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德國高校跨境辦學:政策路徑、制度特色與經驗啟示

2019-04-09 07:56:46
大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大學教育

秦 琳

德國高校跨境辦學以服務國家對外戰略、提升德國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國際影響力為根本目標,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公共財政支持,具有顯著的非營利導向,并且以“聯合大學”主要辦學模式。德國海外聯合大學通常基于政府間合作框架建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注重凸顯德國高等教育的優勢特色和滿足輸入國的本地需求,強調跨境辦學的雙贏效應和高校運營的可持續性。在學校管理和質量保障方面,以高校聯合體的形式吸收多所德國高校共同參與,以“學術責任”為核心強調德國高校的角色任務,建立質量保障機制,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成效。

20 世紀90年代以來,跨境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除了傳統悠久的學生和學術人員跨境流動規模繼續擴大之外,教育項目和教育機構的跨境流動成為近十年來跨境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雙聯課程、聯合學位、海外分校、獨立學院、虛擬大學等多種跨境教育形式在全球范圍內興起。

跨境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實施和參與跨境教育的驅動因素、政策導向和發展模式各不相同,這在根本上與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政策導向以及路徑密切相關。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和院校的國際化路徑體現著行動主體的價值觀、優先選擇與行動模式,[1]國際化的驅動力反映在政策制定、項目開發和項目實施等各個層面,支配著國際化的預期效益。[2]本文從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背景和動因入手,分析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發展路徑、模式特征和質量保障,以期對我國高校跨境辦學、合作辦學的政策制定和路徑選擇作為參考。

一、概念界定

從概念上來看,跨境高等教育本身是一個基于實踐而非理論的術語,[3]在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國家、不同語境下,跨境高等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難以給出清晰統一的界定。有研究統計,根據奈特(Jane Knight)和麥克納馬拉(John McNamara)的統計,到2016年,已有超過40 個術語被用于指代“國際間高等教育項目和機構的流動”(International Program and Provider Mobility),例如跨國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跨境教育(Cross-border Education)、離岸教育(Off-shore Education)、無界教育(Borderless Education)等等,這些術語在不同國家、不同政策文本和研究文獻中被混用于指代相同或不同的跨境教育模式。[4]為了更好地說明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情況,本文以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定義“一國高等教育機構對于在另一國家、面向該國學生提供的高等教育項目承擔學術責任的教育形式”[5]為準對跨境教育進行界定。這一概念以“學術責任”為核心原則,即只要高等教育項目或機構的學術責任——課程開發、培養方案、師資培訓、質量保障、學術評價等主要是由他國高校承擔,就屬于跨境高等教育的范疇。基于中文表達的習慣,也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德國作為教育輸出國的角色,本文以下將“跨境辦學”等同于“跨境教育”,用于指代本文的研究對象——由德國高校承擔學術責任的海外辦學項目和機構。

有關跨境辦學的具體類型,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英國文化交流協會(British Council)在2017年給出了一種分類框架,這一分類框架以合作原則為劃分依據,將那些由輸出國和輸入國高校聯合開設的項目和機構作為一類,而那些由輸出國高校獨立舉辦的項目和機構作為另一類;在此基礎上,在每個類別內再細分出課程項目、辦學機構和遠程教育三種辦學形式,總共六類跨境教育形式。[6]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目前沒有遠程教育的形式,只有聯合課程項目、聯合辦學機構、獨立課程項目(特許課程)和獨立辦學機構(海外分校)四類,而根據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與德國高校和學術研究中心(DZHW)的統計,無論是從項目數量還是學生數量看,德國高校和境外高校聯合舉辦的課程項目和辦學機構,都是絕對主體。其中,由德國高校與海外高校或機構合作舉辦的聯合大學(Bi-national University)在校學生數近2.2 萬人,占德國跨境辦學各類項目學生總數的70%(表1-1)。可以說,聯合大學代表了德國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

表1-1 德國跨境辦學的項目和學生數[7]

