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濤
摘 要:財產保全制度實質是國家在訴訟中運用公權力暫定性滿足申請人的利益需求,為申請人提供切實有效的救濟措施,以保證給付判決作出并生效后能順利得到執行,保證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審判實踐中應當盡量避免超標的查封或全部查封財產,應當進一步區分為“特殊超標的保全”以及“一般超標的保全”,保證查封的數額與申請人請求保全的數額相當的底線不被突破,以免致使財產所有人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限。
關鍵詞:財產保全;超標的保全;類型化分析
財產保全制度是《民事訴訟法》確定的一種訴訟保障制度,是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運用最廣泛的程序之一。財產保全制度是指遇有財產可能被轉移、隱匿、毀滅等情形,從而可能造成當事人權益的損害或可能使將來的判決難以執行或不能執行時,根據當事人或法院的決定,而對有關財產采取的保護措施的法律制度。其實質是國家在訴訟中運用公權力暫定性滿足申請人的利益需求,為申請人提供切實有效的救濟措施,以保證給付判決作出并生效后能順利得到執行,保證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
在司法實務中,關于超標的保全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在司法實踐中,諸如“某法院被指超標的查封”、“某某法院超標的保全致使民企經營困難”等情況屢見報端,因為超標的保全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已成為使司法公信力遭受質疑和挑戰的又一大頑疾。
筆者認為,審判實踐中應當盡量避免超標的查封或全部查封財產,查封的數額應與申請人請求保全的數額相當,以免致使財產所有人不能進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但對于價值明顯超過標的額的不可分性被保全財產,雖有超標的情況,但應當先采取措施為宜。如果機械地認為保全范圍不能超過請求的范圍,常常導致碰到可保全的財產價值超過請求價額而不敢采取保全措施的情況發生,使本來可以執行的案件變成難案。
筆者從裁判文書網中選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案例從中抽象出類案的基本特征,從而總結出超標的保全問題在司法實踐當中存在的兩種主要形態,詳述如下。
一、特殊超標的保全:實際保全標的額超過法院裁定保全財產價值額
【典型案例1】甲房地產開發公司與乙建筑公司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基本案件事實:
甲公司是一家位于南京市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乙公司是一家位于南京市的建筑公司。2004年2月,甲公司與乙公司就南京市XX路XX號a、b地塊分別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工程于次年竣工。2006年6月,乙公司向江蘇省高院起訴主張甲公司支付工程款5812萬元,并申請訴中財產保全5812萬元或等值財產。隨后江蘇省高院分別裁定凍結甲公司1764萬元和4049萬元或查封等值財產。實際查封甲公司待售房屋220套,面積7681.49平方米,按市價計算價值超過1.6億元。甲公司為此多次提出異議,乙公司則對此表示“即使查封超過訴求,對方可要求追償”,拒不同意解封。2010年4月江蘇省高院判決甲公司支付乙公司工程款共計1674萬元,低于乙公司5812萬元的訴請。2010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維持上述判決,之后乙公司申請強制執行。2011年5月5日,甲公司向南京市中院提起訴訟稱,由于乙公司的查封行為,導致資金無法回籠造成重大損失,請求判令乙公司向甲公司賠償損失4872萬元。南京市中院以超標的保全為本案爭點進行審理,認為乙公司存在申請保全錯誤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應就本案甲公司因其錯誤保全而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最終判決乙公司就超標的保全部分承擔給乙公司造成的實際利息損失1418萬元。之后該案歷經二審以及再審,均支持了一審法院的判決。
本案的爭點為:
1、超標的保全的事實是否客觀存在問題
2、乙公司是否應對超標的保全而造成的被保全人甲公司財產損害承擔侵權責任
就爭點一,依據本案基本事實,申請人乙在申請訴中財產保全的過程中提出的保全財產請求價額為5812萬元,與訴請相同,法院經過審查后也對此數額予以認可并最終做出了保全裁定,裁定保全的財產價值額也同請求額相同。但是存在的問題就是,在實際保全查封的過程中,法院對被保全人甲公司待售的價值1.6億的不動產采取了查封措施。如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被保全人的被法院裁定保全財產價值額之外的其他財產也一同受到處分限制,且待售房屋價值額巨大。這一現象屬于典型的超標的保全,也就是實際保全查封的價額顯著高于保全裁定所確定的財產價額。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已取得房屋銷售許可的合法產權房屋無法及時銷售,所帶來不只是預期利益的損失還有公司基本運營資金受限,這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災難,此種現象并不在少數,可以認為是十分典型的超標的保全。
