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韓國央行宣布,2018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即一國的GNP除以該國總人口數的值)達到了31349美元。
為此,韓國上下莫不歡欣鼓舞,認為人均國民總收入3萬美元是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最重要的指標。即使是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也經歷了200多年才達到,而韓國只花六七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同樣的成就。
韓國媒體還不無得意地宣稱,韓國自此正式進入了頂級富國集團“30—50俱樂部”。
請讀者注意,“30—50俱樂部”實際上是韓國媒體杜撰的一個詞兒。意即人均GNI達3萬美元,總人口達5000萬人的國家才可算是“30—50俱樂部”成員。韓國輿論認為,人均GNI3萬美元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標準,人口5000萬人則是劃分人口強國和小國的標準。
其實,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7年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國家就有28個。在經合組織(OECD)的成員國中,現在包括韓國在內的23個國家都進入了這一門檻。但是韓國認為,即使其中有像丹麥、盧森堡、新加坡等人均GNI超過四五萬美元的富國,但由于這些國家人口少,不足5000萬,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話份不夠重,當然不能進入“30—50俱樂部”。
由是,按韓國自定的標準,目前在全球,滿足“30—50俱樂部”成員條件的國家只有7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韓國。
然而事實上,突破人均3萬美元,并不必然意味著韓國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就非常高。
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分析了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3萬美元的7個國家的民生指標,結果顯示,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韓國的生活質量改善速度非常緩慢。
“相對貧困率”是在全體人口中處于貧困危險中的人口比率,7個國家的“相對貧困率”在達到3萬美元時為11.8%(7個國家平均),而韓國的相對貧困率是17.4%(2017年)。
2018年,韓國的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11.1%,僅為7個國家3萬美元時代(20.7%)的一半。這說明,雖然韓國國民總收入水平接近于發達國家俱樂部,但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情況下,通過福利支出的社會安全網卻非常脆弱。
各種勞動條件指標也同樣脆弱。韓國的年工作時間(2024小時,2017年)與7個國家3萬美元時代(1713小時)相比,每年多311小時。
鑒于近幾年來韓國經濟增長放緩,2012~2018年,僅有一年增長率超過3%,2018年只有2.7%,也就是說,韓國經濟是在低增長率情況下突破人均GNI3萬美元的,能否保住3萬美元,在“30—50俱樂部”站穩腳跟,是韓國政府和民眾很擔心的問題。
在世界經濟史上,由人均GNI3萬美元檔退回2萬美元檔的現象不是沒發生過。例如,西班牙、希臘就曾領先韓國超過3萬美元,近年紛紛“倒退”回2萬美元檔。日本在其他六個“30—50俱樂部”國家中,最早于1992年就實現了人均國民總收入3萬美元,1995年隨即突破4萬美元的高地,但現在又回到了3萬美元的階梯。
所以有韓國經濟學家說,突破3萬美元在統計上沒有太大意義。但可以說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的經濟活動或規模,“與其在這個時候舉杯慶祝,不如為了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低出生率、高齡化、收入和雇傭兩極化、過重的家庭負債等韓國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