聯合大學(Bi-national University)又被稱為“海外背景大學”(Foreign-backed University)[8]或“國際合作大學”(Internationally Co-funded University),[9]這種模式不同于海外分校,并非由一國大學直接在海外獨立創建,而通常是由輸入國本地政府、企業或資金雄厚的個人作為創建人,與海外高校合作,參考海外大學模式建立。因而聯合大學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獨立頒發學位但與海外一所或多所高校在學術上緊密聯系的高等教育機構。[10]奈特(Jane Knight)認為,“國際化大學”(Internationalized University)有三種主要模式,代表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經典模式”的特點是高校開展國際合作、吸收國際學生和教職員;第二代“衛星模式”是指高校在海外開設研究中心、辦事處和分校;第三代就是聯合大學模式,由不同國家兩個或以上機構合作舉辦且作為獨立辦學機構,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11]盡管英國、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都有高校參與海外聯合大學的創建,但只有德國將聯合大學作為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以政府間合作協議作為創建基礎,給予自上而下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并且特別強調聯合大學對于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特色的學習借鑒,因而有研究者將聯合大學模式作為具有德國特色的跨境高等教育模式創新。[12]本文以下對于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分析,也主要是以聯合大學為例展開。

二、政策背景

世界范圍內,跨境教育興起于在20 世紀90年代初,最早的輸出國主要是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隨后是美國。這幾國高校跨境辦學具有相似的政策背景——公共財政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減少,高校面臨更大經濟壓力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辦學自主權。除了將留學生學費作為重要收入來源之外,跨境舉辦教育項目或開辦分校成為一種新的選擇。[13]當然,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深入,高校同樣希望通過跨境教育進一步提升本校和本國高等教育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的顯示度和吸引力,但不能否認,營利性是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等國跨境高等教育項目的重要特征。同時,這些國家跨境教育活動主要以院校為單位自主開展的。

德國高校跨境辦學起步較晚,始于2000年之后,且從一開始就體現出不同于英美澳等國的政策路徑。德國政府把對外文化教育政策視為政治、經濟政策之外的外交政策“第三支柱”。[14]跨境高等教育被作為對外文化教育政策的重要載體,以提升德國教育和科研的國際影響力,最終提升德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度為根本動力。2008年,聯邦教育和科研部頒布《加強德國在全球知識社會中的角色——聯邦政府的科研國際化戰略》,明確將跨境教育和科研合作作為與發展中國家進行長期教育、科研和發展合作的重要方式,提出以國家對外政策為基礎,對國際學生學者的個體資助、教育機構間合作、教育市場推廣和德國教育項目出口進行系統協調。這一戰略也提出,與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科研合作要基于雙方共同利益、可持續,德國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或加強現代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體系,實現人才循環(Brain Circulation),避免永久性人才外流(Brain Drain);同時,德國在海外的教育和研發投資也必須為德國帶來最大的利益。[15]2009年,德國政府在組閣執政綱領中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德國高校的國際化,讓德國成為教育出口的“世界冠軍”,有針對性地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并將教育和科研作為與新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16]

基于這樣的政策背景,自2001年開始,德國聯邦政府開始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對德國高校的教育輸出進行系統支持,跨境辦學項目迅速增加。以聯合大學項目為例,布達佩斯德語大學(2001年建立)、埃及開羅德國大學(2002年建立),德國—約旦大學(2005年建立),阿曼蘇丹德國技術大學(2007年建立),德國哈薩克大學(2007年建立),越南德國大學(2008年建立),土耳其德國大學(2010年建立)和德國—蒙古國資源與技術學院(2013年建立)在此期間先后建立。這些院校分布于對德國而言具有重要地緣政治和經濟意義的地區,幾乎都是基于德國與當地國家政府間的合作協議而建立,被納入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海外德國大學”項目,獲得四到六年不等的啟動資金。[17]除了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之外,鑒于這些辦學項目的重要意義,德國外交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以及部分聯邦州政府也參與了多所境外合作高校的創建和資助。

