架的,如圖1。

圖1 中職學校應用電子學檔的策略整合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對學業的考核主要是通過期中、期末等階段性的測試進行評定,評定結果往往是按一定比例算出來的“總評”。在保存學生成績的信息系統中,成績單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根據成績單統計而形成的綜合性分析成為評價總體教學效果的依據。例如班級的排名、及格率、分數段等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為教學決策提供依據。但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手段單一,只以考試的成績作為評價依據,無法從協作能力、學習態度、反思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自電子學檔的概念誕生以來,因其數字化記錄學習活動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學生發展性評價。在發展性評價的體系中,以學期為評估區間的方式明顯粒度太大。教師接受教學效果反饋的延續性不足,因而往往只看到一個結果,而容易忽視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中職教育以學習專業技能知識為主,學生一般沒有升學壓力,所以衡量學習能力是一個持續的階段,應該讓評價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單以考試分數評價中職學生,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折感。電子學檔的設計者應建立評價體系,確定評價指標。基于電子學檔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多維度的,能客觀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多種智能和狀態進行評定。例如對情感和態度評定就包括態度、團隊合作、意識、興趣等指標[2]。電子學檔的評價通常分為三類:(1)自我評價,學生能通過學習促進反思;(2)互評,學生是發展性評價的主體,有參與評價的權力;(3)教師評價,依據評價量表,多維度地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有了電子學檔這個工具,中職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僅看考試的分數,而是可以多角度地進行綜合評價。實踐證明,這種評價方式受到中職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
從2012年起,為了提高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教育部推行了“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其中,“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是指在網絡的環境中,教學者和學習者都建立自己的學習空間,教學者和學習者通過學習空間進行交流學習。電子學檔平臺中保存有完整的師生信息和大量的教學活動信息,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為教師和學生創建基于電子學檔的學習空間。首先,圍繞電子學檔提供各類教學應用,實現教師的協同教學和學生的協同學習。其次,教學活動產生的學習檔案可以組織成知識庫,使教師和學生通過空間實現知識管理。再次,學生在使用空間的過程中,能參與主題研究學習,主動分享學習動態,從而對知識產生獲得感。這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相當于在學習中“擁有”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真正有做知識主人的感覺,有利于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中職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后,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就業。那么,是不是相關的學習經歷就可以束之高閣,毫無用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當前,人才市場的形勢對中等專業人才有有利的因素,因為中職畢業生多數能適應基層工作,起點要求低,往往成為用人單位眼里的香餑餑。學校有為企業推薦優秀學生的義務和責任,勢必要對學生的學業、品德進行包裝,方便把學生推向市場,從而提高就業率。而用人單位則需要快速、準確地獲取到求職學生的信息,擇優錄用。以往,中職畢業生會按照一定的模板制作求職簡歷,遞交給心儀的企業以獲得錄用的機會。在簡短的招聘會、面試過程中,一份簡歷、簡短的交流顯然不能滿足企業對求職者的全面了解。電子學檔記錄并評價學生的成長,融合了終身學習觀念和人才長期評估的模式[3]。而根據電子學檔生成的面向企業的求職模塊無疑是企業招聘畢業生的一個窗口。可以設想,求職模塊包含培養目標、學業成績、專業技能水平、發展性評價的結論、畢業生推薦表等元素。特別是在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的能力水平也可以納入到電子學檔中,企業能對委培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跟蹤。總體來說,面向就業的電子學檔具有以下實質性的好處:一方面,通過電子學檔,學生沒必要為制作花巧的求職簡歷傷腦筋,企業可以坐在電腦前通過網絡訪問學生的電子學檔,通過搜索、比較等方式,挑選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電子學檔記錄了學生3年的學習活動過程,信息完整、客觀,可以幫助學生向用人單位展示或證明自己的能力,體現出電子學檔真實性評價的優勢。換言之,就是企業可以了解學生在中職校學習期間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進一步評估學生在實際崗位的適應度。再一方面,與就業掛鉤是中職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中職學生學習的目的和動力。電子學檔中的“培養目標”體現了職業的要求,一旦個人的學習活動被組織成求職檔案,必然會提升學生對良好學習行為的重視程度,明確未來就業所需的能力要求,能更加主動地朝著職業發展方向邁進;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無形中又培養了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這樣就形成了學校、學生和企業三者共同參與職業教育并多方協作的模式。
隨著職教課程與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中等職業教育已不僅定位于就業教育,也成為培養較高層次實用技術人才的預備教育。在中職學生中,除了大多數直接就業外,部分學生會通過“3+技能證書”的高考或“三二分段”的招生考試等方式進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根據以往的統計,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還是選擇中職時候的專業。如此看來,中職和高職學習的內容就有所關聯。因此,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即使學生畢業了,電子學檔也可以在專業的銜接、課程的銜接上起到關鍵的作用。同時為自主學習和繼續教育提供一條路徑。主要體現在:(1)電子學檔平臺根據專業的特點進行課程開發,合理分配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比例,方便學生在高職學習時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2)電子學檔的生命期得以延續,不僅在校學生可以使用電子學檔,畢業生仍然保留使用電子學檔平臺的權利,有利于提升中職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目前,通過無線網絡的力量,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電子學檔要應用得更加廣泛,就不能忽視手機網絡的作用。當前,手機的使用在中職學生群體中已經普及,這就為教育、教學和科研提供了新的途徑[4]。基于手機App的教育教學平臺已經逐步得到了推廣,例如,微課掌上通、綠芽等平臺都擁有大量的用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移動學習將會成為常態。因此,電子學檔更應順應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部署到手機應用中。首先,結合電子學檔應用平臺開發的手機App客戶端,既可以投放到各種軟件平臺以供下載,也可以直接提供二維碼讓用戶下載,通過提供便捷的下載和更新服務,為教學互動提供良好的基礎。在手機中安裝了電子學檔App,就相當于輕松地把一個檔案袋拿在手中,隨時、隨地地參與教學交互和瀏覽學檔的內容。當然,由于中職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電子學檔的設計者應圍繞電子學檔開發各類教學應用,例如作業布置、家校互動、檔案查詢、成績公布、信息推送和同學圈等,這些應用的部署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有必須使用的,也有可選的,而且都可以在后臺進行配置。顯然,利用手機上定制式的教學服務,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電子學檔的利用率。
總之,在中職學校中,圍繞電子學檔的概念,可以構建多種符合教育需求的應用。從電子學檔的應用策略出發,整合需求,形成一個教學互動平臺是提升電子學檔效能的基礎。電子學檔應用的本質是一種為教學服務的工具,如前所述的應用整合,都迎合了教學的實際需要。把電子學檔這個工具用好,就是把信息化教學的服務工作做好,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無疑會有實質性的提高。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漸加快,新型教育模式和理念層出不窮,電子學檔的發展也應該與時俱進,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電子學檔也應該與德育檔案、心理檔案、體育檔案整合,以便更全面、綜合地培養中等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