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下,提高大學生專業能力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內容。2018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強調“加快振興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大學生專業能力發展作為體現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
隨著年齡的增長,同輩群體的影響逐漸超過了其他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米德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大學生的社團生活銜接著同輩群體和社團,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同輩群體之間的社會交往提供了主要場所。本研究從符號互動論視角出發,通過梳理文獻將社會交往分為自我概念、互動意識、情境創設、角色領會和共同理解等5個中介因素,運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對S大學的六個不同類型社團的參與者進行調查,試圖探究大學生社團交往與其專業能力發展的關系及其內部影響機制,以尋求促進大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可能路徑。
1.1.1 專業能力的界定和構成要素:基于OBE理論
一般的學生專業能力研究主要針對職業院校的學生,將專業能力分為專業綜合能力、專項能力、單項能力。本文基于OBE理論的視角,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分為六個衡量指標:專業類競賽獎、專利獲批及轉化、專業類證書獲得、專業間國際交流、專業領域專利及其轉化、專業論文的發表等。
1.1.2 社團參與狀況的衡量:社團選擇、社團參與和人際互動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給予較多關注與支持,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教育法》,主張社團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基于自愿參與的原則組織建立,活動類型較多,內容豐富,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同時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本文界定的“社團參與”是大學生從選擇社團開始到參與其中,在參與過程的行為表現和人際交往互動情況,主要表現為社團選擇、社團參與和人際互動三個方面,反映大學生社團參與的具體狀況。
1.1.3 符號互動論:對專業能力發展研究較少
符號互動論最早在18世紀的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們的意識流中初見端倪,休謨等人提出應注重人際之間的溝通、模仿、同情和風俗。而后,喬治·米德在《心靈、自我和社會》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人類通過符號與對象發生反應,從而做出經過思考的行為。在此之后,布魯默、庫恩等人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當代符號互動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目前,學界中符號互動理論多被運用研究師生關系、教師角色、流動人口子女的融合教育等,還有部分研究涉及新媒體等方面。已有研究以學業成就為量化標準對學校場域中的人際互動研究較全面、深入,但對分析人際互動的影響機制則鮮有涉及。
1.2.1 符號互動論
通過國內外文獻梳理,提煉出符號互動論的五個關鍵概念,將其假設為大學生社團參與影響專業能力的中介因素。通過這些方面,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自我概念:在互動中形成,促使個體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去主動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對個體而言,具有指導性作用。
互動意識:個體內部在互動方面產生的意識,影響個體有意識地參與到人際互動中。
情境創設:通過對各種事物賦予意義,解釋各種符號,定義個體所處環境。
角色領會:個體在內心想象符號接受者如何理解交往,是對他人反應進行揣測的過程。
共同理解:在互動中的各種符號輸出與接收中,達成對各種符號的共同認知。
1.2.2 社團參與狀況
主要從社團選擇、社團參與和社團中的人際互動三方面了解大學生的社團參與狀況:社團選擇即大學生選擇參與某個社團的動機與緣由,以及更偏向參與何種類型的社團。社團參與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參與社團的程度,具體表現在參與社團的時間、參與社團活動的頻率、社團任職與角色扮演、對社團工作流程與規章制度的了解;社團中的人際互動主要包括大學生在社團中的人際狀況,與其它成員的交往頻次、主題,以及交往范圍。
1.2.3 理論框架
通過對大學生社團參與狀況的調查,結合符合互動論的主要特點和五大核心概念,構建如下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社團參與狀況對專業能力的影響分析框架
