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英語課后作業的布置,亦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實踐中發現,多樣化作業的布置,可點燃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有效幫助學生消化、鞏固、拓展所學知識,極大地優化我們的英語教學。本文結合《小學英語(PEP)》課后作業布置的現狀,新課標英語教學中多元化作業布置的實例和英語課后作業布置的幾點指導原則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提高英語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從另一方面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作業布置;多元化;新課標英語
【作者簡介】姚穎,海亮外國語學校。
一、新目標英語中的多元化作業布置實例
1.書面作業。一提到書面作業,可能馬上會想到抄寫生字、詞或者句型練習。生字、詞要抄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并非反復的叫學生抄寫單詞若干遍,這樣只會使學生感到厭倦。 新教材從四年級開始增設了Read and write部分,這個板塊通過配有圖片的組句或文字提供了一個有一定意義的語篇綜合性訓練活動,包括閱讀理解活動,在有意義的語境中選詞抄寫完成句子,以及個性化的書寫活動(PEP4 教師用書Page12). 有了這個理論做支撐,我們教師在布置課后的書面作業也就不難了,比如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 unit1《My school》中新授單詞為library, playground, computer, art room 和music room. 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自己繪制一張簡單而漂亮的地圖,在空格處填上這些地名,然后再以句子的形式輸出: This is the …./ That is the …. 根據學生的興趣能編多少就編多少,這樣學生不僅抄寫單詞,仿寫句型了,更重要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2.聽說作業?!队⒄Z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聽、說、讀、寫訓練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重點。聽說練習是讀寫的基礎。因此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我們也應該適當加大聽說的訓練量。在教學以日常交際用語為主的內容時,作業應以口頭作業為主,書面作業為輔。例如家庭成員,身體狀況、日期、天氣等來日常交際用語的教學,只有通過多聽,多說,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例如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 unit2《 My family》的單元教學目標是能夠聽,說,認讀:father/dad, mother/mum, man, woman, 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grandma, brother, sister.能在情景中運用句型This is my…介紹家庭成員并能聽懂別人的介紹(pep2 教師用書 page21—22), 在學完這些人物稱呼后,我們不妨布置一項聽說作業給學生,回家后讓學生從錄音中模仿如何向別人介紹家庭成員,并能自己嘗試做一棵家庭樹,把家庭成員的照片帖到樹上,然后拿著家庭樹向父母,親戚,朋友,同學介紹自己的家庭。學生很樂意接受這種作業方式,既解放了雙手,鍛煉了大腦,同時也掌握了此類知識點。
3. 搜集型作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所以,在日常的英語作業布置中,我們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搜集型作業,給學生創造課外學習英語的機會,這不僅是對我們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也能讓英語學習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當學生在學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4《Then and now》時需要學生在時空上進行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并能在情景中運用句型,There was/were no…./There is/are… now. 在教授完partA 部分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搜集型的作業,讓學生運用網絡資源尋找10年前本學校和現在本學校的一些明顯改變的照片集,讓學生能在圖片的對比下進行句子的闡述,學生更能接受。這樣的作業同時也減輕了中下層學生的負擔,把死記硬背的招式換成靈活運用的方法,學生得益,教師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
4.調查型作業?!队⒄Z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具有實踐性的英語作業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認知能力。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布置一些調查實踐類作業。
二、多元化作業布置的幾點指導原則
多元化作業布置形式不拘一格,但我們教師要根據教學現狀和教學內容來選擇需要的作業布置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背誦型作業”、“習題型作業”或是“競賽型作業”,我們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地選擇作業布置形式。同時,布置的作業內容一定要難易適中,迎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并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
三、結語
英語作業布置的形式和類型不一,我們英語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教學智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力水平和教學現狀來選擇和設計布置合理且高效的作業。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