三、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制度特色

(一)非營利性

德國高校跨境辦學從一開始就被納入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框架內,以服務國家對外文化教育政策為根本目標,并且被作為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可持續發展合作的重要方式。同時,與英美澳等國高等教育體系更加趨向市場化的特征不同,高等教育在德國被視為公共產品,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絕對主體,主要依靠公共財政支持,并且至今仍然對包括留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免收學費,或僅收取非常低的費用。這一方面強化了德國高校境外辦學服務于國家對外政策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德國高校的海外辦學項目相對于赴德留學而言,在成本上并沒有突出優勢,因而也難以將營利作為目標考慮。目前,德國在境外舉辦的聯合大學本科生每學期學費在1,300-8,000歐元不等,與項目所在國本地高校學費水平相當。除了來自德國政府的啟動資金和本地創始機構的資金投入,各個學校還積極爭取來自本地政府、德國和本地企業以及各類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實現收支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是這些合作辦學機構的財務運營目標。[18]

(二)專業設置突出德國優勢,服務本地需求

與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跨境教育大國以商業、管理和計算機等學科作為跨境教育項目主要專業不同,德國跨境教育在學科專業上特別注重突出德國高等教育的優勢特色,并且結合輸入國本地的經濟社會需求。基于德國工程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突出優勢和良好聲譽,工程專業以及相關的自然科學學科成為德國高校跨境辦學項目中占比最多的學科。此外,藝術、音樂、考古學、埃及學等冷門學科在德國也有相當的優勢,也成為德國高教跨境辦學的特色專業。并且,跨境辦學項目專業的設置緊密結合了輸入國的本地產業、環境、文化特色以及經濟發展和就業的實際需求,例如埃及開羅德國大學和約旦-德國大學設置了埃及學、考古學、歷史保護等特色專業;德國-蒙古國資源與技術學院以材料和機械工程為主要專業;阿曼蘇丹德國技術大學的專業包括石油地球科學、環境工程、機械工程、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等;德國哈薩克大學的專業包括能源與環境工程、物流運輸、信息技術等;而布達佩斯德語大學作為一所由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與奧地利、匈牙利兩國政府合作建立、由德國外交部提供資金支持的院校,明確以國際關系、中歐歷史、比較政治學、外交學、歐洲一體化為特色專業。[19]

對于營利導向的跨境教育項目而言,商科、管理學和計算機類專業具有明顯的低成本優勢,而德國對外文化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不以高校的直接經濟利益為目標,旨在提升德國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全球影響力,促進與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因而在跨境辦學的專業設置上,德國高校更多基于自身專業優勢和特色,并充分考慮輸入國的地理、文化、資源、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希望以此實現深度、雙贏和可持續的辦學合作。德意志學術中心(DAAD)也認為,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在專業設置上的這種策略能夠提供相對于赴德留學更大的“增加值”,使項目在各輸入國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也有利于獲得德國企業和本地企業在資金、培訓和研發方面的支持,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和青年就業,進而保證辦學項目更長久和穩定的運營。[20]

(三)多校參與,跨校合作

多校參與、跨校合作是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下,德國政府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資助項目支持德國高校跨校聯合參與跨境辦學項目的創建和運營。例如,埃及開羅德國大學的德方合作高校是烏爾姆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和圖賓根大學三所院校;德國哈薩克大學的德方合作高校以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和齊陶工業大學為主,同時有六所高校參與;而越南德國大學則是由德國16 所綜合大學、19 所應用科學大學和9 所工業大學以及一個研究所共同組成“越南德國大學聯合體”共同支持;土耳其德國大學則是由一個由35 所德國高校組成的聯合體共同參與創建。這些高校分別利用各自專業優勢,參與海外辦學機構中一個或多個專業的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計、師資派遣、教師培訓和科研合作,同時也接收來自海外辦學院校的學生來德短期留學和實習。參與辦學的德方院校通常會組成聯合體或委員會的形式進行協調,核心院校則在海外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派駐校長或常任代表參與學校管理。