(1)問卷法。本次調查以S高校參與社團的大學本科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該校將學生社團分為理論學習類、興趣愛好類、文娛體育類、公益服務類、社團實踐類、學術科研類六類,調查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從每類社團中隨機抽取一個社團,每個社團隨機發放30份問卷,共發放1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1份,有效回收率為89.4%。
(2)訪談法。本研究通過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調查對象的社團參與現狀及特點,抽取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但取得成果較少的學生和社團參與不積極且成果較少的學生各3名作為訪談對象,以半結構化形式進行訪談。
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與解釋力,研究確定的161名被調查者主要是正在社團中的學生。其中,大一學生108人,占樣本有效率的67.1%,大二學生53人,占32.9%。參與社團時長達一年至兩年的人數為42,占總樣本的26.08%,參加社團時間半年至一年的人數為81,占樣本數的50.31%,入社時間為半年以下的28人,占總樣本的17.39%。通過隨機抽樣,得到的樣本大部分為社團會員、成員,也有社團主席等具有職務者。
3.1.1 社團參與熱情高
問卷顯示有54.4%的學生經常參加社團活動,16.67%的學生參與頻次較少。本次調查對象包含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其中大一、大二學生較多。緣于高中學業壓力較大、課業負擔較重,社團參與十分受限,進入大學后,大多數學生嘗試通過參與社團豐富個人生活,參與社團活動頻次較高,參與態度也更加積極與熱情。
90.06%的學生平均每周花費1小時以上時間參加社團活動,其中20.49%的學生每周參與時間達3小時以上。盡管大部分被訪對象為社團會員、成員,但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在社團中屬于“積極分子”,只有少數學生將自己視為社團中的“旁觀者”,如表1所示。
綜上分析,得出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頻次較高、時間長,愿意花費較多課余時間參與社團活動,對社團參與普遍持有積極的態度,且這種參與熱情與受社團中擔任的職務之間沒有相關性。
3.1.2 社團參與程度較深
提及自己參加社團活動和工作時的狀態,23.90%的學生認為在社團中積極主動地交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主動創造”,63.35%的學生認為自己做到了積極參與,能夠自覺影響社團事務的決策、監督和執行,23.60%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社團活動是“從眾參與”,完成了任務的執行工作。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了解社團流程和社團制度,大部分大學生在社團參與中主動性強,通過積極的“創造”,深入理解社團事務與制度,從而提升了個人的學習能力、社會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

表1 您平均每周大約參加社團活動的時間
3.1.3 社團活動專業化
對特長、專業的發展有強烈愿望,以及對未來發展規劃明確的學生傾向于選擇有更多機會發展自己興趣特長的社團。大學社團組織活動的主要形式有各類比賽、講座與交流會,比賽占社團經常舉行活動的63.35%,通過比賽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滿足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需要。
3.1.4 社團交往日常化
調查對象與社團其他成員的交往較為頻繁,39.75%的學生選擇“經常與社團成員交往”,35.40%的學生選擇“一般”,17.4%的學生選擇“總是”,只有4.97%的學生“從不”或“偶爾”與其他成員交往。問卷顯示,對77.6%學生而言,社團是學生大學期間結交朋友的重要途徑。社團好友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朋友,社團是學生結交朋友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學生與社團成員的日常交往中,社團事務、學習交流是重要主題,兼有課外娛樂、情感交流,社團事務的處理與解決更多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得以實現。
3.2.1 社團選擇與專業能力發展
目前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甚至中學均已滿足學生興趣愛好需求和專業能力的發展要求為目標,設立了類型多樣的社團組織,尤其高等院校更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Q:您在何時加入驕陽?是怎么加入的?
S1:大一上學期剛開學。打球打的還行,被因為打球認識的學姐拉進去了。學姐感覺我打球還行,就問“要不要加入驕陽”,然后我就進去了。她是驕陽上一屆的乒乓球的副會。
Q:當時有了解其他社團嗎?
S1:沒有了解。而且也比較喜歡打乒乓球,就直接加這個社團了。來大學之前就想的是直接加一個乒乓球、羽毛球類的社團。我以前練過乒乓球,在加入社團前就有了這個技能。
Q:加入社團有沒有發展其他的興趣方向?
