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三市質檢學生的答題情況后,從以下四個方面實踐如何基于文體特征分析助力高中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1.在測試中發現的問題;2.常見文體特征及課例探究;3.二次處理材料,優化課后作業;4.文體特征分析的優點。
【關鍵詞】文體特征;英語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陳美伶,福建省晉江市季延中學。
一、歸納發現
在2017年泉州市質檢閱讀得分率低的題: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從記敘文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觀察:
從上面表格,我們可以看出:記敘文需要根據文章的主線,歸納出文章的主題——母愛。而且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因而,最佳標題是——歌頌母愛。
由此,我們不然看出,命題與語篇類型和語篇結構特征直接相關。即文體特征決定主干信息,這又與圍繞主干信息命題的規律相一致。因此,基于文體特征分析提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常見文體特征及課例探究
1.記敘文。定義: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類別:寫人類、敘事類、寫景類、狀物類記敘文。
寫作順序:順敘、插敘、倒敘。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5W1H。
主線:情節(事件發展)的線索和情感線索。
語言:主觀性強、富有感情色彩。
2.議論文。
(1)常見的結構:引出話題——提出論點——論證——結論。
議論文導出論點的方式即引出話題: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或呈現某種觀點,利用各種論證方法分析總結現象或確認該觀點的正誤,起到了introduction的作用。
(2)論證方法:例證法(事例論證)、引證法(道理論證,是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喻證法(用設喻來論證論點)、比較法。
引導學生用圖表方式快速梳理,注意分清作者所引用的不同機構或學者的研究結果,及大量數據,以區分各方觀點。
3.說明文。定義:對“科普知識,動植物特征,自然現象,新產品,新工藝,新發明發現,人文地理,風土人情,逸聞趣事”等的介紹。
類別: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關鍵:明(說明)對象,梳脈絡,定說明方法。
The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e: 說明文的大體結構有:
(1)結構:總分(總分;分總;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
(2)事理說明文常見結構:What——Why——How.
學生訓練方式:
(1)畫出語篇結構圖。特別注意區分不同機構、專家或作者的觀點。
(2)在表格中標出題號,并總結命題規律。
標題:
A world-famous Canadian author,Margaret Atwood,has created the worlds first long-distance signing device(裝置),the LongPen.
After many tiring book-signing from city to city,Atwood thought there must be a better way to do them .She hired some technical experts and …
三、二次處理材料,優化課后作業
平時,我們可以通過二次處理材料的方式,幫助高中生們優化課后作業:
1.夾敘夾議文章:把課堂上閱讀的記敘文設計成完形填空。
2.說明文:按事理/事物說明文、題材如科技,互聯網,節日習俗等歸類,讓學生畫出篇章結構圖,找出說明方法,標出答案所在。
3.按題干分類,引導學生歸納,提高審題能力。
4.按功能分類,積累寫作素材。
5.議論文:按導入方式或論證方式分類讓學生畫出語篇結構圖。特別注意區分不同機構、專家或作者的觀點。
四、益處
總之,幫助高中生基于文體特征分析可以讓他們心理上:明白了考題的設置實際上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有助于減輕心理障礙;在能力上:畫語篇結構圖有助于提升概括能力對比題干和文本有助于提升讀題能力掌握文體特征有助于繞開次要信息,抓住主干信息。
參考文獻:
[1]楊翠菊,趙連杰.基于英文小說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的探究[J].英語教師,2016(16).
[2]王寅.認知語言學與語篇分析——Langacker的語篇分析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