2013年,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德國高校校長會議(HRK)共同制定了《德國海外高等教育項目公約》(Kodex für deutsche Hochschulprojekte im Ausland),規定了德國海外高等教育項目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在學術規劃、學校管理、招生、培養、就業指導、質量保障、學費和學生資助、信息公開等各方面應達到的最低要求,[21]這為多校參與的跨境辦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合作基礎和規范框架。這種跨校合作的辦學形式體現了德國高校跨境辦學貫徹國家對外政策的核心目標,其優勢在于能夠更充分調動學術資源,結合不同高校的專業特色,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海外辦學項目的學術責任和管理壓力,保證辦學質量。

(四)獨立辦學基礎上的聯合治理

基于項目所在國特定的法律框架和教育制度,德國高校參與創建的海外聯合大學具有不同的法律定位和機構性質。例如開羅德國大學是由埃及總統令批準建立,由德國—埃及聯合財團管理的獨立的非營利性私立高校;而德國—約旦大學是基于雙方教育部長合作備忘錄,由約旦國王簽署法令建立的公立高校;阿曼蘇丹國德國技術大學則是由專門成立的阿曼教育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的私立高校;土耳其德國大學、德國—蒙古國資源與技術學院、越南德國大學和布達佩斯德語大學都是基于各國法律建立的公立大學。

在學校運營和管理上,這些高校通常都設有一個由合作各方和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的董事會/理事會作為最高管理機構,由董事會任命校長和其他學校管理層人員。以阿曼蘇丹德國技術大學為例,其理事會成員包括德方合作院校亞琛工業大學、阿方創建機構阿曼教育服務有限公司、德國駐阿曼蘇丹大使館、阿曼蘇丹國高等教育部以及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等各相關利益方代表。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其職責包括確保大學規劃和制度活動反應大學的愿景、價值、目標和戰略,通過大學預算以及學術、行政、財務相關決議,推薦校長人選,對校長、副校長進行績效評估和問責等。[22]而阿曼蘇丹德國技術大學的創始校長是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前校長,現任校長也是亞琛工大教授。這樣一種學校管理模式既保證了學校在本地法律制度框架下的獨立性和辦學自主權,也能夠體現和貫徹各利益相關方的意愿,同時在學術上與德方合作院校緊密聯系。對于輸入國而言,聯合大學的模式更有利于確保學校在本國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下運行,海外學術機構的影響被控制在有限范圍之內,更易被接納。而對于德方高校而言,在辦學中更多承擔學術責任而非運營責任,財務風險相對較低,項目更可持續。

(五)凸顯辦學項目的“德國特質”

作為國家對外政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組成部分,在跨境辦學中凸顯“德國特質”(German Profile)尤為重要。《德國海外高等教育項目公約》提出,德高校的海外辦學項目要充分體現德國高等教育的體系特征和價值理念,貫徹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獨立探究、學術自治和自主學習等德國大學的核心原則。[23]德語的學習也是體現辦學項目德國特質的重要維度,德國跨境教育項目中近80%的學生都將德語作為必修課程,43%的項目培養方案包括了赴德短期留學或實習的階段,另有51.7%的項目提供了選擇性的赴德留學或實習機會。[24]由德國高校派出教師也被視為德國特質的重要體現,德國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式以及學生管理和學術交往風格能夠讓當地學生、教師和管理者獲得對于德國學術文化最直觀的理解。而就業導向的專業設置以及對于教學質量的高度重視,能夠保證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學位含金量和項目聲譽,這種“品質保證”也被認為有助于凸顯德國的國際形象以及文化符號,成為德國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25]

