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在小學數學教育道路上的10年中,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我每一天的教學都“如履薄冰”,在教學過程中,生怕自己的教學有過失,生怕自己的課堂會“誤人子弟”,生怕自己的“非專業”教學荒廢了孩子們的小學時光。就是這樣的多個“生怕”使我變得“求知若渴”,從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總是在不斷地努力填充自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可以成長為一名“專業”的小學數學教師。但是不得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即便自己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看了大量的課堂實錄,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會有許多迷茫。今年有幸參加了“吳正憲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研修班”,系統地跟隨吳老師進行了學習,吳老師的很多話都讓我茅塞頓開。
在這次研修班的開班儀式上吳老師就上了一節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集合的內容。
說實話對于“數學廣角”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是十分令我頭疼的,多數內容是抽象的,學生不好理解,甚至有時候老師們“上躥下跳”使出渾身解數也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能學會。但是這部分內容又不得不教,于是我就有了困惑。以什么樣的形式教學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理解并會應用數學廣角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于極少部分邏輯思維較好的學生如何才能讓他們“吃飽又吃好”?
觀摩了吳老師的課讓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對于“集合”的教學,吳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排隊”入手,一步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清楚地在圖上表示出數學信息,學生自然想到了用畫圈的方法,通過吳老師的正向強化引導學生對“維恩圖”也就是集合圈的作用有了初步了解。隨后通過例題的學習,學生對集合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在課堂的最后環節,吳老師讓同學們“講故事”,講“有的人A,有的人B,有的人又A又B”的故事。同學們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意猶未盡。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吳老師已經把“集合”的種子深深地種在了學生的腦海里。同時也讓聽課的我意識到“數學廣角”的教學重在培養孩子們的思維,重在思考如何把思維的“種子”種在孩子們的腦海里。
聽了吳老師的課,我也很想嘗試一下,于是我也上了“集合”這一課。在導入環節,我照搬了吳老師設計的“排隊”的情境,在例題的處理上也遵循著吳老師的足跡。當然我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如在教學例題時我也讓學生嘗試用畫“集合圈”的形式來表示自己對題意的理解,但是在展示的環節我讓學生借助希沃白板5上我準備好的橢圓形試著說明自己的想法,基于希沃白板的動態展示,學生很快地展示出幾種情況:A和B不相交的情況,A和B相交的情況,隨著相交的面積越來越大,同學們又想到了A包含B的情況。希沃白板的展示環節結束后,同學們變得興奮起來,一雙雙小眼睛放著光,一個個看著我躍躍欲試,至此我知道,學生對“集合”有了認知,而且通過動態展示有了深刻形象的認知。后面的解題環節變得十分順暢,到了“講故事”環節更是生動多彩,學生關于“集合”的故事也是精彩不斷,對我們用希沃白板展示的“集合”的幾種情況都有了很好的詮釋。我相信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集合”的種子已在學生的腦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當然,專家們的課堂展示僅僅針對的是一個知識點的課堂新授環節,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要具有通過一個點輻射出一條線甚至是一個面的教學理念與能力,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才是能讓自己真正成長的學習。于是在第二課時的練習環節,我又在練習二十三的第4題和第6題上下了一番功夫,同樣是借助希沃白板的動態展示讓學生理解有三個集合圈的生活情境,在解答過程結束后我又讓學生嘗試設計出三個集合圈的不同情況,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同學們變得更大膽了,對集合的理解也更加有信心,所以,他們設計出的情況也變得多種多樣。
這兩節課上下來,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喜悅。能夠向吳老師學習,把數學思想的“種子”種在學生的腦海里是我的喜悅之一;通過學習能夠加入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成功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是我的喜悅之二;明確地知道“數學廣角”這一類內容該如何教學,不再對“數學廣角”感到迷茫,是我的喜悅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