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霞
【摘 要】推進新課程改革不斷向前發展,不是忘記過去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而是展望美好的未來前景,促進新舊教育理念的過渡,加速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快速、高度和深入發展,在此基礎上,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智慧的眼光確立教育管理的目標、任務和長遠規劃,加快教育管理創新的步伐,實現教育管理超時代跨越。
【關鍵詞】實現;語文教學;個性培養;課程改革
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自我評價,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更新、組合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嚴格要求自己,通過新課改的考驗。
1.在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聯系者,新課改要求教師之間緊密合作、改善知識結構、學會利用課程資源;教師需要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此外,教師還必須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1.1課改理論下的教師成長
教師必須理解教育教學新理念,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是一個多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是學習者、引導者和研究者,教師還是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
1.2課改理論下的語文教學
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新境界,對每個一線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不斷探索、不斷思考、不斷研究、不斷進步。
教師應樹立信念、改變觀念、強化意念,從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運用語文課本和課外讀物的健康內容,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以學習語文為基礎,兼顧和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強化文化學習的全面性、規律性和科學性。
1.3課改理論下的學生學習
課堂互動教學方式主要有:問答式、討論式、講解式和評價式四種,不同的方式能收到不同的效果。教學中主要應采取師生互動和課外交流的方式;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3.1問答式
語文教師應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設計出要求學生理解的問題,由學生解答,教師予以點評,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文章邏輯的能力。
1.3.2討論式
教師在備課中設計好需要討論的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語文這門課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是學以致用的需要和必要。
1.3.3講解式
教師應根據課堂上互動討論的情況,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統一講解,促進整體學生的能力提高。
1.3.4評價式
最為有效的方式是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和討論,進行肯定或糾正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明白對在哪里錯在哪里,以起到強化、鞏固知識的重要作用。
2.加強語文教學與個性培養
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必須詳細、認真和專心,進而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
2.1語言文字的“個性特長”概念
所謂“個性特長”呢,簡而言之,就是一些學生在語、數、外、音、體、美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殊能力”,而語文教師需要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主要有:文字書法書寫能力、語言寫作組織能力、文章總結理解能力三個方面。
有些學生對漢字的筆畫、結構和形象有一定的模仿、創新和識別能力,能夠寫出工整、耐看、具有美感的漢字,這種能力便是書法能力。
有的學生具有語言組織能力,喜歡練習寫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比如:詩歌、小說、散文、議論等,具有敏捷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也有人把這種情況叫做“文學天賦”。
部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有“特殊”的欣賞能,閱讀后能夠寫出讀后感或評論(這也屬于寫作范疇,也是一種文學體裁,但是比較“特殊”。)。
2.2教師對學生的高度重視
當語文教師發現自己的學生具有以上特殊才能時,就應該:
2.2.1及時指導
不論任何一種“個性特長”被發現,語文教師都要及時進行“保護”,做出指導,使學生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2.2刻意培養
當語文教師發現自己的學生具有一種或幾種“個性特長”以后,應及時指導、刻意培養,及時表揚、悉心培養,并為學生提供發揮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加努力、勵志成才。
2.2.3實現成才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而是培養更多的文化藝術和文學藝術人才,因為文學寫作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實用性、實踐性和必要性、是交流和交際不可缺少的能力。
3.語文教學與個性培養方向
語文教學與個性特長的培養密切相關,即需要發現也需要培養,并且能夠帶動整個班集體熱愛語文、熱愛文字、熱愛文學。
3.1在書法方面
為具有書法才能的學生提供書法競賽的機會、推薦到書法報刊上發表,使學生得到鍛煉和發展的機會,激發學生濃厚的愛好和練習興趣。
3.2在寫作方面
對具有寫作能力的學生進行指導,為其提供提高寫作的平臺、提供作文競賽的機會,并推薦到發表學生作品的報刊上,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培養文學愛好者和文學人才。
3.3在評論方面
文學評論屬特殊文體,是通過閱讀別人的文章而寫作的,這種人的閱讀欣賞能力應高于寫作的人,所以,是培養編輯人才的關鍵,語文教師不能忽視對此類人才的培養,應鼓勵學生積極投稿,以求得發展的最大可能。
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說過:“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向前發展,不是忘記過去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而是展望美好的未來前景,促進新舊教育理念的過渡,加速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快速、高度和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