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雅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學科起來越顯出它的重要地位。中學階段的生物教學,對于學生認識生物學科、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尤為重要。本文主要論述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生物學科的教學體現出最優化的特點,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生物教學 最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76-02
任何教學過程要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實際也就是要取得省時高效的最優化的效果。所謂最優化,則是根據教學目標,考慮師生的具體條件,按照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要求,制定或選擇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然后機動靈活地執行這個方案,以期用不超過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達成對該具體條件來說是最有可能的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合理的教育和最大可能的發展。
根據最優化的要求,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談談如何實現生物教學的最優化。
一、師生心靈的共鳴,是達到最優化的前提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無論在備課還是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始終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來落實。
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這又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節課四十五分鐘要讓學生完全集中注意力被動地聽講是不可能的,心理學測試結果表明:一個中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最多只有三十分鐘。因此要充分利用這四十五分鐘的時間采用各種適宜的教學手段、方法,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應有張有弛,要有高潮迭起,要有笑聲、掌聲,讓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愉快地學習,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課內的師生情感交流與課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密切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中也有為“知己者”而學的成分在內,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除了成為學生的良師之外,也應該成為學生的益友。同時應注意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通過教師的啟發,讓學生“樂學”,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會學,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矯正,讓學生善學,這樣,教師的教學便取得了成功。
二、教師對各種教法的掌握,是達到最優化的重要手段
要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關鍵是要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方案,而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教師應合理地、創造性地、靈活地選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最佳組合。
在組織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過程中,可根據教育的程度、管理的程度和學生獨立性的程度,可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或學生獨立學習的方法。對一般的學生常采用指導式教學方式,結合直觀法(演示、圖解)、實踐法(練習、實驗),也可采用探索性問題法,而后者往往用在基礎較好的學生上,這些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可以引導和刺激學生思維,使學生的認識活動積極化。
為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效率,還必須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關免疫的概念和功能相對而言比較枯燥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采用競賽教學法。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將全班分成甲乙兩個組,進行比賽。比賽規則是:1.所有問題是必答題,兩個組輪流回答,五秒內無人回答,則對方回答并得分;2.回答正確加十分,回答錯誤不扣分;3.獲勝隊邀請對方唱歌。教師評價學生的答案并記錄得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熱情非常高,包括學困生,學習效果很好。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實現差異互補,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對教學效果要及時檢查,可采用教師檢查(口頭、書面、個別、全體檢查等)和學生自我檢查等方法,教師通過檢查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便于及時總結,以利于改進,創造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教師對教學的充分準備,是實現最優化的保障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因此,要獲得最優化的效果,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
教師要經常不斷地有計劃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育理論的鉆研,以及教學所需的直觀材料的收集,這是對提高教學質量起長遠的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因為生物學涉及面廣,分支多,知識增加率極快,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誕生,甲型H1N1流感的出現等,就需要教師不斷的為自己“充電”。
設計教學過程時,除了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外,還要注意教師語言的設計,動作的設計。語言要精煉、簡明、突出重點,忌多次重復,不分主次,動作不要多余,避免分散學生注意,要有指向性。這樣教師一言一行本身融于教學過程中,用“心”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去學。在具體實施階段,教師要自然,要把自己的教學準備如行云流水般地把整個過程完美地再現出來,因此,每一節成功的教學都凝聚著教師的心血。
要使教學取得最優化的效果,還有其他許多方面需要教師努力,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爭取學生的積極配合等,使教學過程中能師生互動,共同協作,讓科學的真與藝術的美和諧交融,達到優化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駱伯巍.《教育心理學原理》,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6年版。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年版。
[3]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生物學教學》,2003年第4期。