S1:沒有,這個社團只是增強了我這方面的技能。
借助組織環境,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進行社會互動時,大學生才能以客體形象進入自身經驗,獲得“自我意識”。在社團的選擇過程中,學生基于對自我的初步認知,“主體我”意識得以顯現、深入,有目的地主動認識自我、認識世界;還有一些學生群體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建構出“客體我”意識,進行社團選擇。互動意識的個體自覺性越強,在選擇社團時,更加關注社團能否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社團舉辦的活動是否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等。
3.2.2 社團參與與專業能力發展
在社團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利用社團創設的情境,但受制于個體互動意識和自我概念的影響,不同學生的社團參與程度和參與狀態之間存在差異,對于自身能力發展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Q:參加社團組織的那些活動呢?具體介紹百團大戰活動的流程。
S1:基本上所有活動都是會長進行策劃的,然后安排工作。百團大戰其實是納新,首先就是畫宣傳板,先做好宣傳,提前一周把宣傳板畫好了,然后找網宣部的說我們要百團了,網宣部部長就說那我做一下微信推送,宣傳部就是這樣。組織部我們就是提前三天左右,我們要招志愿者,就在社團外面招一些志愿者進行值班嘛。至于獎品呢,就是因為去年有剩下的,還挺多,可以直接用,差不多就夠了。然后就是策劃書、活動申請表,社聯那邊幫場地啥的,他們會弄,因為這是他們弄的大型活動嘛,我們就不用去申請。活動策劃書是我們自己寫的,我提前了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把策劃書和活動申請表寫好之后,發給新區那邊的負責人,他們打印出來給指導老師簽名,過目,然后再寄回來。
Q:社團活動由誰提出?
S1:有一些活動,比如說去年的趣味運動會,那點子是因為我們每年都會有差不多類似的精品活動,那我們就根據這個主題,具體的項目我們可以改,比如說羽毛球那邊,你們想一下,乒乓球那邊,我想一下,然后再交給乒乓球部長那邊講一講,就這樣子湊出來的。
Q:參加與組織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有什么收獲?
S1:最多的,我覺得還是友誼。然后其他的,組織能力這種,不是說你以前沒干過沒練過,經過這一年進步特別大的提升,更多的只是強化一點而已。
Q:在大學前加入過社團嗎?
S1:大學之前沒有社團,但有學生會,學生干部之類的。我已經有一定的組織管理經驗了。
Q:這種能力在社團中有什么樣的發展?社團對你的能力有什么影響?
S1:更多的,除了管理能力之外,就是社交能力。因為你要跟各個干部之間處好關系,不然的話,你安排工作,每個人都說不想干。影響的話,主要是交際能力,跟別人的協商能力,就是跟別人說,我這個點子好不好,或者用你那個……需要通過跟人家交流之類的,是鍛煉了這個能力。
角色領會是符號互動論下的基本互動方式,每個人都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而扮演角色首先要理解角色,這要求學生在參與社團的過程中具備角色意識。角色意識體現角色領會,即個體在內心想象符號接受者如何理解交往,是對他人的反應進行揣測并表現出不同行為的過程。社團內部才存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充分領會角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能力,在互動中進步。大學生社團內部存在一定的機構設置和齊全的組織部門,社團中也存在精細化的職務分配,但總體而言可以分為“核心層”和“邊緣層”兩種角色。社團組織結構中的每種職位和每個角色都有一套行為模式,都有一套對應的權利與義務的規定。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和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機會,大學生在扮演這些角色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按照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作為社團的“核心層”,社團干部成員也被提供了展示才能和提高在社團中地位的機會,他們在參與社團工作時,對于社團流程與制度了解更加深入,能夠主動創造并且出色完成任務,而身處“邊緣層”的一般社團成員多是從眾參加社團活動,頻次較少,整體呈現被動狀態,極少主動表達,且無法觸及核心事務。相比較而言,“核心層”成員的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信息來源更為廣泛,因此他們普遍獲得較多的專業學習成果。
3.2.3 社團中的人際互動與專業能力發展
按照互動內容,可以將社團中的人際互動分為兩大類,即講座、交流會等專業性活動和團建、聚餐等娛樂性活動。社團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社會背景,攜有不同的知識經驗,與社會成員之間的人機互動使個體擴大社會知識,了解許多教育內容之外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參與社團期間,大學生個體擴展個人社會關系網絡,通過這些網絡鍛煉自己的各項技能,促進專業能力的發展。
