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周德生
[摘要] 復方藥物的組成復雜、配伍關系復雜、功效復雜,適應復雜病證。復方配伍方法:理法方藥一貫,方證對應;病-證-癥的藥物對應;脈證癥狀的取舍,增減對應藥物。復方的遣藥方法:復方大方理論指導,配伍用藥;藥證類從,重復用藥;主從有序,重點用藥;合方為一,重疊用方。復方的藥物精簡方法:尋找治病主藥;精選小方組方;應用組方結構;應用藥物的固定結構;活用藥物的多重配伍關系;借鑒中藥藥理研究成果。醫者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才能做到復方的合理用藥。
[關鍵詞] 復方;合理用藥;配伍方法;遣藥方法;藥物精簡方法
[中圖分類號] R28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2(a)-0132-05
[Abstract] The compound decoction is complex, the compatibility and function is complex, to fit complex disease syndrome. The compatibility methods of the compound decoction are as followed: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s is conformable and prescription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syndrome; disease-syndrome-manifestation is conformable in drug use; according to choice of pulse, syndrome and manifestation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corresponding drug. The compound decoction dispensing methods are as followed: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compound generous theory guidance; the medicine corresponding to the syndrome and repeating drug use; focused drug use; combining the decoctions to one and overlapping the decoctions. Compound drug simplification methods are as followed: finding the mai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selecting small decoctions to form new prescription; application of decoction structure; application of fixed structure of drugs; flexible use of multiple compatibility; in reference of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octor needs wealth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so that can achieve a rational use of the compound decoction.
[Key words] Compound decoco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s; Compatibility method; Dispensing method; Drug streamlined method
復方是指兩方或數方合用,或多味藥分量均等,或某方的反復加味而治療較為復雜病證的方劑[1]。復方絕不是各單味藥功效的簡單相加,它是一個具有臨床療效的復雜整體,臨床使用復方時要靈活組方與約減,避免藥物可能對機體造成的損害或者藥物的浪費,合理用藥,提高療效。
1 復方的適應證
復方具有多成分、多種作用機制、多層次、多理論等特點,適用于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慢性病、疑難病、危重病等。復方的組成較復雜,且藥物之間會產生相互作用,所以復方的功效很復雜。復方的配伍注重層次關系,即平行、交叉的層次關系,以及網狀、多面的立體關系。
1.1 多維并進或多維交叉,主次有序
每味藥物有四氣五味,功效各有所長,不同的藥物組合會產生多維平行或交叉的相互關系,故藥性之間的關系是多維的。臨床常出現病機錯雜的復雜疾病,復方配伍必須寒熱并用,剛柔并濟,散收同用,補瀉相制,升降相因,并行佐助。如大黃苦寒配伍附子辛熱,峻下寒積;附子辛燥與白芍陰柔合用,則溫陽散寒不傷陰;黃芪益氣固表配合防風疏風散邪,可使發散而不傷正;滋補腎陰時,以熟地黃為主,可以配伍澤瀉泄腎濁,并制約熟地滋膩,使補而不滯;麻黃為宣肺之品,配伍杏仁降肺氣,以協調肺氣宣降;而麻黃與桂枝同用則增強發汗解表之力。
1.2 網狀聚集或多面組合,不分主次
中藥的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2]。復方中發揮作用的是中藥的有效成分,每種藥物的有效成分是確定的,不同藥物之間組合在一起,藥物的有效成分會發生不同的理化組合,藥物之間的作用是多面的、網狀的、動態的、復雜的;每一種藥物相對劑量的改變,都會引起復方作用的差異。有研究[3]提示,半夏瀉心湯中的辛開類藥物半夏、干姜,苦降類藥物黃芩、黃連分別使用會抑制十二指腸的運動,但是這兩類藥物合用時,反而增強十二指腸的運動。四妙勇安湯拆方分析顯示,金銀花和甘草分別與其余3味藥兩兩配伍時,可以使金銀花中金絲桃苷、木犀草苷和甘草中甘草苷的提取率同時增高,呈聚集傾向[4]。
2 復方的配伍法
配伍指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二味及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的運用形式,藥物通過合理配伍應用,能夠增強療效,消除或緩解某些藥物對人體的不利影響,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多變的病情[5]。
2.1 方從法出,方以藥成
中醫在臨床過程中,辨證、立法、選方、遣藥是不可分割的環節,即“法隨證立,方從法出,方以藥成”,這反映了證-法-方-藥之間的密切關系。
