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也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生活質量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死亡率呈上升趨勢。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命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 2014年12 月至 2017 年 9 月中心醫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96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并對比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命質量。結果 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量表 (ESCA) 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 (MLHFQ) 各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結論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生命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干預;自我護理能力;應用價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疾病本身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 致殘率高等特點,極易出現負面情緒及心理,如焦慮、煩躁、悲觀、失望等,不僅降低臨床治療效果,也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為此,治療疾病的同時還應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增強其治療依從性。朱崧毓等研究指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幫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預后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命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4年12月至 2017年9月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8 例。兩組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27 例,女21 例;年齡54~76歲,平均 (64.48±6.41) 歲; NYHA 分級,Ⅱ級15 例,Ⅲ級23 例,Ⅳ級10 例。觀察組男 25 例,女 23 例; 年齡 52~75 歲,平均 (64. 35 ± 5.37) 歲; NYHA 分級,Ⅱ級16 例,Ⅲ級 25 例,Ⅳ級 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如做好入院宣教,簡單講解疾病知識; 觀察患者呼吸困難、發紺、水腫有無減輕,皮膚有無破損或褥瘡,必要時監測 24 h 出入量。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1) 生活護理: 包括休息與活動、飲食護理及環境護理。依據心功能分級安排患者的休息與活動,心功能Ⅱ級的患者應適當限制體力活動; 心功能Ⅲ級的患者應嚴格限制一般體力活動,可進行小范圍的行走訓練,囑患者充分休息; 心功能Ⅳ級的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同時協助進行翻身和肢體被動活動。告知患者控制鈉鹽的攝入量,教會其如何把控食鹽的量,飲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少量多餐。應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保持病房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2) 用藥護理: 講解慢性心力衰竭常用藥物的服用方法、劑量、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如洋地黃類、利尿藥等,囑患者不可隨意停藥或增減藥物,同時告知家屬應提醒和監督患者服藥。(3) 心理護理: 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其說出內心想法和顧慮,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進行開導、安慰,教會患者通過放松、冥想等方法調節自身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同時介紹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新進展和治療成功病例,增強患者及家屬信心。
1.3 觀察指標
干預 1 個月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 (self- care abili-tyscale for the elderly,ESCA)評估兩組的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共 43 個條目,分為 4 個維度,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水平,各條目均采用 0 ~4 級計分,分數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高。同時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評估兩組的生命質量,問卷由 21 個題目組成,包括疾病癥狀、心理情緒、軀體活動和社會關系 4 個維度,分數與生命質量呈反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自我護理能力
觀察組 ESCA 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生命質量
觀察組 MLHFQ 各維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而與此同時,臨床上尚無根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大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經臨床住院治療后,雖然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但無法有效維持良好的生命質量,尤其是出院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較低,服藥依從性下降,導致疾病遷延反復,病情控制不佳。基于此,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必要的護理干預以協助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極為重要。
本研究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 ESCA 各維度評分均較高,ML-HFQ 各維度評分均較低,表明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可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命質量。大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缺乏認知,且因疾病反復遷延,加之長期的藥物治療過程,易使患者產生抑郁、煩躁等負性情緒,甚至消極應對疾病治療,以致疾病預后較差,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因此,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綜合護理干預,即以整體護理觀為指導,以患者為護理主體,依據患者的身心狀態,為其提供系統、全面的護理服務,從而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促進身心健康,改善患者預后。通過休息活動指導,可有效避免關節僵硬、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增強患者抵抗力; 同時通過飲食護理和用藥護理,能明顯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了解常用藥物的用法,提高遵醫行為水平,并有助于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通過心理護理,可幫助患者調節心理狀態,重建治療心理,提高患者配合度,促進生命質量的改善。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吳長麗,趙躍武,唐丹.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 (11): 8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