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靜波
近年來,我國高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鍥而不舍反“四風”,形成了黨風正、校風清、學風好的校園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各高校也都制定了師生黨支部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建立責任清單,細化責任要求,加強督促檢查,推動高校大學生黨的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師生支部,取得了實際成效。
一、高校黨建工作的實施路徑
(一)推動學研結合
推動學習與研究相結合,舉辦學術論壇。推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面向學生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并將其納入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進優質的通識教育網絡課程,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并將其作為新生入學前教育的重要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為主體成立校外宣講團和“紅研社”,扎實開展“黨校半小時”等系列宣講活動,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團赴貧困地區進行調研宣講,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傳播、社會服務結合起來。
(二)發揮特色文化優勢
充分發揮特色文化育人功能,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校訓、“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為主線,讓獨具特色的好故事一代代傳承。籌建道德實踐展覽館,充分展現高校多年來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及其精神品格。提高廣大師生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讓特色文化融入師生血脈和靈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成立新媒體組織
成立新媒體聯盟,組建新媒體輿情監控隊伍和網評員隊伍。建設“先鋒號”、精神文明建設網站及官方微信、微博,不斷提高學生的關注度,豐富與正能量相關的網絡內容、網絡文化和網絡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堅持師德為上,完善宣傳教育、激勵考核、監督處罰系列制度,引導教師以德施教。
(四)組織培訓和研討
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內外的培訓、講座、研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邃思想內涵和理論特征。運用“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將思政課堂搬到線上,使不同專業、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利用校園網隨時隨地學習。創新“互動—探討式伴隨教學過程”動態考評體系,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使學生會學、樂學。
(五)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
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上而下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監督作用,健全上級組織意見溝通協調機制。黨委會、院長辦公會要公開透明,重大議題事先征集教職工代表的意見建議,使各項決策充分體現師生意愿、反映師生訴求、解決師生實際問題,用民主集中制原則把不同的“眾意”匯聚為全體師生的“公意”。
二、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還存在如下問題:政治理論學習不深入,學以致用做得不好,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的功夫不夠。高校系(部)黨組織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還未全面執行。院(系)基層黨支部建設仍需加強,院黨委和院(系)黨總支對黨支部建設指導推動力度不夠。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缺乏創新性,標準不嚴、效果不實。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強政治學習
落實好各項學習制度。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黨員干部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等要確保落實到位,加大對學習情況、學習效果的督導和檢查力度。創新學習形式,豐富學習內容。確保線上、線下互相融合,“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提高政治學習的吸引力。
(二)充分發揮院(系)黨組織的作用
全面嚴格落實議事規則,加強對院(系)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的檢查督導力度,發揮出院(系)黨組織的決策作用、監督作用和政治把關作用。
(三)加強院(系)黨支部建設
加強對黨支部工作的指導,推進標準化黨支部建設工作,對黨支部工作進行科學規范的考評,合理運用考核結果。
(四)規范、創新黨支部活動
壓實黨支部書記的黨建工作責任,增強組織生活的連續性和主動性。全面實施基層黨建“亮點”工程,打造黨建工作的新“亮點”。創新“三會一課”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利用好“新興媒體+黨建”,注重互動和體驗,提升黨支部活動的吸引力。
(五)配齊配強領導干部隊伍
健全黨委領導班子,提高黨委抓黨建工作力度,配齊配全專職副書記、專職組織員,增加創新活力,加大培訓力度,創造實踐鍛煉機會,促進黨建工作有序開展。
(六)深化黨建制度改革
進一步完善領導班子聯系基層制度。積極推進“一線工作法”,自覺將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層,了解一線教職工和廣大師生工作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解決難題。建立健全黨建責任制的保障體系,積極搭建黨員活動交流平臺,設立黨建專項經費,保障黨建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強黨員教育、監督和管理,充分發揮每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一整套激勵和約束黨員行為規范的長效機制。加強黨務公開,明確公開事項和實效,加大黨務干部的培訓力度,推進黨務干部培訓常態化。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