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帥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英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被納入到高校培養計劃中,我國當前高校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公共課英語教師隊伍。教師的質量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關鍵。大學英語教師在承擔著大量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著一定量的科研任務。顧佩婭教授在對我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的研究中發現,課時重,時間緊等因素使高校英語教師缺乏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學校等外在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科研實踐。同時,研究還表明教師對于同事之間互動和學校的科研活動呈積極態度。[1]王守仁教授在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與途徑中指出外語教師共同體的構建能夠直接影響到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2]學校應加大力度鼓勵創造發展教師專業互動,為教師教學以及科研創造良好的氛圍。
從廣義上講,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都屬于教師互動的范疇。從專業的角度講,教師互動指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合作授課,教學研討會,等等。當前,學界對于教師互動也越來越重視。21世紀以來,涌現了多種教師共同體研究,探討其內涵,路徑,文化,模式等等。良好的教師專業互動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優化教師間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共同體是教師專業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促進一線教師專業化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同時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共同體成員在一起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觀看教學錄像,分析優缺點以期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美國教師共同體已經被很多學校所采用,并針對教師共同體的模式和合作效果進行評估。Gajda在2008年通過對基于校本教師共同體的行動研究,提出了教師互動的提升框架(Teacher Collaboration Improvement Framework), 該 框架主要包含5大部分:(1)培養合作意識;(2)創建共同體(成員和目標);(3)對教師共同體的合作質量進行評價;(4)提出建議進行修整;(5)對共同體成果的認可。該項研究奠定了教師共同體模式構建以及評估的理論基礎。[3]其中,研究過程中采用的 TCAS調查問卷(Teacher Collaboration Assessment Survey)被國外學者廣泛應用到教師共同體構建以及評估中。
目前,國內高校外語教學領域,教師互動有很多形式,如集體備課,分模塊合作教學等等形式,但是很少有具體規范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教師互動模式。教師的專業互動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一個規范、高效的教師專業發展互動模式需要組織者或者領導者精心設計。北京外國語大學通過理論實踐研究,提出了“基于課堂關鍵問題研究的教師-研究者合作發展共同體”,其中關鍵問題的主要要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課堂關鍵問題要具有普遍性,不受教師、教學環境差異的限制。其次,可接受性,所選取的關鍵問題能夠被教師普遍認同,是源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難題。最后,共生性,對關鍵問題的研究能夠同時促進教師和研究者的共同進步。具體的中介采用教師教學的課堂實錄,反思日記,行動研究的論文初稿等等,并且強調要立足于教師的教學實踐。根據文秋芳教授的研究,教師專業互動應該達成以下幾個主要目標:情感互動目標,認知互動目標,研究人員發展目標和一線教師發展目標。[3]通過教師互動,教師之間建立互信、互敬、互惠、互助的情感氛圍。在互動過程中,結合教學實踐,運用理論知識,促進和提升日常教學技能,同時提升研究者的科研能力。
筆者在2015年4月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對美國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全美排名36綜合性公立大學)的外語教師共同體進行了行動研究,并撰寫了研究報告。該項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促進該校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對象是外語教師共同體。研究過程包括對該校外語教師互動小組活動進行為期五周的觀察,并對小組內13名成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改編自TCAS-Teacher Collaboration Assessment Survey[4]( 教師合作評估問卷調查)。從五個方面對教師共同體進行分析:教師共同體成員結構,教師互動時間,教師共同體的目的,教師共同體互動過程和教師共同體與其他機構的關聯。其中,教師互動的過程是研究重點,包含以下四個方面:教師間對話,決策方式,教師行動和教師互動評估。并根據調研結果,給該教師共同體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圖1是該外語教師專業共同體的互動框架。該先導研究為創建大學英語教師互動模式提供了思路。

圖1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Workshop Framework 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當前國內高校外語教師肩負著全校大學英語公共課以及外語類選修課的教學任務,課時重,班容量大,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類課程,以英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以及社會交往中能夠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還要提升其跨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流。
