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要】我國較為重視生命教育,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但是,現代生命教育存在一定不足,缺乏生命理念引導。本文對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進行了敘述及分析。
【關鍵詞】生命哲學 生命教育 分析
【中圖分類號】R-4;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11-01
開展生命教育需借助生命哲學指導,有利于確立正確、合理的生命觀念。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解讀,確立生命哲學的生命觀念,需借助生命教育,才能良好開展、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學緊密聯系生命教育,呈現為相輔相成關系[1]。
一、建構鏡像自我
開展生命教育前提是對人的生命觀念進行確立,體現于人的概念,對人的概念進行分析,具有功能性但不具備實體性,因此,靜態陳述較難,只能對人理解自身結構程度進行表達。因此,理解概念后,人會形成“自我形象”,人可以根據“自我形象”對自己進行塑造。
(一)鏡像自我定義
拉康“鏡像理論”認為,6個月兒童即可進入“鏡像階段”,屬于人類特有現象,動作不具備這種現象,表現為無動于衷及無法辨認。兒童可辨認及產生愿望,愿望與鏡像同化。庫利“鏡像理論”認為,個人與他人交往期間,可促進自我形成,通過感知別人對自己的認識、行為及態度,了解自己。“鏡像理論”可說明人對自身生命的理解[2],具有形象性及準確性。
(二)獲得“鏡像自我”
生命哲學可系統、整體研究生命,可對生命問題學說起到徹底解決作用。生命哲學可建構“鏡像自我”,分析原因,因為生命哲學考察人時,將其放置于社會關系及宇宙背景中,整體、系統考察時,將其放置于人的身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中,將人的生命本質找出。
生命哲學研究人與自然,可在自然界中確立人的地位,以助于構建人的“鏡像自我”理論,對宇宙論背景起到奠定基礎作用。生命哲學研究人與社會,可在人探尋自身本質時發揮明燈作用,指明方向。生命哲學研究人的身心關系,可促進人對自身精神、情感及意義等問題加深理解。
從人復雜關系體系中及宏觀大背景角度對生命哲學進行解析,發現生命哲學可勾畫人自己形象;從人思維最高層面上對生命哲學進行解析,發現生命哲學可整體、宏觀說明人的生命,促進人構建“鏡像自我”,獲得自身認知。
(三)“鏡像自我”具體內涵
人不斷發展生命觀念,對于不同的歷史時代來說,生命理念不同。
高清海認為,生命結構不單一,人具有雙重生命,理解人的“本性”時,需從兩重性觀點出發,理解人的“生命”時亦是。人既有自然生命(種生命),也具有自我創生的自為生命(類生命),明了兩者區別。
生命可劃分層面,血緣性生理生命是指人對父母處得到的肉身,但是,僅有肉身不能稱為“生命”,還需要放置于社會中,與社會其他人、其他組織產生交集,關系較為復雜,打上社會烙印,稱為人際性社會生命,但是,若人的生命停留于此,意義不大,因此,人必須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
對于人來說,不會具有單純的生命層面,人的真實生命具有多種層面,可實現三種層面統一。人的生命不處于靜態,對生命本質進行合理理解時,出發點是人的活動。
二、實現“鏡像自我”
生命教育基礎是生命哲學,目標是生命哲學確立的生命觀念,屬于一種教育活動,生命教育是人的“鏡像自我”的實現。
(一)結合整全教育
多個維度構成了人的“鏡像自我”,生命存在面臨著諸多問題,生存根據論可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體論依據,可根據生存根據論完成人的意義世界建立,屬于人的首要生命問題,體現了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身心觀可實現人對自身認知的表達,是形成人自我觀的前提及基礎。欲望觀可體現身心觀,可對生命修養觀起到一定制約作用。生命休養可制欲。生命境界觀對人的精神追求起到了一定體現作用,生命實踐過程中,生存根據論對其進行了具體體現,屬于人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生死觀是一切理論的終結。以上問題相互影響及聯系,是人安身立命之道,可能在形式上或者實質上具備。
(二)結合文化傳統教育
人的生命具備三重生命屬性,文化傳統構成是人際生命及精神生命,因此,進行生命教育,需借助于文化傳統教育完成。
(三)結合人文教育
生命本質理解遵循了生物學標準,生命價值的衡量標準是物質財富的占有,死亡問題理解上,認為人死燈滅。以上問題導致了人文精神極度失落。
人與動物區別在于人文,因此,人的生命構成,包括精神性生命及人際性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必須是人文教育,從科學角度進行生命教育。
綜上所述,當前生命教育中,需對生命哲學引導進行加強,需借助生命教育實現對人的塑造及引導功能,對于生命教育來說,必須歸結于整全教育、人文教育及文化傳統教育。
參考文獻:
[1]仲楚軍, 張敏. 生命哲學視野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J]. 經營管理者, 2017(30).
[2]潘乾, 趙鑫. 基于西方生命哲學的生命教育研究[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7):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