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強
摘 要:閱讀推廣、經典誦讀是圖書館長久關注,并竭盡做好的重點工作。進入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已融合,圖書館與其他許多行業因閱讀而互通、交融;中國在“一帶一路”“全球共享”的理念下,文化的交流互鑒更是精彩紛呈。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經典文化為媒介,更加自信地推進新時代視域下的文化傳播,圖書館界跨國融合發展,除了閱讀服務,還有理念傳播。
關鍵詞:新時代 文化自信 閱讀推廣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悠久文化,已為世人共知。因為國人的正規化的全日制的系統教育學習,已讓我們自己對歷史文化的名錄有很多記憶和儲備,并代代傳頌;也因教育的博彩與包容,我們的翻譯家、教育家也汲取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優秀的名著、經典到中國,從而為國內廣大民眾所熟知、熱愛,由此而讓中國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今天的中國進入日趨繁榮的新時代,今天的中國在文化自信中找到了站立世界舞臺中央的方向,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以經典文化為媒介,更加自信地推進新時代視域下的文化傳播,圖書館人除了閱讀陣地服務,還有理念傳播。
一、經典文化是最易傳播的選項
(一)歷史的經典已通過時間的淘漉
凡是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或過去僅上過私塾的啟蒙學生,甚至再往前大字不識的市井小民、車夫、農民等社會普通民眾,或聽過說書,或通過民間戲劇傳唱,多少知道《詩經》《論語》等經典佳作,以及《岳飛傳》《包公斷案》等戲劇中的名句、名段,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一段一段的、一批一批的優秀的歷史文化,通過讀、寫、說、學、逗、唱等形式廣泛傳播,像“岳母刺字”一樣牢記于人們的心中,如法語版的《論語導讀》,成為中法友誼的國禮。不論歷史風云如何變化,但在不同時期,社會普遍認同或追求真、善、美,鞭策或鄙視假、丑、惡,形成了共同的正義的社會價值觀,這是歷史文化經典的存在價值和人類貢獻。
(二)現代的經典正引領時代前行
對于歷史的經典,經久的時間檢驗是試金石,它已留印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對于現代的經典,可用大眾接收的受眾面和網絡傳播的認知度來統計,一本好書、一部電影、一段名句、一篇美文,可以“一夜走紅”,爭相傳閱、共同分享,這是數字網絡時代的“經典傳唱”。我們在傳播先進文化、經典文化、自信文化中,這是最容易忽視的、最難認定的,一旦成功,也是最容易與世界產生同頻共振的經典文化組成,這是新時代文化傳播中內容與載體的顯著特征。
二、經典文化自信傳播中的成效分析
首先,我們將文化、科技交流的兩種形態作一區分,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追求多元形態,或者說各自獨有的不可替代的形象,它會因交流借鑒而日益生輝,有其文化的共享性;而科學技術的交流則多是為了追求同一研究目標或專業技能的發展水平,它的共享會涉及各自的核心利益和經濟價值,有其商業的秘密性。由此,文化的交流可在更寬、更廣的范圍開展,而且受眾面越大、越多越好,這是由于文化除了有其文明的代表性、藝術的審美性,還有思想價值觀的隱性傳播性。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主觀接受外國文化傳播基本上有這樣幾個時期,一是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拿著火炮、槍桿子進行戰爭侵略,簽下《辛丑條約》造成庚子賠款,然后又通過庚子賠款充當對華教育文化基金,洋務運動的許多干將便是接受國外教育,之后回來作維新思想的開拓者。二是家境殷實、主動出國留學,如梁思成、林徽因等,將國外先進的建筑、美學理念帶回中國。三是國家發展的戰略,為了優秀人才的培養而公派優秀留學生深造,學成歸國,如南通的張謇先生,為后來的“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營造打下思想之基、廣識之聞。中國圖書館界有“泰斗”之稱的胡述兆先生、錢存訓先生等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余歷史上零星的文化交流不成系統,不再贅述。通過以上羅列,基本可以形成這樣幾個觀點:文化的傳播教化有主客觀之分、侵略與反抗之別、無聲與有聲之舉,但只要有碰撞交流,文化便可永久地留下烙印,不管是喜是憂、是成是敗、是融合還是撕裂,文化的傳播者總是信心滿滿地來的,哪怕最后落下一地雞毛,不可否認,也有經典篇章。
