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兵 劉紅梅
大學的“使命”“愿景”“校訓”同屬于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其中“使命”“愿景”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元素,是制定戰略規劃、推進戰略管理的重要依據。對“使命”“愿景”和“校訓”的相關性和差異性進行辨析,對于高校明確核心價值、培育特色文化、實施戰略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的“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校訓(Motto)”是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精神的集中體現,三者密切相關而又各有其獨特的內涵。對大學的“使命”“愿景”和“校訓”進行辨析,對于高校找準自身定位、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塑造獨特的大學文化、積極探索適合自己本校實際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不僅應該有自己的主體力量,如大師、教職工和學生;有自己的物質世界,如大樓、圖書館、實驗室;還應該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校歌、校訓、校史等。其中,專屬本校的“使命”“愿景”和“校訓”是大學精神世界的必要成分,是大學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按照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大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著力總結和凝練的精神內核。缺乏“使命”“愿景”和“校訓”等文化內涵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就是只有筋骨皮,缺少精氣神,很有可能導致凝聚力不夠,發展動力不足。
戰略管理是現代大學發展的重要選擇,確定和選擇組織的戰略目標是戰略管理的第一步。“使命”和“愿景”是戰略管理的重要要素和重要范疇,是確定高校戰略目標的重要依據。我們一般將戰略管理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圖1-1)。[1]高校開展戰略管理首要的是在描述高校的“使命”和“愿景”,并在充分分析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確立組織的戰略目標,進一步開展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評估活動。通過對大學的“使命”“愿景”和“校訓”的辯析,旨在“為高校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有助于在系統思考、超前思考的基礎上,‘有所為,有所不為’”。[2]

圖1-1 高校戰略管理的模型
大學的“使命”“愿景”和“校訓”屬于大學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范疇,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和“核心”,從本質上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文化與其他大學文化的差異,從而彰顯學校與眾不同的辦學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大學經歷了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變化過程,但大學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象征的地位卻從未改變過。在大學的管理活動中,也越來越重視大學文化的整合和導向功能。通過對學校文化的識別和梳理,辯證認識“使命”“愿景”和“校訓”,確立具有自己學校文化烙印的“使命”“愿景”和“校訓”,有助于高校形成獨特的文化氣質,也有助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從而實現“不教之教”的教育效果。[3]
在瀏覽高校的主頁和檢索文獻、著作、學位論文的基礎上,本文發現目前國內高校對大學的“校訓”基本上都有明確的表述,而對于“使命”和“愿景”的陳述則參差不齊。本文研究了“武書連2019 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排名前50 位的高校,發現對“使命”“愿景”和“校訓”三者分別加以明確表述的只有13 所,占比為26%;另外還有7 所雖有相關說法,但對“愿景”的表述較為籠統,不夠明確(表1-1)。對“使命”“愿景”和“校訓”表述不全的其它37 所高校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高校網站上雖有對學校辦學情況等的簡介,但未對“使命”“愿景”和“校訓”分別進行明確的陳述;二是雖有對于“使命”“愿景”和“校訓”的陳述,但缺少特色,或模棱兩可,或有所重疊,沒有具體明確的目標描述。這反映了不少大學對于“使命”“愿景”和“校訓”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或者對三者的關系缺乏研究。

表1-1 2019 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前50 位高?!笆姑薄霸妇啊焙汀靶S枴北硎銮闆r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目前關于校訓的研究較多,比如校訓的文化蘊涵及功能、校訓的翻譯原則,中西方校訓對比研究等,而對于“使命”和“愿景”的研究還不多,尤其鮮有對“使命”“愿景”和“校訓”三者進行辨析的研究。對大學的“使命”“愿景”和“校訓”的辯證認識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大學的“使命”“愿景”“校訓”同屬于現代大學的重要元素,是一所大學辦學理念和辦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大學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特質,具有獨特性、文化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征。其中,“使命”概括性地規定了大學的性質以及大學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它表明了實現“愿景”的方式和途徑。“愿景”是對“使命”達成后的全面景象的具體描繪,是對大學階段性發展狀態的期許,更具有針對性。而“校訓”是為實現組織的“使命”和“愿景”而制定的對于全體師生具有行為約束和道德養成作用的德目,或方法論要求,具有訓育的功能(圖2-1)。

