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輕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武漢 430023)
“正念”最早來源于佛教,20世紀七十年代,正念(Mindfulness)開始作為一種效果顯著的心理治療方法引起西方心理學界的關注。正念是指通過有意識地覺察當下,并對每時每刻所覺察的體驗不加評判,從而產生的一種覺察力。基于正念的心理療法 (包括正念減壓療法、正念認知療法、接納與承諾療法等)已經在緩解個體壓力、抑郁,減少消極情緒體驗,提高積極情緒體驗等領域廣泛應用。本研究將對提升困難大學生心理素質、預防困難大學生心身疾病提供建議和參考。
武漢某高校44名在校困難本科生,其中男生26名,女生18名,年齡在18-22歲。通過張貼海報招募,對報名學生面談,說明正念訓練的相關規定與基本要求、訓練目標與內容、訓練原則與流程,具體了解學生報名參與的動因和目前的心理狀態。經篩選,參加訓練的成員無明顯心理障礙,生活困難,多數生活有壓力感,同時有較強的意愿去調整情緒、改變自我。
1.2.1 實施過程
于2016年4月開展正念訓練團體輔導。團體心理輔導每周活動1次,每次約2h左右,共6次,分別是:第一次,首先熱身,制定團體約定,連環介紹與認識,開展“葡萄干”正念訓練、觀察進食和分享討論,提出自身的真實感受。第二次,鞏固正念進食,開展軀體掃描、正念呼吸,討論與分享前一次布置訓練作業和感受。第三次,鞏固軀體掃描、正念呼吸,開展正念行走、慈心觀的訓練,分享活動的感受。第四次,首先分享訓練作業與感受,強化正念呼吸與正念行走,開展觀想法的訓練,討論與感受分享。第五次,鞏固前幾次的正念訓練,開展軀體掃描、正念行走、觀想法、正念呼吸等。第六次,開展八段錦訓練,分享自己的收獲與體驗,制定以后的訓練計劃和期望,總結與告別。
1.2.2 研究設計
以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為帶領者,開展六次正念訓練團體輔導,分別在正念訓練實驗前后實施相同的量表測量,通過前后測試的比較研究,檢驗正念訓練團體輔導干預對提升困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效果。同時研究實驗組嚴格執行正念訓練團體輔導干預活動而對照組采用集中自習看書的形式不做任何形式訓練行為,在訓練結束后,進行對照比較研究,檢驗其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
1.2.3 研究工具
(1)五因素正念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量表共39個條目,包括觀察、描述、帶著覺知行動、不判斷和不反應5個緯度,每個條目采用1“一點也不符合”至5“總是很符合”5點計分。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表共90個項目,以1“無”至5“嚴重”5點計分,總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等。
(3)Zung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量表共20個條目,以1“完全沒有”至4“持續存在”4點計分,總分越高,抑郁水平越高。
歸類整理并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采用了一般性描述、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統計方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正念水平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r=-.316**,p=0.001),與scl-90不 相 關(r=-.186,p=0.166)。在分維度上,描述、有覺知的行動與抑郁呈負相關(r=-.367,p=0.001)。詳見表1。

表1 正念各因子與主要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
對前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分別以scl-90均分和抑郁為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對于正念水平,抑郁進入方程(t值為2.502,p<0.01);對于描述,抑郁進入方程(t值分別為2.034,p<0.01)。詳見表2。

表2 正念水平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正念訓練干預前,對實驗組、對照組進行前測比較,經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正念總體水平、scl-90和抑郁各變量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被試在正念訓練前在各個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兩組被試具有同質性。詳見表3。

表3 兩組前測主要變量的差異比較數據
對兩組分別進行前測-后測成對樣本t檢驗,檢驗訓練干預前后的差異性。數據結果表明,實驗干預組效果較明顯,在抑郁自評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的得分都存在差異(t值分別為3.54,6.25,P<0.05)。對照組在各變量上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被試訓練前后差異比較結果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的改變量即增益值進行比較分析,T檢驗結果顯示,在抑郁SDS上兩組的前后測增益值有明顯差異(t值為-2.86,P<0.05),實驗組的增益值在這兩因子上明顯高于對照組。在其他緯度上,兩組前后測的差值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前后測增益的差異比較
從正念的方式探討困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新的方法和視角。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討論和完善。
正念訓練對抑郁情緒都有一定的干預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正念水平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抑郁對正念水平和描述有預測作用;實驗組在抑郁自評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的得分都有積極的變化。抑郁SDS因子上,實驗組的增益值相對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說明正念水平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困難大學生有效干預自身情緒的能力體現。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后測差異值的比較,表明正念訓練是有干預效果的。正念訓練實驗組通過開展常規性技術訓練,“葡萄干”、靜坐冥想、正念行走、身體掃描、三分鐘呼吸空間、慈心觀、正念瑜伽等,不斷鞏固和強化認知行為方式,提升正念水平。通過正念水平的提升達到情緒障礙干預效果。高等學校可以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訓練與團體輔導,提升正念水平,以提高困難學生心理素質。
正念訓練的干預效果應考慮過程性和時效性,應通過后期追蹤訪談和追蹤干預,進一步檢驗干預效果,發揮正念訓練長效機制。可在訓練后半個月、三個月分別實施再測,從量化的角度,明確正念對困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追蹤效果。同時半個月、三個月分別再次實施追蹤訪談,收集學生意見和建議,從質性研究的角度,進一步明確正念訓練的可行性和不足之處。
多久的正念訓練可以起到作用也是一個困擾研究者的難題。今后可以結合該研究,進一步探討,從理論與實踐、方式與方法等方面,指導團體成員建立不定期聯系制度,定期開展正念訓練的相關活動,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長期跟蹤隨訪,形成長久的支持系統,可探討長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