2.1.1 理法方藥一貫,方證對應? 方與證是不可分割的,臨床使用的方都是以辨證為依據,針對病證所制訂的,方中各種藥物相互作用產生的治療功效與病證是對應的。辨證使用方藥,“有是證,則制是方”。張仲景《傷寒論》中,理、法、方、藥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理論在臨床有很高的運用價值。如太陽傷寒,本應和解,誤用下法,脾胃受損,影響脾胃升降功能,正氣受挫,外邪乘虛內陷,致寒熱錯雜而成痞。這就是方證不對應誤治的結果。成痞以后的治法為和中降逆,消痞散結。五瀉心湯方中諸藥相合,方證對應,寒溫并用,陰陽并調,辛苦合用,調其升降,中焦調暢,痞氣自消。
2.1.2 病-證-癥的藥物對應? 病是對疾病全過程特點與規律所作的概括與抽象。臨床上有一些治療疾病的主方,治療口眼歪斜的牽正散,梅核氣的主方半夏厚樸湯,風眩的主方天麻鉤藤飲等,這些疾病的主方在應用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再適當加減組方。
中醫亦強調辨證。不同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出現相同的證,如果只辨證而不辨病,則難以取得療效。如“嘔吐”與“腹痛”均可出現飲食積滯證,飲食積滯,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嘔吐,選用保和丸;飲食積滯,內生濕熱,與食積互結于腸胃,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見腹痛,選用枳實導滯丸。同證不同病,故而選方不同。
證是反應疾病不同階段的病情狀態。臨證組方配伍重要依據之一就是辨證,其過程需要考慮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根據治法有針對性的配伍。周教授在臨床處方時非常重視辨證的過程,周教授根據對焦慮癥病位、病機的認識,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將焦慮癥臨床辨證分為4型,根據證型處以不同處方。氣陰兩虛、燥熱擾神證,予自擬龍齒雪蓮湯;陽虛不固、神不守舍證,予自擬鹿角巴戟煎;痰熱瘀滯證,予溫膽湯加減;瘀血內結證,予血府逐瘀湯加減[6]。
癥是組成證候的單位,也是辨證的依據之一,癥狀的輕重常提示證候的變化和病情緩急。臨床上大多數情況癥、證、病機是一致的,但是疾病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次要矛盾的癥狀,所以在治療上除了針對主癥的治療,還要針對次要癥狀配伍用藥,防止次要癥狀轉變為主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可選對癥的藥,黃芪補氣,熟地黃滋陰,首烏藤善治失眠,疼痛時可加延胡索、五靈脂、乳香、沒藥等止痛藥物。
臨床用藥時,要根據“同病異證”或“同證異病”的情況,選擇對病對證的方藥化裁使用,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1.3 脈證癥狀的取舍,增減對應藥物? 在復雜的病情中,癥狀繁多,多種矛盾混雜,病情隱蔽,有時會出現脈癥不相應,甚或相反的情況。癥狀所表現的病位在表,而脈象反映在里,抑或癥狀表現的為寒,脈象體現的則是熱,這時就需要準確判斷脈癥,決定脈癥的從舍。周教授對于急性病或慢性病發作時,根據臨床癥狀辨證處方,從脈較少。如急性失眠不外虛實兩端,虛多為心、肝、脾、腎之陰不足;實多為痰、火、瘀。所以在失眠癥的治療上主要以養陰清熱或化痰祛瘀為主[7]。對于慢性病穩定期,或者疾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者,如癲癇控制較好時,從脈較多,從舌次之,不能從癥論治。此時,理化檢查結果可視同于脈診結果,從病即參考西醫檢查結果,如參考動態腦電圖進行選方用藥。臨床遇到復雜的病情時,脈癥的從舍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時出現脈癥不一致不匹配的問題,甚至是脈癥相反,需要醫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去尋找和確定側重點,決定脈證癥狀的取舍,才能增減對應藥物,組成有效處方。
2.2 復方遣藥法
中藥復方是在辨證論治之后,按照一定的組方原則,選擇合適的藥物,適當的劑量配伍而成。《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說:“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遣藥組方規律得當,既能提高療效,且能擴大應用范圍。
2.2.1 復方大方理論指導,配伍用藥? 大方,有一種意義是藥味多或者藥量多。復方,則是兩方或數方合用治療較為復雜病證的方劑。臨床遇到的許多患者都患有多種疾病,處方中亞治法組合較多,選擇多種藥物配方,可能需要的藥物味數也較多。如某男性患者,59歲,近2年來進行性記憶力下降,走路不穩,語言稍蹇,飲水嗆咳,吞咽梗阻感不明顯,雙下肢乏力,左側肢體較右側肢體活動差,舌質略暗苔薄黃膩,脈沉細澀。有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史。頭部MRI提示:皮層下動脈硬化病變。診斷:動脈硬化性腦病。存在多種基礎疾病,日久瘀痰互結,虛實夾雜,腦病呈慢性進展加重。辨證為瘀阻腦絡,兼脾虛痰濕。處方:三棱、莪術、白芷、桃仁、紅花、川芎、王不留行、梔子、木蝴蝶、威靈仙、僵蠶、天竺黃、佩蘭、辛夷、甘草各10 g,黃芪30 g,膽南星6 g,山楂、青礞石各15 g,全蝎3 g。30劑,每日1劑,水煎服。復診時癥狀好轉,原方加減,共用藥半年之久。處方以破血化瘀為主,配合行氣、補氣、健脾、化濕、化痰、通絡、開竅等治法,多藥合用分主次,劑量輕重有差異,以治療上述諸癥。
2.2.2 主從有序,重點用藥? 《蘭臺軌范·序》中講到:“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多種病癥或病因存在的情況下,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然后辨證論治解決主要矛盾。主癥反映了主要矛盾,許多次癥是隨著主癥的產生而產生的,所以在治療時重點抓主病、主癥,精確選擇藥物,重點用藥。重點用藥還體現在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上,慢性病的治療,要注重“本”。周教授治療多發性硬化的總綱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急性發作時以清熱解毒、芳化濕濁為主,兼顧利尿、瀉下、祛風、熄風,緩解期益氣健脾、養陰益腎為主,兼顧化痰、活血、化濁、解毒,標本兼顧貫穿始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