(六)多層次的質量保障體系

對學術性教育項目進行質量保障,實現文憑學位的認證和合法化是跨境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戰之一。[26]在德國的政策語境中,對于跨境辦學的定義、分類和管理都基于“學術責任”這一核心,不管辦學形式是項目還是機構,是公立院校還是私立院校,由一所還是多所高校參與,由德國高校承擔學術責任是核心原則,而質量保障則是學術責任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從項目建立、資助,教學管理到學位認證,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質量保障可以理解為一個多層次的復合體系。首先,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作為第三方機構,對于申請其資助的跨境辦學項目方案進行審核,并在項目落地后定期進行學術和管理兩方面的評估。基于長期的國際教育交流和海外項目合作經驗,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為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質量保障提出了一系列標準原則,例如項目規劃階段要對辦學基礎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將跨境教育項目納入高校國際化戰略,教學和學術評價按照本校同樣的質量標準進行,人員安排應當可持續,項目信息應當公開透明,等等。每個辦學項目內部也有相應的質量保障舉措,例如,越南德國大學在建立之初就制定了學校內部的質量保障規劃,并定期進行教學評估和就業滿意度調查。[27]

基于專業特色、所在國的偏好要求等因素,德國高校跨境辦學項目分別通過不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進行認證。例如,開羅德國大學和阿曼德國技術大學獲得“德國認證、資格與質量保障研究所”(ACQUIN)認證;越南德國大學的每一個學位項目都通過了不同的國際高等教育認證機構的認證;土耳其德國大學加入了博洛尼亞進程框架下的學位互認;德國—蒙古國資源與技術學院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證;布達佩斯德語大學通過德國巴符州Evalag 高校認證,同時入選了匈牙利精英大學計劃。

四、經驗與啟示

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路徑選擇與制度特色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背后國家主體的價值導向與行動模式。基于增強國家軟實力,提升德國文化、教育、科技和產業的全球影響力,吸引人才,以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合作的宏觀對外戰略,德國高校跨境辦學形成了系統支持、多方參與,強調雙贏和可持續發展的獨特模式,影響著辦學的目標區域選擇、學科專業布局、合作模式和發展路徑。這種明確的政策導向和系統支持有助于跨境辦學形成跨部門、跨院校的合力,提高質量和辦學效益。具體而言,德國高校跨境辦學的以下四點經驗或可對我國規劃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跨境教育提供借鑒。

(一)國家利益導向下的系統布局,多方參與

在國家對外教育、文化政策導向下,德國教育科研部、外交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以及部分聯邦州政府都參與高校跨境辦學的支持。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則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合作辦學項目進行統籌、提供專業咨詢、進行項目評估并具體實施資助,保障合作辦學項目符合政策目標。高校校長會議(HRK)等高校間合作機制也為高校聯合參與海外辦學提供了合作基礎并給出了行動指南。而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德國跨國企業在專業規劃、合作研究、學生實習、就業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能夠保證跨境辦學與國家戰略目標保持一致。

(二)著眼遠期利益,強調雙贏和可持續發展

在戰略目標引導下,德國高校跨境辦學在合作意向、專業設置和項目運營中并非從個別高校的經濟利益出發,而是充分考慮德國高等教育優勢特色以及輸入國本地的產業結構、人才結構和就業市場的具體需求,強調合作辦學雙方的利益,只有那些對輸入國本地真正有意義的項目才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對于輸入國而言,本地急需、培養質量和就業有保障的專業人才就是合作辦學帶來的最直接利益。對德國高校而言,跨境教育項目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并且也能夠為德國科研體系輸送人才。例如,開羅德國大學在開辦不到十年時間里,就有近300 名畢業生選擇到德國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8]同時,在那些對德國具有重要經濟和戰略意義的國家和地區,教育輸出為德國跨國企業提供了機會,能夠在本地招募到按德國教育標準培養的人才。反之,德國高校也因此可以更好地以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學生就業前景更好,因而項目吸引力更大,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三)以學術責任為核心保障辦學質量

質量是高校跨境辦學能否獲得效益的根本所在,德國以學術責任為核心對于跨境辦學的概念進行界定,強調德國高校在跨境辦學活動中的核心角色。在各種不同的辦學形式和合作機制下,堅持德方高校在專業規劃、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學術評價中的主要責任,并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對合作辦學項目基于統一的標準和原則進行辦學評估和質量監測。對于學術責任的強調和系統的質量保障體系有助于維護和提升德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品牌。

(四)強調辦學項目的國家文化特質

注重跨境辦學對于德國文化和國家形象的傳播作用,強調辦學項目與德國大學的基本理念和學術原則保持一致,不論辦學類型和專業,都將德語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加入赴德留學或實習的內容,并提供相應的獎學金資助,讓學生通過在本土的學習也能夠建立起對德國文化、制度的認知和認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

注釋:

[1][2][加]簡·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劉東風, 陳巧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30,36.