以Y校的大學英語教師為例,該校外語教師包含高職部一共有56人,其中,教授0人,副教授22人,講師26人,助教8人。當前教師平均課時每學期達64學時,教師每學期授課任務均在192學時左右,班容量40~110人之間。教師普遍反映,班容量大,課堂任務不容易開展。而高校英語教師在肩負巨大課時任務的同時,還有科研任務的要求,讓大學英語教師力不從心。而教師互動能夠借助集體的力量,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探討,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技能,解決教師遇到的實際教學問題,幫助教師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
在借鑒國外教師合作理論以及基于筆者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對美國外語教師互動小組的行動研究報告成果,本研究初步確立了大學英語教師專業互動發展新模式的構成要素。
高質量的教師互動小組不是隨意的結合,應該遵循橫向和縱向原則。[5]首先,橫向原則:具有相同課堂實踐和教學問題,例如,大學英語(一)A班的教師。其次,縱向原則:教師教學經驗的梯度性,具有10年及以上教齡的老師,具有10年以下5年以上教齡的老師,還有新入職的老師。由于本校教師授課屬于帶一屆學生連續帶兩年,不涉及到中間換教師的問題。所以教師互動小組暫時不需要安排不同年級的老師。
國外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越經常在一起互動,他們的關系越近,越容易信任彼此。[5]高校任課教師由于不坐班的體制,教師互動極少,非常不利于培養教師互信互助的氛圍。因此,教師專業互動模式中,教師互動的時間應做硬性的要求。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專業發展互動如果達不到每月8個小時的情況下,是不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學生的學業水平。[5]沒有充足的互動時間,再好的小組都不會有所建樹的。為了有效地促進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教師互動應該定在每個學期的周計劃中,每次的互動時間不少于兩個小時。
從宏觀上講,教師專業發展互動的目標是情感互動目標,認知互動目標和教師發展目標。教師通過教師合作,增進感情,建立互信、互助的團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從微觀上講,教師專業互動一定要具備一個明確具體的(specific)互動目標,即該目標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師的教學實踐和課堂管理為中心。例如,如果互動中主要討論教學進度等類似的事務,是不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所幫助的。因此,每次教師互動的目標要明確,可以確實地幫助教師解決課堂實際問題并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例如,學生在口語練習中,如何讓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而定,提前告知小組成員,在互動的過程,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遇到的困境,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師的互動的專業發展目標。
教師專業互動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教師互動中,成員之間的互動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互動的成效。我們想必都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的專業互動。有些教師互動過程設計良好,互動性明顯,能夠很好地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很多教師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收獲頗多。反之,有些專業互動卻成了填鴨式,整個過程一人主導,成員在下面做著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互動使教師喪失了互動的積極性,反而是事倍功半。教師專業互動是一種從專業角度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為實現該目標,教師互動過程要精心設計。
根據對國外教師合作理論系統的學習和研究,教師互動模式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對話,決策,行動和評估。四個要素是循環式,并且持續進行。對于小組互動的具體議題,進行規范化的討論,可以采用個人發言或小組討論的形式,要確保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參與進來。其次,根據小組成員的討論,制訂出解決當前議題(即本次互動解決的問題)的方案和方法。再次,把該決策在課堂中實踐。最后,進行評估,如有問題,繼續進行討論。互動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要教師一直圍繞著這幾個方面進行,一定會有效地促進教師的發展。
綜上所述,借鑒國外教師合作理論以及美國外語教師互動小組的行動研究成果,初步確立了大學英語教師專業互動發展新模式的構成要素。

圖2 大學英語教師專業互動發展新模式的構成要素
高效的專業的教師互動可以讓高校大學英語教師事半功倍,提升教學水平和學生學業水平,并且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大學英語教師專業互動發展新模式能否在更大的范圍進行推廣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老師能夠有意識加入進來,進行實踐和研究。實踐過程中以下幾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注意:
(1)在團隊構建中,要注意橫向縱向原則,教師隊伍要具有梯度性。教師間的合作包含經驗豐富教師和正在成長的教師,這樣的團隊,更具有引導性,可以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2)團隊成員在互動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步驟要求,一步一步進行討論,必要時可以確定每次的負責人進行過程引導,并且要完善記錄原則,對決策,行為以及評估進行跟蹤記錄,確保每次的互動有具體的成果。
(3)新模式的實施不可以操之過急,一定是建立在互信,互助的基礎上,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基礎,教師們應該消除隔閡,用專業的態度來為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學生的學業水平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