就爭點二,乙公司應對甲公司承擔超標的查封的賠償責任。首先,乙公司申請超標的查封行為確已侵犯了甲公司的財產權益。法律規定訴訟保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日后依法生效的裁決能夠順利得到執行,故申請訴訟保全的范圍不能超過申請人的全部訴訟請求范圍。本案中,乙公司起訴甲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的訴訟請求是支付拖欠的工程款5812萬元,但其在保全申請書中請求查封5812萬元等額財產的同時,將涉案被查封房產的詳細信息作為線索一并向人民法院提供,人民法院在無法準確估算該些房產價值的情況下,據此將其所列查封財產線索載明的房產一并查封并無不當。涉案房產被查封后,甲公司多次以超標的查封為由提出異議,并提供了房地產抵押評估報告,請求對超標的查封的房產予以解封。對此,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聽證釋明,此時,乙公司已經知道人民法院將其提供的財產線索范圍內的房產全部查封,但乙公司拒不同意解封,并于每次查封日期屆滿時申請延期,這是造成涉案房產多年持續超標的查封的直接原因,乙公司主觀上存在故意或明顯過失,確已侵犯了甲公司的財產權益。其次,乙公司申請超標的查封行為已造成了損害結果。因涉案房產被查封無法銷售,使甲公司喪失了交易機會,直接造成銷售房款的利息損失,亦間接導致甲公司資金無法回籠、無法按期繳納稅款、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等不利后果,確已對甲公司造成了損害后果。最終法院認定造成本案超標的查封且引發糾紛的主要原因在于乙公司的錯誤申請。
二、一般超標的保全:實際保全標的額超過法院終局裁判所確定的債權額
【案例2】
申請人甲以乙未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致其遭受損失為由,向寧波海事法院臺州法庭提出訴前財產保全申請,要求凍結乙的銀行存款650萬元。寧波海事法院裁定準許保全申請,并凍結了乙的銀行存款650萬元。寧波海事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乙向申請人甲支付違約金90.6萬元,駁回申請人甲主張的570萬元船期損失的請求。申請人甲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浙江高院做出終審裁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之后申請人甲向寧波海事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寧波海事法院經審查認為,乙應支付申請人違約金90.6萬元等各項費用共計93.5萬元,并裁定在扣除93.5萬元后,對乙的銀行存款解除保全。乙事后又向寧波海事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要求凍結申請人甲可領取的執行款及案件受理費共計92.3萬元,寧波海事法院予以準許。乙以訴前財產保全遭受損害為由向寧波海事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申請人甲賠償乙因惡意保全而遭受的各項經濟損失共計220萬元,寧波海事法院判決申請人甲賠償乙57.8萬元及訴前財產保全費5000元。申請人甲不服上述判決向浙江高院提起上訴,浙江高院變更一審判決,做出申請人甲賠償乙17.3萬元及訴前財產保全費1500元的判決。乙不服浙江高院判決向最高法院申訴,最高法院裁定駁回乙的再審申請。
本案實質問題是,法院實封的保全標的額超過了法院通過完整的審理程序做出的終局判決所確定的債權額的情況是否屬于超標的保全?
為此,筆者的意見是,此種情況下盡管存在實封標的額超出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債權額,司法實踐中盡管常常認為時超標的保全因而判定是屬于保全錯誤適用因保全申請錯誤而造成的侵權損害賠償之訴。但這一處理方式存在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即保全錯誤的適用前提必須是當事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換言之,過錯責任歸責原則應作為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訴訟的要件而被考慮在內,從而準確判斷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狀況,一味從損害結果與損害行為及二者間的因果關系角度判定之,不僅過于機械理解、適用法律規定,更背離了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三、結語
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的頻繁發生,以超標的保全而一概論之會造成法院和當事人在適用、理解具體法律法規上產生認知上的困惑,將出現應用此法條卻用彼法條的混亂情形,從而導致同案不同判,甚至造成司法不公和冤假錯案。應當進一步區分為“特殊超標的保全”以及“一般超標的保全”。
對于特殊超標的保全則主要存在于財產保全程序啟動之后(特別是法院財產保全裁定做出之后)法院終局判決做出之前,但也可能存在于法院判決生效之后得到債權人申請法院執行前,實踐中以前一種形式為主。是指申請人申請法院訴前/訴中財產保全,法院審查后做出保全裁定,但實際保全的標的額超過法院保全裁定所確定的財產價額。申言之,法院在財產保全審理程序中,在決定保全標的的價額時,應當以申請人申請保全的財產額為限,同時在財產保全執行程序中實際執行到位的財產不能超過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如原告訴至法院請求被告給付500萬元的借款本息,并申請法院訴中財產保全被告500萬元等額財物,則法院做出保全裁定時不得超過申請人申請保全標的額500萬元,同時,在保全執行過程中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保全人1000萬元的財物。否則,即構成特殊超標的保全。
參考文獻:
[1]李舒,唐青林,吳志強編著:保全與執行裁判規則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666.
[2]梁建明.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判斷依據及司法認定[J].法學雜志,2016(3):67.
[3]孫懋.民事執行查封制度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7.
[4]最高人民法院:《南京高宏投資置業有限公司與中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財產損害賠償糾紛再審復查與審判監督民事裁定書》[(2013)民申字第152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