三、傳播經典、講好中國故事的途徑
(一)基于經典有歷史與現代之分,必須做好甄別選擇
五洲傳播出版社的副社長荊孝敏2018年8月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深有感觸地說:“1995年我們出國參加書展,把書送給外國人他都不要。現在不同了,希望了解中國的老外越來越多,都愿意花錢來買中國的圖書了。”這其中有營銷傳輸渠道不暢的問題,但中國圖書在海外影響力不大、看不懂、無剛性需求、交流不多、經濟缺乏支撐則是主要原因。總之一句話:一個落后的民族是沒有經典文化的國際地位的。其實與海外文化出版傳播公司而言,與國際間圖書館交流而言,在新時代更加開放的中國道路上,當下責任則在要甄別選擇什么是真正的代表中國聲音、中國形象的經典文化、經典藝術、經典思想,再加上精心“釀造”、設計包裝,給海外的讀者呈上真正的經典之作,否則會出現勞而無功,或不入國際視野、不登國際主流。
(二)實現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文化的傳播方式可以有聲有色,文化接受的路徑可以潤物無聲。我們有哪些可以選擇的呢?
1.中外文化交流是塊“試金石”
現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多以傳統節日、旅游勝地作為文化交流、互相展示的平臺,有中國的“文化年”,也有外國的“圣誕夜”,也有多媒體的“網播客”,中國文化首先要融入其中,增加中國元素的分量,讓國外友人覺得中國的“文化大餐”“文化套餐”有滋有味。
2.經貿交往是第一塊直接互補的“基坑石”
曾經有一句玩笑話:“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可見溫州人有聰明的經營智慧和吃苦的精神,文化傳播也是如此,如果在有人的地方都可見中國的文化符號,既能被當地民眾接受,又有中國的特定保存,如用中國的典故講經營的誠信,用中國的精品講歷史的傳奇,用中國的熱情講傳統的道義等,這是在互利互惠經貿合作中廣泛的近距離的傳播,是最鮮活的身邊事例,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養傳播中國文化的“金種子”
這里有一個語言的障礙,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必須解決語言的通道。(1)中國加大培訓漢語在世界的使用范圍,在中國的教育中,有近80%的學生都學習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現在隨著中國的強大,也應加大“孔子學院”等基地建立,特別是海外公司在國外的投資增加,招工時必加一條,需掌握“中國漢語”四級,那也是一道求職就業的“門檻兒”。(2)專賣店有簡單英語,但更多地使用漢語時,就會增加更多國外民眾自覺地學習漢語、使用漢語,輔之以“網易有道”,輔之以圖書館界跨國聯盟的“中國書架”,這全民行動,比較政府的推動要節約很多成本。(3)政府政策的引導,社會組織的推動。在制定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時,中國的文化政策要有前瞻性、寬緊有度,更要考慮先期融入的戰略布局;社會組織、民間交流則是走在政府政策的臺前,既可投石問路,又可起潤滑調節,還可化解政見風險。(4)加強出國人員和旅游團隊的經典文化培訓,與外交禮儀同步培訓不僅是出訪國的風土人情、旅游事項,還要進行必要的經典文化的補課,讓國人帶著中華民族的經典周游世界。
新時代視域下的中國文化傳播,經典是基礎之石,自信是精神支柱,每個公民都應自覺擔起,自信行動,一個強大的中國才能更加自豪地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夢想成真。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的內部要素[J].天津社會科學,2005(03):86—88.
[2]王家蓮.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推廣研究[J].河北科技圖苑,2019(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