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全
摘 要 生態公益林在國家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保障了國土生態安全,并且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生態公益林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對生態公益林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生態公益林;管理;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32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國家已經不再只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是開始注重綜合發展和長遠利益,保持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自然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國家對森林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同時開始注重森林的建設和保護。生態公益林主要分為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兩部分,防護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護岸林等[1],特種用途林包括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提供森林生態和提供社會服務產品是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目的。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倡科學發展觀,生態公益林建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要給予重視。
1 生態公益林的概念
森林不僅可以調節氣候,還可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而生態公益林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生態公益林有助于維持我國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物種資源的多樣性,為科學研究提供服務,并且可用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很多國家前期因為發展經濟,自然環境受到傷害,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環境承載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受到污染,土地沙漠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土地生產力逐年下降等,不利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加強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空氣質量,減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現象[1]。
2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意義
生態公益林主要具有使用效益、生態效益和經營效益三方面的意義[2]。1)使用效益。生態公益林種植完畢之后,除一些特殊保護林地和樹木外,一般的公益林都可以進行合理的砍伐和再種植。但是不可沒有原則地胡亂砍伐,要遵循相關制度和法規,禁止為了經濟效益進行商業性砍伐,要注重生態公益林的科學可持續發展,維持良好的生態效益。2)生態效益。生態公益林有助于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還可以凈化水源,預防旱澇災害,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改善空氣質量,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3)經營效益。在不影響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進行經營活動,比如旅游業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營效益。
3 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費用高
桂林很多地區的生態公益林難以集中連片管理,造成管理分散,需要用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翻倍,增加了成本,造成管護費用過高。
3.2 管護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
由于生態公益林地區性比較明顯,且所處地區比較偏遠,所以管護人員多為當地村民且工資待遇不高,村民之間相互認識,很多工作由于人情的關系難以進行展開。工資低的情況下,很多人為了增加收入可能會找些兼職,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護林工作中去,不利于調動管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工作效率較低。
3.3 生態公益林的執法力度不夠
目前,缺乏專門的用于保護生態公益林的法律條例,《森林法》的一些條例和規定對于生態公益林不適用,不能適用于生態公益林發展和保護的需求;許多地方執法力度不夠,沒有真正按照懲罰方式落實,對于懲處不了了之;全國各地區沒有實行統一的管理標準,對于同樣的破壞行為,懲處方式和罰款金額不一致,不利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
3.4 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費用低
隨著林權制度的改革,很多人投入到林業行業中,但生態公益林的目的主要還是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償金,但是金額較小,都不夠用來抵消林地使用費,并且生態公益林不可隨意開采,不可用于商業性的經營活動,這影響了林農的積極性,使其不愿意將更多的林地改為生態公益林,并且對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也越來越松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錢。
3.5 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降低
很多林農對于建設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低,這使得生態公益林難以出現新的區域,并且對原有的生態公益林缺乏精心的管理和維護,使得林地內林木種植混亂,不利于生態系統的發展,使得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功能難以實現,對于放牧、亂砍濫伐行為監管不嚴格,最終導致林分質量嚴重下降。
3.6 管護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生態公益林管護人員多為林區當地的村民,整體素質偏低,缺乏專業的養林護林知識。另外,森林管護宣傳工作做的不到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生活所在地周圍的森林已經劃入生態公益林,更別提對生態公益林保護措施的落實。
4 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與經營管理的建議
4.1 持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為了確保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需要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和管理,完善管理機制和補償機制。針對破壞生態公益林的行為,要給予懲罰并嚴格執行,為生態公益林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4.2 提高對生態資源培育和保護的重視
1)加強基層林業管理機構建設,尤其是鄉鎮地區的林業站。加強對基層林業部門的組建,從架構體系、人員培訓、機制改革等方面加強鄉鎮生態公益林管護隊伍建設。2)有針對性地進行封山育林。針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林木類型以及政策等,實行全封、半封或輪封的形式,維持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發展。3)加強防火管理。生態公益林負責人和相關組織要做好防火措施,加強巡防,控制好野外火源。4)加強對生態公益林內物種和資源的調查。定期對林內生物物種進行調研,補充新增或減少消失的動植物,加強對森林的管理。5)加強病蟲害防治。針對林木種類不同和季節以及生長期不同等,定期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工作,提升林木質量,保護其健康生長。6)加大執法力度,嚴禁濫砍濫伐。林業負責人要加強管理,對于出現的濫砍濫伐、私自放牧、亂占林地等行為要及時舉報,執法部門要依法執行。
4.3 實現生態補償形式的多樣性
針對不同的生態公益林類型給予不同的補償力度,針對林木年齡、采伐方式來確定補償標準[3]。林業保護級別越高,補償金額越高,林業面積越大,補償金額越高,商業林可以根據人們的具體損失來定,且金額要更高一些。
4.4 將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列為領導考核指標
要充分發揮地區領導的職能,將生態公益林建設納入考核指標,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加強對生態公益林建設的認知,在保障生態公益林面積的同時,提升生態公益林的質量,如將林區面積、林木質量、森林覆蓋率等作為官員任職期間的考核指標,從而提升官員對生態公益林建設的重視度。
4.5 提高建設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
對于調動建設生態公益林積極性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則是獎勵刺激,如減免“兩金”。上級領導部門可以對下屬區域制定目標以及獎懲政策,如果超額完成目標,則可以給予減免部門“兩金”的權益,將減免的錢退回到林農手中,提升其建林造林的積極性。
4.6 強化生態公益林護林隊伍建設
生態公益林的順利建設發展,離不開一支強有力的護林隊伍,所以要構建一支專業的護林隊[4]。1)要有具體的行事準則和規章制度,對護林隊員的行為進行約束;2)要有完善的獎懲制度和考核制度,提升護林隊員工作的積極性,保障出勤率,對于表現較好的人員,還可以給予額外的獎金刺激,保障公正公平,明確責任。
4.7 優化生態公益林的效益補償標準
中央可以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投入力度,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林區等級,進行合理補償[4],在不影響生態公益林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引導林農發展經濟活動,提升林農的收入。優化生態公益林的效益補償標準,不僅能夠保障生態公益林建設,還可以維護林農的切身利益。
5 結語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斷投入,并且生態公益林的管理需要政府以及林業所有人及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加強規章制度的完善和執法力度的落實,將生態公益林的經營效益、使用效益、生態效益進行有機結合,不斷推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使我國自然環境能夠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新偉.我國生態公益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6(11):55-56.
[2] 孫晶.淺談生態公益林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4):115.
[3] 韋菁璐.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途徑探討[J].大科技,2015(15):115-116.
[4] 羅鵬飛.林改后生態公益林管理策略分析[J].現代園藝,2015(12):226-22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