圖2-1 大學的“使命”“愿景”“校訓”的相關性
大學的“使命”“愿景”“校訓”雖有密切的相關性,但又有顯著差異性,在內容、特征、表現形式和產生歷史上又各有不同。
1.內容方面
大學的“使命”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價值和責任。即內在的體現為大學對自身核心價值的判斷,外在的體現為大學對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規定,明確了大學“是什么”以及“應是什么”的問題,屬于“實然”和“應然”層面的范疇。大學的“愿景”描繪的是一所大學未來“向何處去”的全面景象,是大學發展的階段性奮斗目標,屬于“或然”層面戰略的重要內容。“校訓”在《辭海》中的定義為:“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于學校公見之地,是為校訓。”由此可見,大學“校訓”主要強調大學全體成員所要共同遵守的行為養成和道德規范。
2.特征方面
大學的“使命”具有長遠性、概括性和時代性,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一致性、相關性。“愿景”是對大學未來發展的期許,一般不包括具體的戰略方案和步驟,面向未來而又高于現實?!靶S枴敝饕袃蓚€特點:其一,微言大義,簡約易記;其二,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汲取了中國儒家經典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大學的校訓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南開大學的校訓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中山大學的校訓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3.表現形式
一般地,大學可以明確使用“使命”或者“使命陳述”來界定大學的“使命”,或用“辦學定位” “辦學宗旨”等詞匯;與“使命”的表現形式相同,高??墒褂谩霸妇啊币辉~來描繪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期許,亦可用“戰略目標”“發展目標”“辦學理想”,或是以“努力建成……大學”來表述學校的“愿景”;“校訓”的表述處于易記憶、易傳播的目的,通常簡潔、凝練,一般采用對稱句,四言八字、二言八字較多,也有四言十六字。
4.產生歷史
“校訓”的產生歷史顯然更長?!靶S枴迸c我國的“家訓”“族訓”以及書院的“院訓”一樣,功能相似,都是人類歷史的產物,尤其是我國書院(長沙岳麓書院、無錫東林書院、貴州永寧書院等)的“院訓”被認為是大學“校訓”的先聲。[4]可以說,古今中外,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有了學校,就有了“校訓”。而“愿景”和“使命”則是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之后,特別是戰略管理理念和體系在大學推廣之后的需要和產物。
我們亦可將“使命”和“愿景”“使命”與“校訓”兩兩對比,以使這種差異性更易被理解。從“使命”和“愿景”的內涵來看,大學的“使命”探討的是大學“是什么”以及“應是什么”的問題,包括大學內在使命(大學存在的價值)與外在使命(與社會保持協調)兩個方面,代表大學永恒的追求,[5]它更多關注于大學的“業務”而非大學本身,并為大學所有成員實現目標傾注激情和干勁;大學的“愿景”探討的是大學未來“向何處去”的問題,描繪了“使命”達成后的一個全面景象,階段性更強,它聚焦于大學本身,并延續了教師和學生的這種激情和干勁。如果說“使命”是任務陳述,那么“愿景”則是目標陳述?!笆姑迸c“校訓”相比,“使命”規定了大學要完成的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更加明確;而“校訓”規定的是大學內部成員為完成這個任務和實現目標所要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校訓體現的是大學的精神、是大學校風的凝練,表述更加寬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一些高校的情況來看,大學的“校訓”可能包含“使命”,也可能與“使命”表述一致。這是由于“使命”與“校訓”同屬于理念層面,二者都是對學校價值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方面能夠把握大學的本質和本性,具有定性和定位的功能,保證大學正確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二者同屬于大學文化的一部分,表明了一所大學的價值觀,并對全體成員具有激勵和約束作用,同時也為大學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因此,二者是有可能、也允許一致的。
高校對“使命”“愿景”和“校訓”辯證認識并加以明確,對提升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培育核心競爭力、探索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的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本文列舉了10所高校(表3-1)對“使命”“愿景”和“校訓”的明確陳述,同時也重點剖析了4 所高校的具體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將其“使命”確立為“立學為民、治學報國”,“愿景”闡述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校訓”為“實事求是”。[6]“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使命”突出了學校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辦學歷史和顯著特色,強化了學?;凇爸袊薄叭嗣瘛钡奶厥鈨r值和責任;“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愿景”描繪了中國人民大學未來“向何處去”的全面景象,特別是將體現水平標準的“世界一流”與體現價值觀要求的“人民滿意”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卓然獨特的情懷和氣質;“實事求是”的“校訓”帶有指導立學、治學的方法論意義,是學校長期積淀形成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養成和道德規范。圍繞大學的總體發展目標和上述理念體系,中國人民大學的二級學院——商學院也明確了本學院的“使命”“愿景”與“價值觀”。其“使命”確定為:貢獻中國管理智慧培養全球領袖人才;“愿景”為:成為最懂中國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學院;“價值觀”為:追求卓越,持續創新。[7]中國人民大學“使命”“愿景”和“校訓”的陳述對于學校的戰略規劃和辦學特色的作用不僅僅針對整個學校而言,對于學校的二級學院以及其他行政機構都具有標桿作用、引領作用。調研發現,中國人民大學創業學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也有著各自的“使命”“愿景”與“價值觀”表述。
西安交通大學的“使命”為:致力于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杰出人才,保存、創造、傳播知識,為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不斷做出貢獻;“愿景”為:“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保持領先,創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紀中葉,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梁之材輩出、國際影響顯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校訓”為“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8]秉持“校訓”精神,為達成“使命”和“愿景”,西安交通大學近年進行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一系列改革。
上海外國語大學圍繞“詮釋世界,成就未來”的辦學理念,將其“使命”闡述為:服務國家發展、服務人的全面成長、服務社會進步、服務中外人文交流;其“愿景”為:建設成在國別區域全球知識領域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校訓”為:“格高志遠學貫中外”。[9]上海外國語大學多年來形成了以語言文學類學科見長,多元并舉,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其中外國語言文學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格高志遠”外語人才??梢娖洹笆姑薄霸妇啊焙汀靶S枴痹谵k學特色凝練和辦學方向引領上的作用。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于2019年7月對外發布了 “使命”與“愿景”。[10]其中“使命”表述為:“立德守正、崇勞創新”;“愿景”表述為:“到2029年建校80 周年之際,將學校建成勞動關系和工會領域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校訓”仍沿用此前形成的“剛健創新,和而不同”。此次“使命”“愿景”的發布,與“校訓”一道彰顯了該大學的價值追求——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創新人才、推進知識創新;凸顯了該校作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普通本科院校的獨特社會責任——堅持崇尚勞動育英才,研究勞動科學、弘揚勞動精神、推進勞動育人,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在校園和社會蔚然成風。