[3]Caruana, V, Motgomery C.Understanding the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Shifting Positionality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Partnership[J].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015,8(1): 5-29.

[4][6]Knight J, McNamara J, eds.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and Data Collection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and Provider Mobility[R].British Council and 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 2017:1.

[5][7]DAAD.Wissenschaft Weltoffen 2017:Daten Und Fakten zur Internationalit?t von Studium und Forschung in Deutschland[R].Belefield, 2017:34.

[8][10]Lanzendorf U.Foreign-Backed Universities: A New Trend[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8,(51): 3-5.

[9][11]Knight J.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Misunderstandings and Emerging Model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 19(2):107–121.

[12]Geifus S, Kammeuller S.Transnational, Bi-national, International? The German Approach.[EB/OL].https://www.daad.de/medien/hochschulen/projekte/studienangebote/eaie-summer_forum_2014_tne_the_german_approach_sg__sk.pdf.2018- 7-20.

[13][26]Knight J.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creditation[G]//.Global University Network for Innov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2007: 134-146.

[14]Deutscher Bundestag.Ausw?rtig Kultur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2007, WD10-053/07.[EB/OL].https://www.bundestag.de/blob/414764/985e4f193867cc676bdc8dffb6480f1d/wd-10-053-07-pdf-data.pdf.2018- 7-20.

[15]BMBF.Deutschlands Rolle in der globalen Wissensgesellschaft st?rken, Strategie der Bundersregieung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von Wissenschaft und Forschung.2008.[EB/OL].https://www.bmbf.de/pub/Internationalisierungsstrategie.pdf.2018-7-20.

[16]CDU, CSU, FDP.Wachstum, Bildung, zusammenhalt.- Koalitionsvertrag zwischen CDU, CSU und FDP.17.Legislaturperiode.2009[EB/OL].http://www.kas.de/upload/ACDP/CDU/Koalitionsvertraege/Koalitionsvertrag2009.pdf.2018-7-20.

[17]Fromm N.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y German Universities: Main Drivers and Components [G].TranState Working Papers 181, University of Breme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 597: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tate, 2014.

[18][20][25][28]DAAD.Transnationale Bildung in Deutschland.Positionspapier des DAAD[R].Bonn: DAAD, 2012.

[19]DAAD.Binatonale Hochuschulen, Fakult?ten und Institute.[EB/OL].https://www.daad.de/hochschulen/hochschulprojekte-ausland/gruendung/de/.2018-7-20.

[21][23]DAAD, HRK.Kodex für deutsche Hochschulprojekte im Ausland.[EB/OL].https://www.hrk.de/uploads/tx_szconvention/Kodex_fuer_deutsche_Hochschulprojekte_im_Ausland.pdf.2018-7-20.

[22]Germ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Oman.Organisation.[EB/OL].https://www.gutech.edu.om/about/organisation/#toggle-id-2.2018-8-1.

[24]DAAD and DZHW.(2016).Daten und Fakten zur Internationalit?t von Studium und Forschung in Deutschland.Fokus:Internationale Mobilit?t von Wissenschaftlern[R].Belefield, 2017:90.

[27]Vietnamese-German University.Quality Assurance at VGU.[EB/OL].http://vgu.edu.vn/quality-assurance-atvgu, 2018-7-21.

猜你喜歡
大學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留白”是個大學問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亚洲精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一级毛片高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无码一区18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亚洲浓毛av|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www视频|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99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啪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1| 久久女人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久久77777| 久青草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色视频| 99在线视频网站|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手机在线| 欧美a在线| 久草视频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欧美精品不卡|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天天色综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