社團成員間、社團干部間交流互動有助于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社會交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應用。在社團內部,社團成員之間是平等的同志式關系,組織者和參與者都處于同一地位,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協作,并掌握支持公道,遵守規則,相互競爭,分工,合作,服從,爭執,評價,辯解,同情,互助等社會專業能力。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最基本的是使用語言符號,除此以外還使用具有一般含義和普遍理解并使用的面部表情、語調、體態等其他象征性的符號。
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交往,所使用的符號也存在差異。如與普通成員的交往,更多在于進行球技指導;與身為管理層的同學則是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社團人員及事務;在面對社團外的學生時,如開活動宣講會、擺外場、招聘納新時,則以“發言人”的身份進行溝通交流。通過一些慣用、通用符號的交流,形成共同理解。在論及S1社團成員的社團文化時,他提出了社團成員比較熟悉的符號:專業術語。
在社團定期、分主題舉辦的集體活動中,社團成員得到更加規范、統一的訓練,習得普遍通用的符號(專業術語、手勢、表情、規則等),基于對上述符號的共同理解,社團成員之間的互動得以順利進行和維系。規范的訓練能加強成員對于規則等的理解,定期性的活動則有利于成員習得專業技術,為參加專業競賽奠定基礎,發展成員的學習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成員的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提高其專業能力發展、的可能性,潛在地推進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
基于上述分析,大學生在社團參與過程中的自我概念、互動意識、情境創設、角色領會、共同理解直接或間接地會影響個人社團選擇、社團參與及人際互動狀況并在大學生參與社團期間的發揮著作用,共同促進大學生不同方面的專業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對個體自我概念的認知使大學生選擇社團參與時存在思考,有明確的自我認知概念和參與動機,使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個人能力在社團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其相關專業能力也得到提升與發展。在社團參與過程中,與社團內部成員、社團聯合會中其他成員,以及與老師的互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與不同的群體交流溝通的能力,學習如何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培養與人合作的作精神,在互動過程中對共同符號的建構與理解、對社團特殊情境的創設和參與,不斷提升了大學生社會化程度進而提高相應的專業能力。通過廣泛地參與社團活動,大學生學會用社會規范約束和指導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跟上時代步伐,與社會協調一致。在社團參與中,大學生它通過學習與社會相關的各種知識、技能和生活方式,形成和發展一定的社會能力,這里所說的社會能力包括自我的能力、展現自我的能力、相互溝通的能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等,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專業能力。但調查中發現有些社團生命周期較為短暫,社團組織較為渙散,對于社團成員不能提供豐富的活動,社團“名存實亡”,學生參與其中,無法形成合適的自我概念,參與社團的動機不明確,也無法有效提升綜合能力。高校應該給予指導幫助社團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完善社團管理辦法和內部制度,使社團發展形成良好的長效運行機制。
注釋
①張儉民,董澤芳.從沖突到和諧:高校師生課堂互動關系的重構:基于米德符號互動論的視角[J].現代大學教育,2014(01):7-12.
②李文躍.符號、教學符號與教學符號互動的探析:基于符號互動論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10):53-56.
③申大魁.教師教材理解的過程探析:符號互動論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4):52-56.
④鐘海青,張燕妮,張國磊.城鎮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融合教育問題研究:基于符號互動理論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2014(04):197-200.
⑤王芳.符號互動論視角下新媒體事件的多元化互動[J].新媒體研究,2018,4(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