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清張 顏
(1.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2.香港城市大學,香港 999077)
接受美學是興起于二十世紀60年代的一種文藝美學理論,它肯定受眾的能動性及重要地位,認為一部未經讀者閱讀的作品只能稱為文本,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與接受,才具有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而被稱為“作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受眾逐漸處于主導地位,傳媒業必須更加注重受眾因素研究。而接受美學概念下的受眾,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媒介文本進行解讀,從中建構意義,獲取愉悅感。這對于電視節目達成預期效果,具有美學價值和啟迪意義。
2018年10月,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一本好書》,同步在江蘇衛視和騰訊視頻與觀眾見面,迅速引發熱潮。筆者認為:從接受美學的視角看,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大大拓展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表現空間和受眾體驗。
在觀看一部作品前,受眾的心理并非一張白紙,而是已經具有某種審美標準,它們同受眾既有的審美經驗、藝術素養和思想觀念緊密相關。接受美學將之稱為“期待視野”。在節目制播過程中,受眾的“期待視野”起著關鍵性作用。
《一本好書》節目大膽將傳統讀書形式轉化為場景式讀書形式,運用360度沉浸式舞臺化場景,以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經典的情節沖突、人物性格和優美語言。流暢的故事表達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期待,讓看過原著的受眾重新回憶故事情節,領悟新的韻味;讓不曾讀過的觀眾跟隨講述人的視角激發讀書興趣。比如對《月亮與六便士》的解讀與演繹,通過場景的搭建、燈光的運用,營造出復古的十九世紀歐洲氛圍。尤其是懸念情節的設置,把一本書的故事,從二維轉向四維,仿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書中走出來呈現在立體舞臺上。沒有用過多的特效炫技博得大眾眼球,而是抓住新穎的題材和敘事內容,滿足大眾的期待,好評如潮。
按心理學的理解,感知即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而審美感知,是對事物形式特征的整體把握,是將雜亂無章的對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結構完形。
《一本好書》采用獨特的審美感知形式,滿足了觀眾的內心訴求。兩天拆搭一次的舞臺布景,從中國宮廷變成歐洲酒店,由古代建筑瞬間變成未來太空,這些色彩的選取、造型的設定,都十分逼真地接近小說原型。在演繹《塵埃落定》時,從服裝到頭飾都是藏族用品,大多數演員也是藏族的,這都是為了表演的真實性,傳達視覺的最佳效果。聲樂的配合加上真實的環境音效,更加烘托舞臺氣氛,推動劇情的發展。現場觀眾坐下亦或站立于圓形觀看區,全方位沉浸于舞臺表演,直觀感受人物情緒神態表情的微妙變化,身臨其境享受舞臺魅力。尤其在第二現場,專家評書時更有可能產生情感共鳴,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并激起重讀欲望。節目的真正寓意,不是去評判一個人觀念的對錯,而是通過審美感知從整體把握主題思想,進行深入思考,得以心神愉悅,形成自我形象的建構及情感的表達。
社交媒體的繁榮發展為受眾的活動參與提供了便利條件。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有兩極,可將他們稱為藝術的和審美的,其中審美的一極是由讀者來完成的。對于文化類綜藝節目來說,“審美一極”即廣大受眾,他們的觀看、反饋、討論,是電視藝術審美價值的最終體現。
《一本好書》在豆瓣、知乎等應用上具有超高人氣,評論內容涉及節目形式、演員演技、舞臺場景等各方面。大眾在欣賞節目時,運用一定的審美經驗來接受與解讀節目,通過查看其他人或專業人士的評論,逐漸從直覺表面感知到全身心投入升華,潛移默化地充實自身的學識。這一過程是接受審美參與性的結果。節目中穿插的文學解讀嘉賓,也在相應地參與其中點評解讀,不同視角給出不同答案,自由分享,不設標準。由此看來,從節目的籌備到播出,大眾的參與一直都在。隨著網絡傳播速度加快和受眾審美品格的提升,制作團隊依據大眾審美需求迅速向精品節目靠近,受眾的積極參與形成了快餐文化下審美效應的產物。
綜上,文化類綜藝節目引領著觀眾的審美層次與文化認知,觀賞性、感知性和互動性成為優質節目的三大要素。文化類綜藝節目只要抓住廣泛的群眾基礎,抓住娛樂與教育的平衡點,依托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傳遞正向文化價值,使觀眾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就一定能實現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