表3-1 部分大學關于“使命”“愿景”和“校訓”的表述

續表
大學的“使命”“愿景”和“校訓”既有內在相關性,也有內容、特征、表現形式、產生歷史上的“差異性”,這種相關性和差異性共同作用于大學的戰略定位與特色發展。
基于文獻梳理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議,第一,高校要重視“使命”“愿景”和“校訓”的明確工作?!笆姑薄霸妇啊焙汀靶S枴钡拇_立是高校全體成員深度溝通、廣泛參與的過程,高校只有從思想上重視這項工作,才能有助于明確大學的核心價值,挖掘大學的發展特色和文化“氣質”,促進高校利益相關者關注和支持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第二,“使命”“愿景”和“校訓”的語言表述要準確。不可否認,不同大學的戰略定位存在共性,但學校的發展特色和核心價值、陳述的要素和側重點等的不同也很明顯,因此高校要提高自身“使命”“愿景”和“校訓”表述的準確性,避免出現模糊不清的現象。第三,“使命”“愿景”和“校訓”的文字描述要凝練。高校的“使命”“愿景”和“校訓”應以高度凝練的文字體現本校特色和未來藍圖,發揮鼓舞人心、激發干勁的作用,因而不能用冗長的篇幅和看似華麗的辭藻來堆砌。文字要精練、取舍要得當,表述不在多而在“特”和“精”。
注釋:
[1]劉向兵,李立國.高等學校實施戰略管理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5):140-146.
[2]劉向兵,李立國.大學戰略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7.
[3]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7.
[4]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國大學校訓——大學理念的追求[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95-101.
[5]趙文華,周巧玲.大學戰略規劃中使命與愿景的內涵與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06,(13):61-62.
[6]中國人民大學簡介[EB/OL].http://www.ruc.edu.cn/intro.2018-10-4.
[7]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簡介使命愿景價值觀[EB/OL].http://www.rmbs.ruc.edu.cn/sxyxygk/xyjj/XYGK_XYJJ_SMYJJZG.2018-10-4.
[8]西安交通大學簡介[EB/OL].http://www.xjtu.edu.cn/jdgk/jdjj.htm.2018-10-4.
[9]上海外國語大學簡介使命愿景[EB/OL].http://www.shisu.edu.cn/about/mission-and-vision.2018-10-4.
[10]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校使命與愿景正式發布[EB/OL].http://www.culr.edu.cn/xxxw/51390.htm.201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